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隐喻类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10-05 07:27 浏览量:1
【教学缘起】
隐喻类作文是中考写作常考查的类型,例如2025年福建卷《未来总是甜的》、甘肃省卷《我心里的那朵花》、江苏泰州卷《风帆》、四川德阳卷《心桥》,2024年上海卷《我也是个取水人》、云南卷《走在山坡上》,2023年北京卷《我生活中的一棵树》、湖南邵阳卷《生命中最美的星星》,2022年四川自贡卷《笑的种子》、浙江丽水卷《以______为舟》,等等。
隐喻类作文要求写出寄寓于喻体的丰富而抽象的含义,在审题和立意上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思维受限,无法选取新颖的角度理解喻体,审题有偏误;
缺乏动态写作知识,立意趋于雷同且不够深刻。
立足学生问题,探寻中考隐喻类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的分解动作,提炼可迁移运用的动态写作知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指导,能够助力其掌握此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学案,学案上就本节课涉及的两个作文题进行发散设问。
2.学生初步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最近我们在模拟考试中遇到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搭一座桥》,这类题目我们称之为隐喻类作文题。很多同学反映这个作文不好写。老师帮助大家总结了在写作时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审题不准,就题写题,没有写出题目的隐喻义;二是对喻体的理解相对狭隘,比如大部分同学只想到了“桥”的沟通作用,将作文立意定位在“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之桥”。这节课我们就以本次模拟考试的题目为例,对隐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做进一步探究。
PPT:在我们的生活中,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实物,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沟通、理解与连接。请以《搭一座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二、构建写作程序
(一)抓关键词,明确“喻体”
隐喻类作文题往往含有比较具体、直观的事物,即喻体,写作过程中,需要写出喻体的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
写作首先要学会审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请同学们回顾这道隐喻类作文题,要抓住其中哪一个关键词?
提示:隐喻类作文的关键词通常为具有隐喻意义的喻体。
明确:“桥”。
(二)展开联想,多向延伸
1.明确题目中的喻体后,我们可由近及远对喻体展开联想。一般会先从这一事物的概念入手,请同学们思考,何为“桥”呢?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说文解字》:“桥,水梁也。从木,乔声。”《现代汉语词典》将“桥梁”解释为:“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2.写作时,我们很多同学都把握住了“桥”这一喻体的核心概念,都趋向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一立意。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桥”这一喻体的内涵呢?
明确:可以从“桥”的形状、特点、类型、功能、文学以及文化等角度去立意(见图1)。
PPT:
图1 喻体“桥”的多重理解角度思维导图
追问:你能根据上述角度做进一步延伸吗?比如你能想到“桥”的哪些形状、哪些特点。
预设:桥的形状有“笔直”“弯曲”“如长虹”等;桥的特点有牢固等;桥的类型有木桥、石桥、铁桥、立交桥、跨海大桥等;桥的功能有联通空间、缩短距离、抵达彼岸等;由桥可以联想到古诗词“小桥流水人家”“忆昔午桥桥上饮”,文化典故“灞桥折柳”“鹊桥相会”等。
3.小结。考场上,同学们如果能够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进行发散联想,抓住喻体的多个特点展开思考,就能突破思维的局限,为我们寻找新颖的立意打下基础。
(三)借助问题,化实为虚
当打开思维,进行多向联想后,我们就会对喻体有更丰富的理解,以其中的某个理解作为联结点,并结合作文题目不断提问和思考,便可以得出喻体的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化实为虚”,即将题目中具象化的喻体进行“虚化”或“抽象化”,挖掘出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
1.如果以“桥”笔直的特点作为联结点,我们可以结合题目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搭一座笔直的什么桥?”“搭笔直的桥通往哪里?”“为什么要搭这样一座桥?”等。
追问:借助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并抽象出什么隐喻义呢?
预设: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搭一座笔直的“进步之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推动中国科技在国际上地位的飞速提升,让世界为中国喝彩。
2.尝试从刚刚联想到的“桥”的相关内容,选择新的联结点,借助问题,你能确定哪些立意呢?
预设:
(1)桥的形状是弯曲的,如同扎根土地的农民,佝偻着背。搭一座“勤劳踏实之桥”,以勤奋创造美好生活。
(2)桥历经风吹雨打日晒、车辆碾轧和人马踩踏,仍屹立不倒,低调沉稳。搭一座“坚毅之桥”,承受生命之重,跨越人生的艰难险阻。
(3)桥具有“联通空间、缩短距离、抵达彼岸”的功能,可以搭一座“奋斗之桥”,以责任、担当、勤奋、毅力、坚强通往理想目标;也可以搭一座“友谊之桥”,通过沟通、联络、交流、理解、合作、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和家国关系;还可以搭一座“心灵之桥”,写自己成长的困顿、他人的眼光和质疑、自我否定等,深窥内心,发现不一样的自我;搭“美好之桥”,在人生远行处,遇见别样的风景;……
(4)在中国,桥有送别、重逢、遇见美好、相思等文化意义,一座桥背后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审美和情思。搭一座“文化之桥”,了解中国文化之美。
3.小结。在发散联想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喻体的相关内涵化实为虚,抽象出情感、精神、思想等隐喻义。
(四)应用评价,确定立意
1.经过前面的发散联想与借助问题“化实为虚”我们的立意得以拓展延伸,立意的角度也更为丰富多样。同时,我们也会遇到新的难,那就是如何做出更佳选择?在考场上,较为新颖独特且具有一定深度的立意,才能脱颖而出。为此,我们可以应用中考隐喻类作文立意评价层级表(见表1),来选择层级相对高一点的立意。请同学们思考,刚才联想到的立意可分别归类到哪个层面?
表1 中考隐喻类作文立意评价层级表
立意层级标准阐释基础层仅停留在对喻体直观、表面特征的认知,进行较为浅显、直接的类比。只将其与另一事物简单对应,未深入挖掘喻体背后可能蕴含的内在意义、价值等拓展层突破喻体的表层,将其与特定的情感(如爱、勇气、悲伤等)或品质(如善良、坚韧、诚信等)建立联系进阶层能深入探究喻体所涉及的哲理。在挖掘喻体寓意时,融入对人生、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展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高阶层站在文化的高度对喻体进行审视和解读。考虑喻体在不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不仅关注喻体本身的寓意,更注重其在文化审美层面所反映出的价值和观念,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学生交流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明确:就题写题,只写了桥的建造过程和外观形没有写到桥所蕴含的其他意义,属于基础层。联态,想到的“奋斗之桥”“友谊之桥”“坚毅之桥”“沟通之桥”属于拓展层。而“心灵之桥”“勤劳踏实之桥”“进步之桥”则属于进阶层。“美好之桥”“文化之桥”属于高阶层。
2.小结。中考隐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重对喻体的发散联想,拓宽立意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选择进阶层和高阶层的立意。当然,也要选择适合自己在自身能力掌控范围内的:
三、内化迁移促提升
方法策略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内化迁移,下面我们就以具体题目来应用审题立意的写作程序。
PPT:行囊,原意是出门时所带的袋子或包儿,后来也比喻人生旅途中我们所携带的重要物品或依赖的精神支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囊,行囊里有父母的叮咛,有师长的教导,有朋友的关爱,还有一路上储备起来的勇气、乐观……在时光里穿行,这些行囊陪着我们不断前行、成长。请以《最美的行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一)交流碰撞激活思维
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明确喻体--行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思维导图,从类型、特点、形状、功能等角度对“行囊”展开联想。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并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记录。
(学生自由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略。)
(二)独立完成立意过程
学生以联想到的相关信息为联结点,独立完成表2
表2 《最美的行囊》立意“实”“虚”转化表
问题谁的行囊行囊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是最美的联结点背在背上丝绸之路上的骆驼丝绸、玉帛、瓷器、书籍等不仅传播了商品,更展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学生填写表格、完成立意后,分享自己填写的内容和思考过程。略。)
(三)立意提纲写作
1.参照立意评价层级表自选“最佳”立意。用“通过写一件……事,表达/抒发……的人生思考/情感的模式,在5分钟内拟写一份立意提纲。
(学生完成写作立意提纲,随后教师邀请同学上台分享。)
示例(1):和家人一起在云南丽江旅游,我被那里的美丽风光深深吸引,玩得十分开心,妈妈建议我把那些美丽的风景拍下来,放进旅途的行囊,带回家珍藏在记忆里。后来,那份美好的记忆会在一些不愉快的瞬间闪闪发光,温暖我,鼓励我不断前行。这时我领悟到那些治愈生活的风景和充满回忆的照片就是我人生路上最美的行囊。
教师点评:小作者将美丽的风景和旅行照片比作人生路上的行囊,这一隐喻意义新颖深刻,且富有启发性,它鼓励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用心记录并珍藏它们,因为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行囊,治愈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示例(2):毕业在即,拍完毕业照后,班上有同学暗暗落泪,班主任安慰我们说:“人生是一场盛大的旅行,我们会和许多人不断相遇、告别。尽管6月即将分别,但我们可以把彼此之间美好的回忆储存在人生的行囊里面,之后哪怕去到别的地方,也可以带在身边。” 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三年的光阴,无数次欢声笑语凝聚成的青春故事,就是我人生旅程中最美的行
教师点评:把美好的回忆比作行囊,寓意着这些回忆将成为人生旅程中的宝贵财富,陪伴我们继续前行。这一立意不仅情感真挚、贴近现实,还展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青春故事的珍视,也启发我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离别,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具有定的深刻性,
示例(3):蛇年之初,青年才俊王兴兴与梁文锋携宇树科技团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及 DeepSeek 惊艳登场,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科技的非凡实力。这使我深刻体悟到,人生旅途中最美的行囊,莫过于肩负时代之重任。我们青少年一代承担着国家未来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我们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民族崛起为己任,砥砺前行,实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以这些先辈为楷模,勇于担当,不懈奋斗,为国家繁荣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点评:这名同学的立意高远而深刻,将“行的寓意上升到了社会责任的高度。将肩负时代之襄重任比作人生旅途中最美的行囊,这意味着,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能够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人生经历。
2.小结。同学们在联想想象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现了许多精彩的甚至令人惊叹的立意。这也启发我们,当我们学会应用正确有效的写作策略时,我们的思维和写作便如同插上了翅膀,翱翔于浩瀚的天际,展现美好夺目的姿态。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隐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四个步骤,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抓关键词,明确“喻体”
第二步,发散联想,多向延伸;
第三步,借助问题,化实为虚;
第四步,应用评价,精选立意。
对于中考常考查的隐喻类作文,运用这一写作程序,可有效打破思维局限,提升考场作文的立意高度助力大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写作。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最美的行囊》作文的完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