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新区西小龙堂墓地新发现北齐至清代墓葬

发布时间:2025-10-10 22:29  浏览量:1

#秋日生活打卡季#为配合济南市高新东区一地块出让及后续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于2025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该项目地块占压高新区西小龙堂墓地需发掘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西小龙堂墓地位于济南市高新区巨野河街道西小龙堂村西南部,此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布设发掘区5个,共清理墓葬13座。其中北齐时期墓葬2座,明代2座,清代7座,另有2座时代不明。墓葬形制主要有“甲”字形砖室墓、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等。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约220件(组),器型主要有瓷罐、瓷碗、灯盏、陶俑、铜簪、铜钱等。

发掘区航拍及墓葬分布图(上为东)

北齐时期墓葬共2座,编号为M3、M5,均为砖室墓,近“甲”字形,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其中M3全长约11.7米,除墓室顶部坍塌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形制较完整,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墓室近方形,弧壁,四角亦呈弧形,底大口小,逐步内收。墓室底部靠近墓门处有三合墓志,分别对应“崔治中(名逖)”“崔治中元夫人”“崔治中王夫人”,棺内出土铜镜、滑石猪、金戒指等器物,靠近东墙及北墙处有2组陶俑、泥俑,可见骑俑、文吏俑、武士俑、女仆俑、戴风帽俑、马俑、牛俑、骆驼俑等,另有生活器具如磨、碓、灶等。该墓葬存在二次葬,上述除“王夫人”墓志外均为第一次下葬时情形,据墓志记载下葬时间为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王夫人”为二次下葬,据墓志记载下葬时间为隋开皇十五年(595年),上层出土的陶碗、铜镜、陶壶、瓷四系罐等均为其随葬品。

M5全长约16.7米,墓葬结构尚清晰,但早期被盗、破坏严重。墓室内北墙居中处有一方石刻,应为墓志下半部分,未见墓主人名姓,从行文可知墓主人卒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于河清四年(565年)改葬此地。西南、东北角落有残破陶俑,仅存部分头骨。

M3俯视图(上为东)

M3墓志出土情况(上为南)

M3出土陶俑

M5俯视图(上为东)

明代墓葬共2座,编号为M12、M13,均为土洞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墓门有石板封堵,墓室近椭圆形,有小棺,棺内有火烧后的人骨残片,M12另有1具大棺及较完整人骨。随葬品见玉壶春瓶、瓷碗、瓷缸、铜钱、镇墓瓦等。

M13(上为东)及出土器物

清代墓葬共7座,按照形制可分为石室墓、砖室墓、土洞墓及砖石三合土混筑墓,形制较简单。其中一座砖、石、三合土混筑墓编号M4,中室为石条砌筑,棺除盖被破坏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随葬品见串珠、腰带扣及铜钱。北室保存较好,上部为石盖板和三合土封口,墓室主体为平砖错缝砌筑,棺内见铜钱,壁龛内有瓷罐。南室为三合土浇筑而成,破坏较严重,内填渣土,人骨及器物不存。中室外围西侧有一方坑,内放一合墓志,有铁扣箍住,打开后见志盖上篆书“皇清资政大夫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五级翼斋朱公墓志铭”,下方为小楷,得知墓主名为朱绛,卒于雍正九年,祖籍山东高唐,其父为朱弘祚,官至福建、浙江总督,史书可查。

M4及墓志出土情况

高新区西小龙堂墓地此次发掘主要揭露了北齐、明代及清代三个时期的墓葬,虽数量较少,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次发现2座北齐单砖室弧壁墓,是北齐邺城和晋阳等集中分布区以外地区发现的较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济南地区在北齐时期社会风貌、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崔治中夫妇合葬墓,未经盗扰,墓葬整体保存较好,出土有3合墓志及大量陶俑,丰富了北齐时期的物质资料,补充了济南地区这一时期砖室墓的相关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济南地区北朝史及相关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广东布政使朱绛夫妇合葬墓的发现,很好地补充和修正了史料,对于清代高品级官员墓葬的埋葬方式、丧葬习俗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墓志详细记载了墓主朱绛的祖籍祖辈、任职履历、为官政绩等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史之用。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丰富了济南地区北齐、明代、清代各时期的墓葬资料,为研究济南地区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