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拥抱费”后续!女方拒不退钱,舆论失控,北京婚协严厉发声
发布时间:2025-10-11 19:03 浏览量:5
“拥抱一下赚3万,这要是同居了得要多少钱?”
平顶山一场退婚风波,一个“拥抱”竟被女方索要3万元,女方坚持不退全款,瞬间点燃全网怒火。
这笔荒唐的“拥抱费”,不仅让男方损失惨重,更彻底撕裂了婚恋中仅存的信任,媒人都被女方家激怒,网友更是直言:这姑娘谁娶谁倒霉!
北京婚协深夜发声:3万“拥抱费”真的合理吗?
在河南平顶山,一个本应充满甜蜜的拥抱,最终却被明码标价三万元。
这起离奇的退婚风波,核心争议点并非感情破裂本身,而是一个简单的身体接触如何被一步步扭曲,最终演变成一场引爆舆论的闹剧。
我们今天不打算再复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想钻进这个“拥抱”的内部,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亲密动作,异化为商业标的、社会矛盾的引信,并最终成为一面洞察时代婚恋焦虑的透镜。
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姓万,女方是他交往了一年多的前未婚妻。两人经媒人介绍相识,感情似乎一直很稳定,今年一月份就订下了婚约。
为了这场原定于11月29日的婚礼,万先生一家倾尽心力,投入了接近二十万元的巨额资金,这里面不仅有那笔沉甸甸的6.6万元彩礼,还有价值4万元的“四金”首饰。
为了让未来的妻子开心,万先生还额外买了平板电脑、手表等礼物,家里早已布置妥当,崭新的家具散发着对新生活的期待。
婚宴酒店的订金交了,亲朋好友的请柬也早已发出,甚至连见证爱情的婚纱照都已拍摄完毕,一切,都只等着那个幸福日子的到来。
然而,就在婚礼前一两个月,女方突然单方面提出退婚,这个决定如晴天霹雳,让万先生一家措手不及,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还在后面。
在双方家庭坐下来协商退还彩礼和各项投入时,女方家庭抛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要求:要从退款中扣除三万元,这笔钱的名目,起初被堂而皇之地称为“拥抱费”。
这个引发争议的拥抱,发生在两人拍摄婚纱照的现场,它并非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是摄影师为了构图和效果,要求两人配合摆出的一个姿势。
一个在专业指导下完成的“工作”动作,竟然成了一项需要付费的“服务”,这本身就充满了场景错位的荒诞感,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个想法的始作俑者,正是女方本人。
在后来的调解中,她的父亲也亲口承认,是女儿最先提出要收这笔钱的,一个拥抱,价值三万,这个定价标准从何而来,无人知晓,它就像一个凭空捏造的砝码,被重重地压在了这场退婚谈判的天平上。
或许是发觉“拥抱费”的说法实在太过离谱,难以站住脚,很快,女方家庭就更换了说辞,这三万元,摇身一变,成了女方在长达一年的恋爱交往期间,所产生的各项开销的总和。
这个“合理化”的包装,反而更加暴露了其背后的真实逻辑,如果说“拥抱费”还只是荒唐,那么“恋爱开销”的索赔,则是一种赤裸裸的清算。
这种算法,精准地将男方赠送的平板、手表等礼物以及他投入的时间与情感成本完全抹去,只计算女方单方面的“损失”。
一段以婚姻为最终目的的亲密关系,在宣告终结的时刻,被强行定义为一场需要清算账目的商业合作。
那个曾经代表着亲昵和承诺的拥抱,在这一刻彻底失去了温度,被剥离了所有情感属性,异化成一个冰冷的、可以被单方面定价和索赔的标的物。
此事发生之后,网友们几乎一边倒的对女方口诛笔伐,就连北京婚协官方都连夜视频质问:“3万“拥抱费”真的合理吗?”
这个三万元的拥抱,之所以能瞬间点燃舆论,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一根导火索,精准地引爆了事件中每一方心中那早已紧绷的弦。
它挑战了不同角色对于“合理性”、“职业尊严”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底线。
对于已经投入近二十万真金白银的万先生一家来说,这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钱的损失固然心痛,但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这种近乎公然的羞辱。
当所有婚礼准备都已经就绪,当所有亲友都已收到喜讯,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荒唐的收费名目,这其中的屈辱感,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这场风波同样彻底激怒了那位为他们牵线的媒人,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媒人,据她自己所说,从业以来撮合了上千对姻缘,从未见过如此行事的人家。
在媒体介入的调解现场,她情绪激动,言语中充满了愤慨,对她而言,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调解失败,而是对其职业生涯和所信奉的行规人情的严重践踏。
这笔“拥抱费”,侮辱的不仅是男方,也是她这位中间人的职业尊严,而对于广大的社会公众来说,这个拥抱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了那些被人们口诛笔伐的“天价彩礼”。
为什么?因为天价彩礼虽然备受争议,但它至少还存在于一个被社会默认的、有价可循的潜规则框架内,大家知道它的存在,可以去谈,去协商。
但“拥抱费”不一样,它的出现意味着规则的彻底失效,如果拥抱可以收费,那么牵手、吃饭、看电影是不是都可以单方面列出账单?
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一种可以随意创造名目来侵占对方财产的恐怖可能性,它引爆的,是大众对于婚恋关系中基本诚信彻底丧失的深层恐惧。
当一场个人情感纠纷发酵成公共事件,它就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恩怨,而是变成了一面社会透镜,清晰地反射出这个时代婚恋生态中潜藏的暗流与焦虑。
女方给出的退婚理由是“不想结了”,她父亲补充说是“性格不合,没共同话题”,但在男方和媒人看来,真实原因恐怕是嫌弃万先生为人过于老实,工资不算高。
这种猜测与退婚后索要“拥抱费”的行为,形成了逻辑上的闭环,共同构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负面叙事:婚姻似乎不再是情感的结合,而是一场需要步步为营、精于算计的经济博弈。
其次,它也映照出了规则的极度模糊,在这场拉锯战中,女方可以随意切换“拥抱费”和“恋爱开销”的说辞,并且最终目的部分得逞。
经过多方调解,女方现场退还了17.05万元现金,这意味着男方最终还是承担了近三万元的实际经济损失。
这个结果表明,在现有的道德和民俗约束下,面对这种“无理搅三分”的策略,相对弱势的一方很难得到完全的公平。
而这种无力感,最终催生了人们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求,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关于法律是否应该更深入地介入此类婚恋财产纠纷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
这其实反映出一种集体心态:当传统的人情、脸面、道德已经无法有效约束贪婪时,人们迫切需要更强大、更明确的外部规则来提供最基本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虽然事后女方家庭在当地村庄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这算是朴素道德审判的一种体现,但公众显然希望看到一个更权威、更具约束力的裁决。
从摄影师镜头前的一个配合动作,到一个价值三万元的荒唐账单,再到一个引爆全网热议的社会符号,平顶山这个“拥抱”的意义,在短短时间内被层层加码,彻底异化。
它最终警示着我们,当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可以被单方面拿出来随意定价,当构成婚恋关系最基础的信任基石被如此轻易地动摇时,我们失去的,将远远不止是金钱。
这场围绕拥抱展开的闹剧,最终以男方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经济损失而告终,但它所深刻揭示出的社会信任裂痕,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共同面对和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