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流到关店潮!太二酸菜鱼的“傲慢”终究没敌过现实
发布时间:2025-10-05 05:30 浏览量:1
“5个人?恕不接待,人多影响味道!”“减辣?黄金配比改不了,这才是太二!” 搁几年前,能说出这话的太二酸菜鱼,堪称餐饮圈的“顶流刺头”。年轻人捧着排队两小时的小票晒朋友圈,吐槽店规成了潮流,吃太二早已不是吃饭,而是种自带优越感的社交仪式。
可如今再路过太二门店,当年的“傲娇”碎了一地:4人桌换成了6人圆桌,店员主动帮拼桌;菜单上冒出了“微辣”“少辣”,外卖随点随送;曾经的“活鱼现做”招牌,被7分钟上桌的酸菜鱼戳穿——原来全国500多家店,只有68家用活鱼,其余全是鱼柳 。
沈阳全关店、杭州23家闭6家,半年净关65家,翻台率从4.8跌到3.1(接近亏损线),母公司市值蒸发480亿港元。那个靠“教育消费者”走红的巨头,终究还是低头了。这哪是服软,分明是网红餐饮的“傲慢后遗症”大爆发。
2015年太二刚出道,就把“反服务”玩成了品牌标签。放在别的餐厅,顾客是上帝;在太二,规矩是上帝。
朋友聚餐凑5人?直接拒单,理由荒诞却理直气壮:“人多影响味道”。吃不了辣想调辣度?店员能给你上堂课:“这是百次调试的黄金辣度,改了就不是太二了”。想打包或点外卖?门都没有,“要吃就得现场排队等”。更绝的是早年续米饭要加钱,酸菜鱼分量卡得死死的,多一勺汤都不给。
偏偏这股“拽劲”踩中了年轻人的痒点。社交媒体上,晒太二排队小票、吐槽奇葩店规成了风潮,“吃太二”成了硬通货。2019年巅峰时,太二翻台率和海底捞平起平坐,单店月营收轻松破200万。靠着这股势头,母公司九毛九2020年港股上市,市值冲过400亿港元,太二常年贡献集团70%以上营收,妥妥的“现金牛”。
那时的消费者为啥买账?说白了,是“味道能打+人设可信”。大家忍得了规矩多,是因为相信“活鱼现做”的较真,觉得这份坚持值得买单。可谁也没料到,这份“较真”会在扩张中慢慢变味。
太二的“服软”从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业绩和口碑逼到了墙角。2025年上半年财报扒开了真实处境:营收跌13.3%,门店从612家缩水到547家,这是上市以来首次收缩。母公司九毛九更惨,半年关了88家店,净利润跌13.7%,市值从550亿港元跌到只剩70亿。
压垮骆驼的不是闭店潮,是信任的崩塌。有媒体实测杭州某门店,点单7分钟酸菜鱼就上桌,速度快得离谱。面对质疑,太二客服终于松口:全国只有68家“鲜活门店”用活鱼现杀,其他全是“每日鲜配的鱼柳” 。
这一下戳中了消费者的痛处。要知道,超六成受访者本就反感预制菜,尤其反感食材新鲜度不足和信息不透明。花70多块吃鱼柳,不如在家买20块的预制菜加热,味道差不了还分量足。更打脸的是,长沙一家外卖卫星店还因半成品没标保质期,被市场监管局责令整改,口碑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赛道早就成了红海。2025年酸菜鱼门店总数2.58万家,却净减3331家。“鱼你在一起”人均30-40元开了2437家,8月还开40家新店;新锐品牌“落汤鱼”人均才26.55元,门店也有622家。太二夹在“高价预制菜”和“低价鲜活品”中间,优势荡然无存——不是大家不爱吃酸菜鱼了,是不爱吃“不真诚”的太二了。
眼看要凉,太二终于慌了。2025年3月推出5.0“鲜活模式”,又是明档厨房又是查鱼溯源,看着热闹,可细琢磨全是隐患。
最核心的“鲜活升级”看着诚意满满:68家试点店搞全明档厨房,电子屏实时显示“黑鱼AB-07,14:52杀,15:37到店”,扫码能查来源。效果确实立竿见影,试点店周末翻台率冲到6-8次,同店销售涨30%。但这招根本治标不治本:大型门店改造一家要180-200万,工期45天,就算轻改造也要20-30万。全国547家店,年底才计划改150家,2026年才想完成全部改造——对现金流紧张的九毛九来说,这简直是负重前行。更有人爆料,所谓“活鱼现杀”其实是“统一宰杀后配送”,高峰时还会用前一天的鱼头凑数,成了“活鱼现组”。
产品上的改动更显慌乱。早年单靠酸菜鱼撑场的太二,突然新增活鱼、鲜鸡、鲜牛肉系列,SKU扩到20多个,还加了家常菜。可老顾客不买账:“以前冲那口独特的酸菜鱼来,现在像个普通家常菜馆,特色全没了”。60元的鲜牛肉炒菜更遭吐槽,这价格在湘菜馆能点两份。
更矛盾的是“一边喊鲜活,一边卖预制”。太二开了20平的社区店卖人均38元的小份菜,还和山姆合作卖预制酸菜鱼,上半年货品收入暴涨140%。可消费者难免犯嘀咕:“到底哪个才是真太二?” 低价社区店抢了高端店的客,老顾客觉得“掉价”,新顾客又被更便宜的品牌抢走,两头不讨好。
太二的滑坡,根本不是“傲娇”惹的祸,而是把营销当核心,把产品当配角的必然结果。
它早年的成功,本质是踩中了年轻化营销的风口。奇葩店规、“二文化”精准抓住年轻人追求个性、爱晒社交圈的心理,让吃太二成了打卡行为。可风口总会过,营销噱头再花哨,也抵不过“好吃、划算、放心”的基本需求。就像当年的网红茶饮,高峰时开400多家店,如今只剩不到20家,都是犯了同一个错:把流量当底气,把品质当摆设。
反观海底捞,就算有争议,早就在服务、场景、供应链上多维度布局,抗风险能力自然强。太二却十年都没解决产品单一的问题,直到赛道挤爆了才想起拓品类;靠着“活鱼现做”立人设,扩张时又偷偷换成鱼柳,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消费者的信任像玻璃,碎了再粘也有裂缝。太二现在的服软,与其说是“知错就改”,不如说是“为早年的傲慢买单”。那些闭店的成本、流失的顾客、崩塌的口碑,都是为“重营销轻产品”交的学费。
太二的故事还没结束,但它给所有网红餐饮敲了警钟:别把傲娇当个性,别把流量当底气,餐饮的根永远在“产品”二字上。
当年大家愿意排队两小时,不是忍得了你的规矩,是信得了你的味道;现在大家不愿买单,不是嫌你没了脾气,是看穿了你的敷衍。预制菜不是原罪,欺骗才是;规矩多不是问题,不真诚才是。要知道,连锁快餐店对预制菜接受度虽高,但高端餐厅接受度仅8.8%,太二恰恰搞错了场景定位。
如果太二真能快点完成所有门店的鲜活改造,别让68家试点成“遮羞布”;能平衡好预制菜和堂食,别自相矛盾;能把分量和性价比拉回来,或许还有翻身的可能。毕竟餐饮行业从来都是“用嘴投票”,再花哨的营销,也抵不过一口扎实的味道;再卑微的服软,也不如一次真诚的坚守。
网红会过气,流量会消散,但好好做饭的烟火气,永远能留住食客。这或许就是太二从“顶流”跌下神坛,给所有餐饮人最实在的教训。你最近吃过太二吗?觉得它的改变能挽回人心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