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袁世凯竭力呼喊“拿枪打死穿红衣服的人”,他说的是谁?
发布时间:2025-10-06 14:30 浏览量:1
1916年6月6日,北京。搅动了中国近代史半壁风云的袁世凯,在内外交困和众叛亲离的绝望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位曾经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仅仅当了83天“洪宪皇帝”便草草收场,最终在一片唾骂声中病亡。
在他弥留之际,房间里弥漫着死亡的沉寂,但据说,袁世凯用尽最后的气力,将他的长子袁克定叫到床前,留下了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遗言。
据流传甚广的说法,袁世凯对袁克定说,自己的身后事,你不用管太多,也不必亲自送葬,但有一件事必须办到:“拿枪打死那个穿红衣服的人”
在中国的传统葬礼上,人们通常身着素服以示哀悼,红色是喜庆的颜色,是绝对的禁忌。谁会在袁世凯的葬礼上,如此明目张胆地身穿红衣前来?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衅和侮辱。
袁世凯口中这个“穿红衣服的人”究竟是谁?他与袁世凯之间又有着怎样深不见底的仇恨,以至于让袁世凯在临终前都念念不忘,非要置其于死地不可?
根据多方史料和坊间传闻的交叉印证,这个让袁世凯恨到骨子里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无比信赖的干儿子,北洋军中的重要将领,段芝贵。
段芝贵这个名字,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可谓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他出身安徽,并非科举正途,早年投身军旅,凭借着精明过人的头脑和极其善于钻营奉承的手段,一步步攀上了权力的阶梯。
他看准了袁世凯是自己未来的政治靠山,便想方设法接近。
据说,他曾不惜重金,向袁世凯的亲信行贿,只为换取一个在袁世凯面前表现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段芝贵的“投资”很快就收到了回报。他不仅赢得了袁世凯的赏识,甚至还认了袁世凯为干爹,成了袁家门下的“义子”,地位非同一般。
在袁世凯推行洪宪帝制的过程中,段芝贵更是鞍前马后,是“筹安会”之外最卖力的鼓吹者之一。
他联合了当时手握兵权的十四省将军,共同上书劝进,为袁世凯的皇帝梦铺平了道路,也因此被封为一等公爵,风光无限。
从一个无名小卒到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段芝贵的飞黄腾达,几乎完全仰仗于袁世凯的提携。
按理说,这样的关系,应该是牢不可破的。
然而,政治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段看似亲密的“父子”关系,最终还是在权力的旋涡中走向了彻底的破裂。
袁世凯的皇帝梦,如同一场短暂而荒唐的闹剧,很快就在全国上下的反对声中破灭了。
护国战争的烽火四起,曾经支持他的亲信一个个倒戈相向,袁世凯真正尝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的身体被尿毒症严重摧残,精神也处在高度紧张和猜忌之中。
正是在这个最脆弱的时刻,段芝贵的一个举动,彻底点燃了袁世凯心中的怒火,将两人之间仅存的一丝情分烧得灰飞烟灭。
事情发生在1916年初,当时袁世凯已经病入膏肓,取消帝制的消息也已传开。
按照传统,春节期间官员们都要向大总统拜年。
然而,就在这个举国哀戚、袁府上下愁云惨雾的当口,段芝贵却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竟然身穿一件鲜艳的红色袍子,大摇大摆地前来给病榻上的袁世凯拜年。
在那个场合,一身红衣显得格外刺眼。
在袁世凯看来,这根本不是拜年,而是赤裸裸的诅咒和示威。他认为段芝贵是在幸灾乐祸,迫不及待地等着他咽气,好另寻高就。
据说,袁世凯当场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段芝贵怒斥其“欺我”,认为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干儿子已经心生叛意。
这次“红袍拜年”事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世凯开始认定,段芝贵野心勃勃、为人奸诈,一旦自己离世,他必定会对自己庞大的家产和失势的家人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一个狠毒的计划在他心中悄然形成:他要设下一个局,在自己的葬礼上,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随着袁世凯的离世,那道神秘的临终遗言,便交到了长子袁克定的手中。
袁克定作为袁世凯曾经最看好的继承人,自然明白父亲临终嘱托的分量。他暗中布置,只等段芝贵穿着红衣出现,便要执行父亲的遗命。
那么,在袁世凯的葬礼上,枪声到底有没有响起呢?关于这一幕的结局,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一种说法是,段芝贵为人狡猾,早已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或许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也或许是出于对袁克定的提防,在葬礼当天,他并没有像袁世凯预料的那样身穿红衣,而是和其他人一样穿着素服前来吊唁,从而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袁克定虽然手握父亲的命令,但面对一个穿着正常的段芝贵,终究找不到下手的借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安然离去。
还有一种更为戏剧性的说法称,袁克定确实准备动手了,甚至已经安排好了枪手。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段芝贵或许是察觉到了杀气,匆忙找了个理由提前离场,让整个刺杀计划落了空。
无论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段芝贵保全了性命。
逃过一劫的段芝贵,在袁世凯死后迅速投靠了同为北洋巨头的段祺瑞,继续在皖系军阀中担任要职,活跃于民国政坛。
直到后来在直皖战争中兵败,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于1925年在天津病逝。那场精心策划的葬礼杀局,最终成了一桩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