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5)

发布时间:2025-10-09 10:06  浏览量:1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4)》(以姓氏拼音为序)。

魏红江,男,1971年5月生,白族,博士,1996 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96 年4月被选派到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部进行短期留学1年,1998 年4月-2004年3月在日本鹿儿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云南省“千人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动物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动物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异种器官移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动物体细胞克隆专家。2021年6月,魏红江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从事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培育及实验动物化、利用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开展异种器官移植、小型猪疾病模型、孤雌生殖以及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 40 多项。以第一作者(含并列)、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Plos Biology》、《GigaScience》、《Scientificreports》、《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Plos one》、《Reproductive biologyand Endocrinology》等刊物发表 SCI 论文 20 多篇。以排名第一获授权发明专利 7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文杰,1963年7月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0~2周龄雏鸡饲料配制技术及营养参数研究”专题、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专题;正在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家禽育种关键技术与育种新体系研究”、国家“十五”“863”课题“中国特色优质肉鸡新品系选育与开发”。《畜牧兽医学报》主编,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1月,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 2018年11月9日,入围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奖人选名单。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2年11月,获“首届种业科学家”荣誉。入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提名人:姚斌院士。

吴晓民,男,汉族,1962年7月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野生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聚焦青藏高原及秦巴山区,开展交通设施建设中野生动物监测与评估、栖息地调查及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重点关注藏羚羊迁徙规律及大型工程对生态影响。其主持“青藏铁路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监测评估”“青藏公路对动物资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项目,参与青藏铁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提出道路缓坡设计建议。研究成果应用于青藏铁路、西成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构建道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技术体系。

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青藏铁路建设之野生动物保护》等专著10余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5项。2021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 。

提名人:刘世荣院士。

吴珍芳,男,1970年3月生,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吴珍芳1986年6月至1990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就读本科,获得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至1993年8月在湖北省麻城市农牧局担任科员;1993年9月至1998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硕博连读,获得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0年8月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2006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13年担任国家级平台“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畜禽生物育种国家地方工程中心”主任。

吴珍芳主要从事猪遗传育种、种猪育种和产业化、克隆与转基因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科技部认定社会力量奖励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许勇(1965年7月—),湖北洪湖市人,中国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学士(1986年)、硕士(1989年),浙江大学农学博士(1999年)。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许勇2008年起担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际首个西瓜全基因组测序项目,构建包含2000余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包括京欣系列在内的30余个西瓜新品种,占华北早熟市场70%以上份额,抗病品种累计推广逾1800万亩。主持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开发覆盖全基因组的SNP分子标记系统。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获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西瓜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参与建设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提名人:赵春江院士。

阎萍,女,汉族,1963年6月出生,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三级研究员,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创新工程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201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畜牧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务,2013年3月任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牛马驼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协会牛业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常务理事和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从事青藏高原草地牦牛科研和生产,在牦牛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越,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省部等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培育国家牦牛新品种1个,填补了世界上牦牛培育品种的空白,在我国牦牛产区广泛推广,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完成青藏高原畜牧业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和牦牛藏羊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高效发展建立了新的模式。现承担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选育 、农业部行业科研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及甘肃省重大项目等课题。

获省部奖6项。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次获国际牦牛骆驼基金会一等奖。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杨其长

杨其长,1963年8月生,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设施园艺专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二级研究员。

198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机系;1987年8月获得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生物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3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7年8月—1994年4月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1991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4月—2001年12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副主任;1997年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2001年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1月—2004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主任;2004年9月—2017年10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任;2017年11月—2021年7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7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杨其长主要从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奖励10项等奖项。获得授权专利156件,发表论文287篇,其中SCI/EI论文68篇,编著出版著作9部。

提名人:王汉中院士。

应义斌

应义斌,1964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浙江宁海人,智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工程专家,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1984年7月获得江苏工学院农业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1984年8月—1986年9月任教于江苏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1989年7月获得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硕士学位;1989年8月—1995年1月任教于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1999年6月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学位;1995年1月—1998年3月任浙江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1998年3月—1998年9月任浙江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1998年9月—1999年7月任教于浙江大学;1999年7月—2000年1月任浙江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2001年3月—2005年7月任浙江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2005年7月—2008年11月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2009年3月—2010年11月任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副主任;2013年6月—2013年11月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2015年7月起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4月—2020年8月任浙江农林大学校长;2018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应义斌长期从事农产品品质与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机器人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奖项。

提名人:喻树迅院士。

游艾青

游艾青,男,汉族,1965年11月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系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1990年江苏农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历任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所长、所长,2018年任副院长,2022年任现职。

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持“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选育省级审定水稻品种30余个,培育品种累计应用3.5亿亩。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论文70余篇。2017年当选中共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党的十九大代表。现任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提名人:万建民院士。

袁寿其

袁寿其,男,1963年4月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中国共产党党员,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高端流体装备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

袁寿其于1984年获得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江苏工学院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江苏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6年在克兰菲尔德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后历任江苏工学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校研究生部主任;2001年8月任江苏大学副校长,2006年12月—2017年1月任江苏大学校长;2016年6月—2023年5月任江苏大学党委书记。

袁寿其长期从事排灌机械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

提名人:陈学庚院士。

张德权

张德权,男,1972年1月出生,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肉品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收贮运管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佳青年”。2007年在加拿大食品检疫局渥太华食品化学实验室客座研究。

长期从事肉品科学与技术科研工作,尤其擅长羊肉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获授权专利57项,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及个人荣誉13项,主编著作5部。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张甘霖

张甘霖,男,汉族,1966年8月出生于湖北通山, 农工党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2月加入农工党。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和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在德国基尔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所从事土壤空间变异和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1998年和2000年在德国埃森大学生态研究所从事城市土壤研究。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担任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担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担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5月起担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5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

张甘霖长期从事土壤地理研究。深入研究了中国重要土壤类型(水耕人为土壤和热带地区土壤)的演变过程与系统分类,成果被国际土壤分类采用;率先在中国开展了较系统的城市土壤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土系划分的原则与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中国3000多个典型土系;开展了中国多个典型地区的数字土壤制图研究,为更新中国土壤资源清单奠定了基础。已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

提名人:张福锁院士。

张和平

张和平,男,汉族,1965年2月26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资助,入选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6年获得内蒙古农牧学院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无锡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7月起任教于内蒙古农牧学院;1991年晋升为讲师;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2002年6月任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专家;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8月—2007年3月任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事业部技术总监;2003年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11月—2008年1月任日本岗山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科研究员;2008年1月—2015年7月任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和平长期从事乳酸菌资源的功能挖掘与开发利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 Microbiol、Nat Commun和Sci Bull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9篇,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23,排名第一;2009,排名第四)、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提名人:徐明岗院士。

张建国

张建国,男,1963年12月生,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副司级)、国家林业局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场协会理事、北京林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生态学、土壤学和森林培育学研究,聚焦人工林定向培育、沙棘遗传改良及分子生态领域。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现杨属植物进化规律和沙棘抗旱耐寒分子机制,构建首个蒙古沙棘全基因组序列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6年、2012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2018年、2022年)。出版《林木育苗技术》等专著14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张友军

张友军,男,1968年7月生,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大,1999年-2001年于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获国家杰青。现任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组长、农业农村部植物保护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兼任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园艺学会执行理事,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主编,园艺学报主编,Entomologia Generalis和Pest Management Science副主编。

先后获国家杰青、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奖”、“神农领军英才”、 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长期从事蔬菜害虫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农业行业专项以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3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项第1,1项第2,1项第5),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Cell (封面)、PNAS(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Science Advances(3篇)、The Innovation、Advanced Science(3篇)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11500余次,H指数56,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多项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和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最佳影响力奖。

提名人:宋宝安院士。

赵书红

赵书红,女,汉族,1967年11月生,河北南皮人,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二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常务副主任。

1989年6月获得哲里木畜牧学院学士学位;1992年6月获得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1995年7月任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助教;1995年9月—1998年11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讲师;1998年6月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12月—2003年10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副系主任;2003年7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2005年8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系主任;2010年11月—2019年5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副院长;2016年12月任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6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

赵书红长期专注猪基因组与育种研究。先后承担“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提名人:陈焕春院士。

周继勇

周继勇,男,1963年生,重庆开县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长期致力于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1个。2006年以来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Journal of Vir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提名人:张改平院士。

周小秋

周小秋,1965年12月出生于重庆垫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周小秋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学专业本科学习。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四川农业大学攻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四川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周小秋主要从事水产动物消化能力、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肉质营养调控及其机制的研究。在主要淡水鱼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肉质的营养调控理论、分子机制和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2020年11月24日,被表彰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通威股份公司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入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提名人:麦康纳院士。

周雪平

周雪平,男,1965年7月出生于江苏吴县,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周雪平于1986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校任教;2009年至2013年历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 2013年5月至2022年7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周雪平长期从事植物病毒病害研究;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参编及主编专著11部,在《Molecular Cell》《Genes and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Plant Cel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论文被SCI论文引用4500多次。

提名人:柏连阳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