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绵飞尽处,芳草满天涯

发布时间:2025-10-04 20:41  浏览量:2

近读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总觉得这十四个字里藏着一场无声的告别与新生。柳絮像被风揉碎的雪,打着旋儿从枝头飘落,明明是春将尽的萧瑟,可后半句一转,“天涯何处无芳草”,忽然就让满目的凋零有了底气——原来最动人的希望,从不是攥着逝去的春光不放,而是在柳絮飞尽时,看见遍野芳草正顺着风的方向,铺向天涯。

柳绵:那些留不住的春光

柳绵是春的信使,也是春的叹息。暮春的风里,它们像一群找不到家的白蝶,缠缠绵绵地飞,却终究要落在泥土里、水洼中,或是被行人的脚步碾成碎末。苏轼写“枝上柳绵吹又少”,那个“又”字里藏着多少无奈?仿佛看见他站在庭院里,看着去年的柳絮这样飞,今年依旧这样落,明年大抵还是如此——时光从不会为谁停下脚步,那些我们心心念念的美好,总在不经意间一点点流逝。

想起江南的暮春。曾在苏州的平江路见过老柳树,枝丫垂到水面,柳絮落进水里,随波打着转儿,像谁撒了一把碎银。卖花的阿婆说:“柳绵飞尽,就要穿短袖了。”她的语气里没有惋惜,倒像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后来才懂,柳绵的“少”从不是悲剧,而是自然的时序:就像孩童总要长大,就像青春总要老去,就像我们曾以为会永远拥有的一切——母亲鬓边的黑发,朋友相聚的欢笑,甚至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终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离开。

苏轼该是最懂这种“留不住”的人。他一生宦海沉浮,从京城到黄州,从惠州到儋州,像一片被风裹挟的柳绵,从未在一处安稳扎根。乌台诗案时,他差点丢了性命,狱中的日子里,怕是常想起昔日朝堂上的风光,像看着枝上的柳绵一点点被风吹散。可他没有困在“为什么留不住”的追问里,只是轻轻写下“枝上柳绵吹又少”,把所有的不舍与怅惘,都藏进这平淡的叙述里。原来真正的通透,不是与流逝的时光较劲,而是承认“柳绵终会飞尽”,就像承认月亮有圆有缺,潮水有涨有落——那些留不住的,本就是生命该有的部分。

芳草:在荒芜处生长的勇气

柳絮飞尽的怅惘还没散尽,“天涯何处无芳草”忽然就撞进眼里,像在阴雨天里推开一扇窗,猛地撞见满室阳光。这里的芳草,从不是庭院里精心栽种的名花,而是田埂上、石缝里、荒原上,随处可见的寻常草木。它们不与春天的桃李争妍,却在春将尽时,把绿色泼洒得漫山遍野,告诉你:生命从不会因某一季的结束而终结。

在黄州的苏轼,该是见过这样的芳草的。被贬的第三年,他在东坡开荒种地,春播时撒下的种子,到了暮春,该是顺着田垄冒出绿芽了。或许有一天,他扛着锄头走过田埂,看见柳绵落在泥土里,而脚边的青草正顺着坡地往远处蔓延,一直绿到山脚下、溪水边,忽然就明白了:柳绵的“少”,原是为了给芳草的“多”腾出生长的空间。就像他自己,丢了京城的官职,却在黄州的泥土里,种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失去了安稳的生活,却在“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寻常里,品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滋味。

这让我想起敦煌的戈壁。去年深秋去莫高窟,本以为荒漠里只有风沙,却在断崖下看见一丛丛骆驼刺,顶着枯黄的枝丫,根须却在石缝里扎得极深。向导说:“春天来的时候,这里能开出淡紫色的花。”在寸草难生的地方,尚且有生命在倔强地生长,更何况我们身处的世间?那些以为走到绝境的时刻——失业后的迷茫,失恋后的痛苦,失去亲人后的空茫——其实都像柳绵飞尽的暮春,看似荒芜,却藏着芳草破土的力量。

转身:从“失去”到“拥有”的哲学

柳绵与芳草,原是生命的两面镜子。一面照见逝去的怅惘,一面照见新生的希望;一面提醒我们“留不住”,一面告诉我们“还有很多”。而苏轼最动人的智慧,是他在这两者之间,轻轻转了个身——不盯着枝头残存的柳绵叹息,而是望向天涯的芳草微笑。

这种转身,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朋友的孩子曾因公司裁员丢了工作,躲在家里消沉了半个月。直到某天清晨,他在小区里散步,看见清洁工在修剪灌木,被剪掉的枝条堆在一旁,可树底下的三叶草,却顺着树根爬出了一大片,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他忽然就想通了:失去一份工作,或许是为了给更适合的生活腾地方。后来他开了家小小的花店,每天与花草为伴,日子虽不如从前宽裕,却比从前快乐得多。就像柳绵飞尽后,芳草总会如期而至,生活从不会真的把路堵死,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转身的勇气,去看见那些“天涯的芳草”。

想起苏轼在惠州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写的“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从不是没有痛苦,只是他懂得,痛苦像柳绵,会被风带走;而生活的美好,像芳草,会在新的土地上扎根。这种智慧,不是天生的乐观,而是在无数次失去后,慢慢学会的生存哲学:就像旅人在沙漠中迷路,与其对着干涸的水壶哭泣,不如抬头看看星辰,找到新的方向;就像农人面对歉收的田地,与其抱怨天气,不如深耕土壤,等待下一季的播种。

寻常里的天涯:每个人的芳草与柳绵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在重复着“柳绵飞尽,芳草初生”的故事。孩童时,我们为弄丢了一块橡皮哭泣,后来才知道,那只是人生中无数“柳绵”的开始;年轻时,我们为错过一个人辗转反侧,多年后再想起,才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不仅是说爱情,更是说人生的种种可能。

我的一个朋友在退休那天,把工作证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对着镜子叹了口气:“以后再也不用准时上下班了。”可没过多久,他就在市里的老年大学里报了书法班,每天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笔下的字迹从生涩到流畅,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他说:“以前总觉得上班才是正经事,现在才发现,写写字、种种花,也挺好。”原来朋友的“柳绵”是逝去的职场时光,而他的“芳草”,是晚年生活里长出的新兴趣。

邻居家的少年,高考失利后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直到某天,他在阳台上看见雨后的青苔,从砖缝里挤出来,绿得发亮。他忽然就打开了房门,对父母说:“我想复读,再试一次。”那青苔或许就是他的“芳草”,让他在失落的“暮春”里,看见了重新生长的希望。

这大概就是苏轼的诗句穿越千年依然动人的原因。它从不是要我们无视失去的痛苦,而是告诉我们:痛苦会过去,就像柳绵会飞尽;希望会到来,就像芳草会铺满天涯。生活的智慧,从来不是攥紧所有“柳绵”不放,而是在它们飞尽时,有勇气转身,看见那些正在悄悄生长的“芳草”。

暮春的风还在吹,柳絮还在飞。可我知道,过不了多久,田埂上会冒出新的绿,山坡上会开遍不知名的花,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天涯何处无芳草”。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暮春”里,一边看着柳绵飞走,一边等着芳草长大——这大概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有失去,有新生;有叹息,有欢笑;有柳绵飞尽的怅惘,更有芳草满天涯的希望。

风又起,吹走了最后一片柳绵。我向着远方望去,仿佛看见无边无际的绿,正顺着风的方向,铺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