伊朗发现汉字,经过认真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发布时间:2025-10-15 13:08  浏览量:6

在丝绸古道上,骆驼铃声仿佛还在回荡,两千年前的中伊商人交换着丝绸和宝石,如今这份老交情又被一块陶片勾起。谁能想到,伊朗那片海滨土地,竟藏着汉字的痕迹,让人不由得感慨,历史总爱在不经意间拉近老朋友的距离。

2022年,伊朗文化遗产组织在吉兰省里海沿岸一处古遗址开展发掘工作,这里本是丝路北线的中转地带,土层里埋藏着商旅留下的零星物件。考古队挖出几块陶器残片和石块,表面有不明符号,这些东西起初没引起太大注意,当地专家觉得可能是中亚游牧民的记号,或者某种未知文字。照片上传网络后,很快传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一看就觉得不对劲,那些笔画和汉代西北边塞的简牍很像,尤其是“永”字的结构,跟东汉永元年号的样本重合度高。

这些文物总数十三件左右,大多是陶片,年代初步测定在东汉中晚期。吉兰省位置特殊,靠近里海,又通波斯湾,历史上就是商队歇脚的地方。汉朝时候,丝路开通后,粟特商人从中亚出发,一路卖中国货,买当地香料,汉字记账或标记货物,顺理成章地留下来。伊朗那边也重视起来,德黑兰大学的波斯史专家阿里·穆罕默德组织团队,邀请法国索邦大学的汉学家加入,一起研究这些符号。起初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说像甲骨文,有人猜是希腊变体,但比对汉简后,共识渐渐形成,这些就是汉字无疑。

这发现一传开,标题党满天飞,直说“东方神秘文字现身波斯”。中国这边,考古圈也热闹起来,王巍在报告里强调,这不光是文物,更是中伊交流的实证。想想看,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前138年那趟出使,本是为联合大月氏抗匈奴,结果带回葡萄和苜蓿种子,还开了丝路大门。前119年第二次出使,队伍上百人,丝绸金币换来安息的宝石,从此两地货物流通不断。伊朗古称安息,和汉朝是平等邦交,互派使者,汉送金印紫绶,安息回鸵鸟蛋,这些老故事,现在被陶片串起来了。

当然,西域都护府管到葱岭一线,再往西就是安息地盘,汉朝影响力主要靠贸易和外交。吉兰遗址出土的这些汉字,位置虽偏,但丝路北线确实绕道里海,商队从费尔干纳盆地过来,途经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汉字跟着货物散落很正常。伊朗文化遗产组织对外公布后,国际考古界跟进,碳14测年确认了东汉属性,成分分析显示陶土有中原窑址痕迹。这不光证明丝路双向,还让我们看到,古人怎么用文字连起万里之外的家底。

而专家们花了半年时间,才把这些符号理出头绪。阿里·穆罕默德把照片整理成册,三位汉学家独立翻译,王巍、李专家和本地学者各出一份,结果高度一致。“永”字指向永元七年,也就是公元95年,东汉和帝时期;“安”字跟安西都护府的官印对得上号。一块较大陶片上,刻着“永元七年 西域都护 李”,李可能是当时边疆官员的姓,常见于汉简记录。 最抢眼的还是那块小碎片,线条连起来读作“此属汉”,直白得像在说,这地方归汉朝管。

伊朗媒体一看这翻译,兴奋坏了,报道说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类似于郡县制的延伸。波斯史专家在采访中直言,这些汉字暗示行政标记,汉朝影响力远达波斯湾。德黑兰大学研讨会开了好几场,投影仪上放大笔画,大家比划结构,确认“属”字在汉代多用于疆域或货物归属。法国汉学家补充,笔顺和简牍样本吻合,排除伪造可能。这解读一出,历史圈讨论热火朝天,有人翻《史记》说张骞岂止到中亚,说不定安息也沾边;也有人查《汉书·西域传》,指出西域都护府只管到葱岭,伊朗不在范围内。

翻译虽初步,但细节扎实。三位专家交叉验证,避免主观偏差,“李”字后缀可能指班超之后的继任者,东汉后期西域事务多由这类官员把关。陶片零散,风化严重,但核心符号保存好,X射线扫描显示刻痕均匀,用的是中原常见工具。伊朗国家博物馆收了这些东西,标签上注明年份和含义,观众一看就懂。说句实话,这翻译不光解码文字,还解了中伊老交情的心结。汉朝时候,安息王派使者到长安,带回丝绸玉璧,汉使去波斯,也携国礼,这些文书凭证散落土中,现在被挖出来,正好对上号。

当然,翻译也有局限。符号太碎,上下文不全,可能只是商队随便刻的标签。阿里·穆罕默德自己承认,中世纪波斯仿汉器物成风,这些陶片说不定是那时产物。但不管怎样,这“此属汉”四个字,够劲儿,够让人浮想联翩。而专家报告刊在国际期刊,强调汉字随丝路东传宝石,促成习俗融合。

对照史料,这汉字虽惊人,但证明不了伊朗是中国省。王巍研究员直言,汉代行政是郡县制,西域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管军事外交,不等于设省。辖区最远到葱岭,安息以西独立,王书上安息条目只说“王常欲通使”,无从属记载。 波斯本土证据更硬,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利斯铭文、安息帝国的银币,全是自家君主头像,强调自主,没提汉朝统治。密特里达梯一世在前171到前138年铸币,自铸无外域标记,东汉书里也只记平等邦交。

可能来源有三条:一是粟特商人记账,汉字防假货;二是使节留凭证,刻“汉使”铜印;三是匈奴西迁掠汉物,辗转波斯。但无行政铁证,“属汉”多为贸易标识。伊朗学者也点头,碎片化解读存疑,或中世纪仿品。2023年,中国考古队去吉兰联合发掘,新挖木简残有“安西”字,成分分析确认中原矿物,但仍止于交流痕迹。

这事儿有大意义,证了汉代丝路不是单行道,文化文字随货物流动,跟今天“一带一路”一脉相承。中伊建高铁通港口,续古人足迹,推动经贸人文互鉴。搁中国国情看,这发现正合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开放自信。

未来会继续联合研究,碳14精测、X射线扫描,会挖出更多实锤,中伊交流只会更深。说到底,这汉字就是份文化彩蛋,让人看明白,千年前两个文明,早通过商队和文字,悄悄连成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