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河南杏园村发现古墓,唐代才子墓葬暗藏玄机,揭示特殊葬俗

发布时间:2025-05-21 02:00  浏览量:2

1984年春季的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支专业队伍悄无声息地抵达了河南偃师杏园村,他们的使命是与首阳山电厂的基建项目相配合,开展考古调查工作。

经过一番细致勘探,考古队在村里发掘出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为南北走向的土洞墓,结构条理清晰,布局得体,包含墓道、甬道和墓室三大部分。

墓道设在墓室南端,全长达7米,底部呈斜坡状,犹如一条通向未知世界的深邃之路。甬道则巧妙地置于墓室南壁中部偏东的位置,采用拱顶设计,既庄重又兼具细腻之美。

当考古人员稳步进入古墓内部时,他们注意到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偏东,南边连接墓道,北边通向墓室,顶部为拱形。

甬道与墓道的接口处用条砖层层封门,共垒砌了26层。而甬道北端与墓室的衔接部分,则用条砖砌成了两壁的转角。

墓室顶部已经塌陷,四壁原先由椁板围筑,中部又加了一块椁板,将墓室一分为二。尽管椁板已经腐朽,但它们的痕迹依然可见。

墓室西部设有一个砖砌的棺床,比墓底高出13厘米,上面放置着一具棺材,呈南北向,长2.1米,宽窄不均,板厚4厘米,棺材已经腐朽,仅剩下少许黑漆皮的痕迹。墓室内并未发现人骨。墓室西部还散落着陶罐、铜钵、漆盘、铁片等物品。

椁室东侧主要陈列着陶俑等陪葬物品,大体维持了原有的排列顺序。最前端,正对着甬道的,是镇墓兽、武士俑与文官俑。

镇墓兽紧邻墓门安放,坐在半圆形基座之上。一尊头上独角挺立,肩部三束鬃毛竖立,尾部鬃毛紧贴脊背,脚踏牛蹄状底座;另一尊面容似狮,眉间双角高耸,角尖微弯,张口露齿,獠牙毕现,双肩亦有三束鬃毛竖起,尾部鬃毛同样紧贴脊背,脚踏牛蹄状底座。它们身上原本贴有金箔,但大多已脱落。

武士俑与文官俑则分列于镇墓兽之后。武士俑立于圆形基座上,头戴盔帽,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英姿勃发;文官俑则身着长袍,手执笏板,面容庄重。

紧随其后的是侍从骑马俑、男女侍从俑以及牛车。高大的骆驼俑与胡人牵驼俑则站在最后方。此外,还散布着鸡、鸭、猪、狗、羊等小型陶制家禽家畜,以及井、灶、磨、碓等生活用具。

这些陶俑工艺精湛,形态多样,无论是武士的勇猛、文官的文雅,还是侍从的谦恭、骆驼的沉稳,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甬道北端与墓室相接的地方,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一方青石雕刻的墓志铭。志盖呈盝顶状,正面刻有“大唐故李君墓志之铭”九个大字,四周环绕着精致的十二生肖图案。

志石四边被打磨得光滑平整,上面刻有志文,共计27行,每行27字,总计729字。

通过解读墓志铭的内容,考古人员得知墓主名为李延祯。这位李延祯在正史上并无记载,只能依靠墓志铭中的信息来拼凑他的生平事迹。

李延祯乃陇西成纪人士,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李道丘曾任隋工部侍郎,祖父李宗默担任隋殷州司马,父亲李嗣本则是唐宁州录事参军。

李延祯本人擅长草书和隶书,喜爱弹琴,精于围棋,才华横溢却未曾入仕为官,生活似乎更多地沉浸在艺术的天地里,远离尘嚣。

然而,命运并未垂青这位才子。墓志铭中提到,李延祯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于润州延陵县令官舍不幸去世,年仅二十七岁。他的离世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也让文坛痛失一位才子。

当年,他的三哥、右台监察御史李延祥亲自护送他的灵柩至东都邙山尚书谷之北安葬。后来,他的二哥、朝议郎行洛州汇水县上柱国李延祖在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二月,又将他的遗骨迁葬至偃师县西十三里的武陵原大茔。

有研究者提出,李延祯墓葬中采用木板分隔墓室,以及葬具朝向与墓志十二生肖排列方式与其父母墓葬相异,这透露出一种特殊的葬俗——招魂葬。

招魂葬,是针对非正常死亡或遗体缺失者的一种特殊葬礼,它未遵循传统礼制中“葬以藏形”的原则,而是将逝者的“魂”而非遗体葬入墓中,因此自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

尽管争议不断,但从东晋初年至唐代,招魂葬逐渐由民间习俗转变为国家礼制,甚至被最高等级的人群所采用。

唐代招魂葬之所以流行,根源在于晋唐时期生死观的转变。东晋初年,人们还明确区分形与神、墓葬与宗庙,多数礼学家对招魂葬中“藏神”的做法感到困惑。

然而,到了唐代,传统魂魄二元思想和“形神异制、墓庙大分”的观念逐渐淡化,宗庙与墓葬的界限变得模糊。在唐人眼中,魂无处不在,因此“广求神之道”,墓葬不仅用于藏形,亦可成为灵魂的安息之所。

在安葬逝者时,只要是符合孝子的心愿、表达无尽哀思的方式,均可被采纳。这也体现在,唐代的招魂葬已非仅仅是遗体缺失时的无奈选择,很多时候更是主动为之。

唐代招魂葬得以纳入礼制,其核心动因在于“人情”,这一点从唐人实施招魂葬的多样缘由中可见一斑。诸如战争、溺水等意外致使遗骸无存;临时安葬日久,墓地标记消失,难以找寻;原葬地遥远,迁葬成本高昂;或是遵循逝者遗愿不合葬的权宜之计等。

相较于前朝因战乱遗骸失落而不得已采取的招魂葬,唐代的人情因素更为繁复,招魂葬不仅顺应了民间习俗,还促使礼制作出相应调整。

从习俗层面讲,招魂葬是对唐代盛行的合葬、归葬习俗的一种灵活应对和补充。当时,临时安葬与迁葬现象颇为常见,但对于墓地遗失或因风水忌讳无法开掘原墓迁葬的家庭,招魂葬成为了他们折中的选择。

从礼制层面看,唐代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国”,礼仪规范的制定,旨在巩固基于宗法血缘的孝道,进而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招魂葬的出现,实则是“人情所向”,是那些无法获得逝者遗体的家庭,出于至亲深情与孝子之心的决定。出于孝道的考量,招魂葬被上层统治者所接受,并逐步融入礼制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