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了六国,为什么反秦总打着楚国旗号?最后反而是汉家天下?
发布时间:2025-10-09 00:03 浏览量:1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句话有什么深意吗##秦灭亡的原因#
秦灭六国,总给人一种“秋风扫落叶”的爽文感。
似乎王翦父子一出马,六国君王就排队来领盒饭了。
秦灭六国,当真这么“理所当然”?
其实,恰恰相反!秦始皇干的是一场逆天而行的“社会革命”。
而他面对的终极BOSS,是八百年来人们心中视为“天道”的封建制度本身。
灭国之战,打的不仅是兵马钱粮,更是人心向背,是舆论阵地。
长平之战后,赵国废了,被燕国差点灭门的齐国也躺平了。
战国这盘棋,到了后期,还能在舆论和实力上跟秦国掰掰手腕的,只剩下南方的楚国。
但秦国和楚国,代表的完全是两个极端。
如果把秦国比作“左派激进青年”,那楚国就是“传统守旧大佬”。
商鞅变法后,彻底废除了西周那套分封制,搞的是中央集权、军功爵制。
秦王说一不二,官僚由中央任命。
集权在当时是颠覆性的,是“分封制”的叛逆者。
虽说,楚国也搞过集权改革,但很快被贵族势力反扑倒算,随着吴起人亡政息。
自此,楚国彻底躺平,在封建制度的道路上狂奔,成了“战国版的小西周”。
国内景、屈、昭、项等大家族,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是土皇帝,高度自治。
所以,秦灭楚,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战争,更是“集权”与“分封”两种制度的终极对决。
天下人浸润在周礼宗法分封制里八百年,祖宗十八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时候,你秦国突然搞了一套严苛的、陌生的集权制度。
关东六国的老百姓和贵族,不管是在情感,还是利益上,都无法接受!
而楚国,反而是那个“宗法分封制”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反秦舆论的大本营。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里的“民心”,在当时的关东,很大程度上是向着楚国代表的封建制度的。
理解了上面的背景,我们才能看懂秦灭楚时的惊心动魄。
李信率20万大军伐楚,被打得全军覆没,成就了项燕的威名。
但这场大败背后,藏着一段被秦始皇刻意从史书中抹去的宫廷暗战和政治背叛。
秦国,其实和楚国渊源极深。
从秦孝文王开始,秦国朝堂就被一股强大的“楚系外戚”集团把持。
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人,权倾朝野。
秦孝文王,娶了华阳夫人同样是楚人,她还是嬴政的嫡祖母。
嬴政能回国当太子,他爹子楚能当王,全靠吕不韦砸钱走通了华阳夫人这条楚系路线。
甚至据学者李开元推测,嬴政的王后、长子扶苏的母亲,很可能也是一位楚国公主。
而这一切楚系势力在秦国的核心,是一个关键人物昌平君。
他是楚王的儿子,却在秦国长大,官至丞相。
这是一位看着嬴政长大的表叔级人物,也是嬴政最亲密的政治盟友。
但在嬴政要发动灭楚战争时,矛盾爆发了。
昌平君作为代表的楚系势力,并不希望自己的母国被灭,他们反对嬴政灭楚。
但是,嬴政的梦想是亘古未有的天下一统。
于是,嬴政罢免了昌平君的丞相之位,把他迁到秦楚边境的郢陈。
嬴政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生在秦国、长在秦国、权倾秦国的表叔,会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
当李信大军深入楚境,昌平君突然在后方郢陈反水!与楚将项燕里应外合,前后夹击,打得李信全军覆没。
不仅如此,楚军还“日进而西”,反攻入了秦国的本土。
这一刻,天下震动!
苟延残喘的燕赵、一盘散沙的齐国、还有韩魏的复辟势力,全都蠢蠢欲动。
嬴政的统一大业,瞬间有崩盘的危险!
他很可能将被锁死在关中,甚至王位不保。
这是一种怎样的背叛? 是至亲的背叛,是信仰的背离。
昌平君选择了他血脉归属的“楚国”,而背叛了培养他的“秦国”。
嬴政最终动用了60万大军,请回老将王翦,才勉强扑灭了这场大火。
但这件事,也让他彻底斩断了与楚系贵戚的情谊。
他抹去了史书中关于昌平君、关于楚系外戚、甚至可能关于那位楚国王后的几乎所有记录。
他烧掉的不是书,而是自己的一段过去。
革命的代价灭了六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恨你的六国人,尤其是视你为“制度异端”的天下人,接受你的统治。
秦始皇选择了最强硬的方式:将中央集权制度强行推广到全天下。
他不只要消灭六国,他还要消灭六国背后的整个贵族世袭阶层。
他不封皇子,不封诸侯,他要让全天下只有一个声音!
集权,在今天看来是社会进步。
但在当时,简直是冒天下之大大不韪。
首先,儒家不干了。
儒家先师孔子最崇拜周公,孔子渴望恢复周礼分封。
你嬴政要废分封,这不是刨儒家的祖坟嘛。
所以,儒家博士们整天在朝堂上跟李斯辩论,在民间散播“始皇刚愎自用,只用狱吏”的舆论。
这些博士总是变着法的,明里暗里攻击集权制度。
其次,旧贵族们不甘心。
六国的旧贵族,一夜之间特权全部被没收。
更有甚者,像项梁、项羽这类楚国旧贵族,直接从土皇帝变成了通缉犯。
他们能甘心吗?必然要反抗。
最后,老百姓也不完全买账。
封建制下,管理你的是本地的领主,虽然压迫你,但好歹知根知底。
现在来了个说陕西话的官僚,只会冷冰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催粮催役。
老百姓也觉得不适应,没有“安全感”。
秦始皇成了“孤勇者”,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八百年形成的共识。
他的政策于是越来越激进:统一文字、修驰道、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建阿房宫...
他试图用巨大的工程和战争,来消化过剩人口,转移内部矛盾,同时夯实帝国的疆土。
但这一切,都需要民力来支撑。
而“徭役”,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天下苦秦久矣”。
老百姓苦的不仅是徭役重、刑法严,更深层次的是对强行灌输的制度的不适和抗拒。
秦朝灭亡了,但嬴政的革命遗产并未消失。
最后灭秦的,是楚人刘邦、项羽。
但最终成功的刘邦,却是个聪明务实的人。
他明白完全回到战国分封,那是开历史倒车,必然混乱。
不过,完全坚持秦朝那样的纯粹集权,天下人心又不附。
于是,他搞了个郡国并行制。
在秦国旧地搞郡县制集权,在关东广大地区分封诸侯王,暂时向民意妥协。
随着汉朝国力强盛,中央权威树立,再通过“推恩令”等手段,温水煮青蛙,把这些诸侯国慢慢拆解掉。
在汉武帝时期,汉庭拉拢了曾经最大的反对派儒家。
董仲舒们很识时务,把儒家理论改造了一番,高喊“《春秋》大一统”,以天命论支持中央集权。
从此,儒家从分封制的鼓吹手,变成了集权制的护航员。
嬴政,他是一个孤独的革命家,一个试图用最快速度将旧世界换新天的人。
他赢得了所有的战争,却忽略掉了人心。
秦的失败,在于太过急切,忽视了制度变革需要温度和时间。
嬴政的伟大,在于他敢为天下先,指明了一条中央集权的路。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