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1935-1936(下)

发布时间:2025-10-02 13:06  浏览量:1

意大利军事力量

与埃塞俄比亚军队相比,意大利军队显然更加现代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军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有些变化也是表面上的,因为墨索里尼有时将此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墨索里尼已经接管了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大部分兵权,其下设有一个最高司令部,其中有一个参谋部通过战争部发号施令。

意大利军队分为步兵、机动部队、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此外意大利人还在当地招募士兵,组成了非正规的殖民地军或索马里边境协作军。殖民地部队主要有利比亚师和厄立特里亚师,实际上被派往索马里的利比亚师中很多都是厄立特里亚人,外加一小部分利比亚人和也门人。

意大利制服的军衔标志佩戴在帽子上和肩章或者袖子上。MVSN法西斯军有时候会在肩章和袖子上同时佩戴军衔,还会佩戴独特的黑色宽腰带,在不穿制服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穿黑色的衬衫。部队的徽章通常出现在帽子上,而领章的颜色也是表示部队的归属。从1934年起意大利军队开始采用金属的盾形师徽,该徽佩戴在士兵的左臂上。

(左)赛拉师第60“卡拉博利亚”团步兵下士(中) MVSN 中士 (右)“科隆纳”师第3博萨格列里团上士

为了进行埃塞俄比亚战争,意大利专门为官兵们设计了热带野战服,这种热带制服和平常的制服基本相同,但采用了浅色的咔叽亚麻布。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许多部队的官兵使用了最初为在利比亚的军队所使用的舒适轻便的撒哈拉灌木夹克,这种夹克式样后来还被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所采用。

意大利士兵们的裤子宽松肥大,士官们的裤子为浅绿色。这种裤子在热带穿着比较舒适,其裤脚可以掖进靴筒以防止腿部被荆棘和昆虫所伤害。在埃塞俄比亚作战的意大利军队还采用咔叽布绑腿或者褐色的皮制裹腿来保护腿部。

在作战中意大利军队会用1933式钢盔和很有特色的“布斯蒂纳”船形帽来代替日常佩戴的大檐帽。此外,意大利殖民军还会配发老式的宽边太阳帽,这几乎成了意大利殖民军的标志之一。

意大利基本的步兵师包括师部、两个步兵团,有时候还有一个后备步兵营,加上一个迫击炮营、一个师属炮兵团、一个野战炮兵连和一个工兵营。每个步兵团包括三个步枪营,有时可能还多于3个,步枪营拥有自己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以及轻型火炮。

意大利军队中精锐的“阿尔贝尼”山地师是从意大利境内的山区征募来的。“阿尔贝尼”师和一般的步兵师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师始终配备有炮兵、工程兵和其他支援机构,他们有着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

此外,通常附属于机械化师的伯萨格列里团也是意大利的步兵精锐,每个伯萨格列里轻步兵团通常包括一个指挥连、一个摩托车连和两个步兵营及相应的勤务部队。

1 MVSN上士、2阿塞特 (Assiette) 师第63团步兵中尉、3 MVSN 第6师第 221团列兵

意大利步兵的基本武器是卡尔卡诺 1891式步枪,这种单发步枪已经过时,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好,士兵们对此抱怨很大。而且该枪弹容量只有6发,实在太小。许多军官佩戴和使用手枪,但是品牌繁多。意大利军队使用的伯莱达30轻机枪使用和步枪相同的枪弹,但是为输弹提供润滑的润滑油却十分容易沾上尘土和沙子造成卡涩。此外意大利军队还使用1914式轻机枪,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旧兵器,同样使用需要润滑的枪弹,该枪既沉重又复杂,而且威力不足,射速不高。在部队里30型和1914型机枪都不受官兵的喜爱。

与之相对,意军使用的标准中型步兵支援武器--81毫米35型迫击炮却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是在沙漠地区使用不多。此外意军的45毫米35型轻型迫击炮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武器,但是炮弹威力略显不足。至于意大利军队的手榴弹则几乎完全依靠爆炸本身给敌人造成心理震慑,因为它们产生的破片数量太少而且威力不够。

意大利步兵师中的炮兵团下辖两个榴弹炮营、一个马拉野炮营。依赖马匹进行的军事运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证明是极为脆弱的,但在埃塞俄比亚战争中其弱点尚不明显。意大利军队的火炮已经过时而且口径较小。例如65/17步兵支援野炮就是一种老旧的65毫米山炮。尽管这些火炮比较容易拆卸成部件用骡子驮运,但它们的射程明显不足。

意大利机动师实际上是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的骑兵部队。在战斗中其任务是进行支援或者侦查,因此牺牲了部分火力以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每个机动师包括两个骑兵团、一个使用自行车的伯萨格列里轻步兵团、一个摩托车伯萨格列里步兵连、一个反坦克连、一个师属炮兵团、一个轻型坦克大队和一个工兵连。其中的轻型坦克大队包括一个9辆坦克的指挥中队和4个中队,每个中队有13辆坦克。

作战中的意军步兵,地点是在北部前线。照片显示机枪组正在步枪兵的掩护下发起进攻。

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机动师取得了不小的胜利,这令意大利军队十分得意,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就会看到这种机动师其实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意大利的装甲师也是只装备轻型坦克,装甲师下辖一个坦克团,拥有3个坦克营,每个营有55辆坦克。装甲师还有一个师属炮兵团、一个师属支援营、一个工兵连和一个伯萨格列里轻步兵团。虽然意大利军队在5年之后的北非战场上面对英军时遭遇了惨败,但不可否认意大利军队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机动车辆的军队。

意大利装备的轻型坦克有两个型号:CV3/33和CV3/35,编号中前面的数字表示该车的重量,后面的数字表示该车装备的年份。 CV3/33装备一挺机枪,CV3/35装备两挺机枪,其中第二挺机枪也可以换成喷火器。这两种轻型坦克生产数量很大,其最大时速约为40英里/小时,装甲厚度在5到15毫米之间。

为了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拼凑了大量的各种车辆,这些车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类品牌过于复杂,给战场维护造成了较多困难。这些车辆中包括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的车辆,其中有100辆“卡特皮拉”履带运输车和450辆福特卡车.运输车辆和托运装备的牲畜对于这场战争都极为重要,例如,军队需要大量的用水:利比亚师仅在1936年3月4日一天里就消耗了80000升过滤水和16立方米的提纯饮用水!

在埃塞俄比亚作战的意大利CV3/33轻型坦克,该坦克装备一挺机枪,乘员2人

值得一提的是,和德国的党卫军一样,意大利也有自己的法西斯部队(MVSN),称为“黑衫队”,于1922年由墨索里尼建立。最初 MVSN主要从对社会心存不满的前军人中征招,作为法西斯的恐吓工具。墨索里尼自己担任MVSN的最高指挥官,其下设有一个总参谋长负责日常管理,战时MVSN会被纳入意大利皇家军队的作战体系。

MVSN的组织结构也参考了古代罗马军队的编制--这反映了墨索里尼重振罗马辉煌的梦想:该部队中师被称为Zona,旅被称为 Gruppo,团被称为Legion,营被称为Cohorte,连称作Centuria,排称作Manipolo或Squadra。

意大利第1军第20步兵师的车辆正在一条狭窄的山间公路上行进,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公路根本无法让机械化部队通行

MVSN中的军衔也参照古代罗马军团的官衔设置。通常一个MVSN团中含有三个Cohorte,每个Cohorte下辖三个Centuri。尽管如此,MVSN在编制规模上还是小于相应的陆军单位。随着埃塞俄比亚战争的临近,意大利政府决定把MVSN中较好的部队组织在一起,和正规军一起参战。意大利总计组建了7个MVSN师,这些师的名字均为法西斯历史上特殊的纪念日,和正规陆军一样,这些师也采用佩戴臂章的方法进行识别。

罪恶历程

1934年12月5日,意军在瓦尔瓦尔挑起边境冲突,随后开始向东非增兵,至1935年9月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结重兵30余万,由德博诺将军统一指挥。意军计划兵分北、中、南三路,以北路为主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占领埃全境。埃军在最高统帅国王哈尔·塞拉希指挥下,从北部边境后撤30公里凭险据守,企图以山地机动防御消耗意军有生力量,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

意大利人在索马里的一处堡垒,上面飘着意大利旗帜。索马里苏丹的私人军队也参加了南线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斗

1935年10月3日晨,意军不宣而战。北路意军首先空袭埃北方军事重镇阿德瓦,地面部队20余万以坦克为先导从厄立特里亚分两路对阿德瓦发起进攻。阿德瓦守军2.5万人顽强抗击,终因力量悬殊于10月6日弃城。11月初,意军12万人向提格雷省首府默克莱发起进攻。8日,埃军投降。

此时埃塞俄比亚战争部长穆鲁吉埃塔公爵率10万大军进入提格雷省,经激战挫败意军进攻锐势。中路意军约1.7万人从阿萨布进入埃境,因坦克陷入沙漠无法行动,改用马队和骆驼队向前推进,遭顽强阻击。埃军民采用夜袭战法并实施坚壁清野,阻滞意军进攻。南路意军11万人由索马里总督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侵入欧加登地区,企图攻占科拉黑,直逼埃第二大城市哈拉尔,切断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线,遭到埃军10余万人抗击,意军遭受重创后于11月8日放弃科拉黑。

11月6日,德博诺被免职,意军由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元帅直接指挥。11月下旬至1936年1月,埃军趁意军换将之际发起攻势,在南线一度收复科拉黑,北线解放阿比阿迪,给意军以沉重打击,同时在外交上粉碎英、法斡旋“议和”的阴谋。

正在北部前线亚的斯亚贝巴战役中作战的精锐意大利阿尔贝尼士兵,可能隶属于第5“阿尔派”师。

战争初期埃塞俄比亚军队士气高昂。毕竟军队中多数士兵的父辈和祖父们曾在阿德瓦击败过强大的意大利人。埃塞俄比亚军队富有攻击性,他们在恩德帕斯地区曾一度包围过一支意大利军队。他们非常善于搜刮战利品,而且还保留着割下敌尸生殖器的传统。在大规模进攻行动中,埃塞俄比亚军队势不可挡,但是并非毫无畏惧。

失败的埃塞俄比亚军官要遭受鞭打,特别是当他损失了较多的武器装备时,如果一名埃塞俄比亚指挥官阵亡或者负伤,那么其部队的士气就会立即变得低落。埃塞俄比亚人把指挥官的尸体落入敌手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当沃洛地区的指挥官阵亡后,他的尸体被切成两半藏在两面战鼓中带回去安葬。有时候为了防止战鼓被意大利人缴获,埃塞俄比亚人会将他们埋藏起来,有时在埋藏过程中甚至还为他们举行“葬礼”。

在意大利将军巴德格里奥看来,埃塞俄比亚军队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表面上,军队的指挥权仍然掌握在地方官员或宗教领导人手中,许多指挥官优柔寡断,而且思想守旧。

埃塞俄比亚的参谋体系也十分原始,战术也基本上以大规模正面进攻为主,游击战术的使用也比较有限。但埃塞俄比亚军队能够在最崎岖的地形上以惊人的速度行进,在行军中他们会选择几条道路同时前进,并且使用小股部队作为前卫。埃塞俄比亚军队很少发布明确的军令,士兵们却能自动承担相应职责,这一点就连西方观察家们也非常奇怪。起初埃塞俄比亚没有防止敌军空袭的措施,在宿营时士兵们也会围着指挥官,同时他们会在敌人方向上建立几个前哨进行警戒。

埃塞俄比亚部队经常采用伏击战术打击意军

战斗中埃塞俄比亚士兵会在指挥官周围作战,他们的主要战术组织从1000人到3000人不等。在行军和作战中,指挥官的命令会传给他的贴身副官,再由他传达给下级部队的指挥官。高级军官的部队无一例外的被部署在战线的正中,埃塞俄比亚战斗队形包括中央部队、两翼、前卫和后卫,这种传统显然延续自中世纪中东地区的作战习惯。

埃塞俄比亚的战术主要是人海战术,有时他们会不止一次的重复这种做法,埃塞俄比亚人非常善于近战,尤其擅长夜战。许多指挥官仍顽固的相信能够通过一次激烈的整日战斗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实上埃塞俄比亚也确实曾在战斗的首日取得过战术胜利,但接下来他们开始休整,而不是在次日继续进攻。

传统观念也影响了埃塞俄比亚人对工事在野战中的认识。战争爆发前苏联顾问科诺瓦洛夫被派往北部前线,他发现那些少的可怜的埃塞俄比亚堑壕不仅挖的太浅,而且几乎全都不在正确的位置上。面对科诺瓦洛夫的批评,一名埃塞俄比亚指挥官回答说,“这怎么能算打仗,难道躲在石头后面吗?”

在战争过程中,一些埃塞俄比亚士兵学会了挖掘反坦克壕和正确使用堑壕,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唯一修建比较成功的工事是纳西布的军队在韦布指导下修建的,位置在哈拉尔西南。

埃塞俄比亚人对意大利军队的评价是,他们的军官很勇敢,但普通士兵缺乏热情,在战斗中担任攻击任务的常常是在当地征召的,能征惯战的殖民地军士兵。另一方面,由于经常从事最为恶劣的工作,他们中逃兵的数量也很多。埃塞俄比亚战争中许多重要的战斗都是近战,几乎可以说是肉搏,也正是在这些战斗中埃塞俄比亚人意识到他们遇到的这些新一代意大利士兵比起他们的父辈曾在阿德瓦击败的意大利军队而言,是真正勇敢的战士。

3 月初,意军发动进军亚的斯亚贝巴的新攻势,对埃城镇狂轰滥炸并大量施放毒气,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战场上意大利CV3/33和CV3/35轻型坦克能够适应恶劣的地形,对埃塞俄比亚人的抵抗也比较有效。另一方面这些坦克装甲太薄,难以抵御轻型反坦克武器的打击,尽管它们为意大利军队提供了很好的支援,但在北部多山的前线还是不能像预想的那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南部前线的半沙漠的开阔地带,意大利的轻型坦克、装甲车、武装卡车和摩托化部队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意大利军队把飞机当作空中骑兵使用,意大利飞机成功控制了埃塞俄比亚的补给线,打击了埃军的士气。他们还投下照明弹,让夜间行军的埃塞俄比亚人暴露行踪。另一方面意大利人的空中轰炸行动并不很成功,因为埃塞俄比亚人学会了进行分散并且使用隐蔽战术。

3 月下旬,海尔·塞拉西一世亲临北线指挥作战,31日率主力在迈奇奥地区迎战意军,企图阻止意军向首都逼进。经3天激战,埃军被意军击溃,亡8000余人。4月1日,古都贡德尔失守。15日,埃皇前线指挥部驻地德塞陷落,通向埃首都的大门被打开。与此同时,南线意军向哈拉尔和吉吉加推进。

5月3日,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国外。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阶段。

后记

赢得埃塞俄比亚战争之后,墨索里尼政府开始大吹大擂,说赢得战争不费吹灰之力,这完全是为了吹嘘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的胜利是得益于巨大的物质优势和有效的后勤保障。在这场为期7个月零2天的战争中,意大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把他们面前的问题丢在脑后,而墨索里尼本人也对夸大了的意大利军事实力深信不疑,这些都为意大利在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埋下了苦涩的种子。

南部前线一辆满载奥斯塔枪骑兵的卡车。奥斯塔枪骑兵是意大利军队中的精锐部队,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中,埃塞俄比亚人民遭受了巨大牺牲,死亡76万余人(其中28万余人死于毒气)。但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斗争,消灭意军14万人,给法西斯意大利以沉重打击。

二战爆发前埃塞俄比亚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延缓和制约战争扩大的重要作用。此时欧洲人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很高,德意日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反对侵略的社会与政治力量。

但是英法美苏中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坚定的反法西斯阵线,丧失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制止大战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