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1935-1936(上)

发布时间:2025-10-01 05:15  浏览量: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三个法西斯国家都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扩张策略,其中意大利在东非的扩张势头咄咄逼人,因为墨索里尼一直幻想着重建所谓的“罗马帝国的辉煌”。

烽烟云起

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充军备,并于10月退出国联裁军大会。面对德国形势的恶化,法国忧心忡忡,为了控制局势的发展,法国开始寻找新的盟友以加强军事同盟,为此法国决定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法国军方认为,法国一旦与意大利结盟,不但可以把法意边境的10个师调到法德边境上来,而且可以在必要时调回驻北非的法军,这对改善法德军事力量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法国亲近的表示,意大利反应积极,不过意大利的目的并不在于遏制德国,而是争取法国在意大利东非扩张特别是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宽松态度。

意大利图谋埃塞俄比亚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就曾发动过征服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但由于1896年阿德瓦战役的惨败,意大利的图谋没有得逞。一战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意大利武力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又膨胀起来。但由于一战结束后英法势力已渗入埃塞俄比亚,而法国控制着埃塞俄比亚港口吉布提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运营,这意味着意大利要想独吞埃塞俄比亚,必须事先获得英法的“首肯”。而此时法国政策的调整无疑给意大利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

在拉拢意大利的问题上,法国的目的十分明确,希望意大利在德国重整军备问题上支持法国立场;其二,如果恢复裁军谈判,法意应相互支持保留对德优势,以确保本国安全;第三,意大利须在奥地利独立问题上与法国合作。

而意大利的态度也非常明朗:要求法国放弃在埃塞俄比亚的权利,允许意大利参与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的经营,并支持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行修建铁路。

为了换取在对德问题上意大利的支持,法国决定出让埃塞俄比亚的权利,1935年1月7日晚,法国和意大利在罗马签署了一项最终协定,这就是《罗马协定》。协定中法国用埃塞俄比亚作为筹码换取了意大利在德国重整军备和奥地利独立问题上的支持。罗马协定实质上是法国对德政策的产物,法国与意大利接近的最终目的在于加强自身安全、孤立纳粹德国。

为了换取意大利的合作,法国不惜纵容其侵略野心,将埃塞俄比亚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是典型绥靖政策的体现。罗马协定的缔结与后来的意埃战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法意关于埃塞俄比亚的秘密交易,事实上为意大利日后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敞开了大门。

《罗马协定》签署后,法国政府认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两人的联系已被削弱,意大利倾向法国:奥地利的独立已有保证,欧洲和平的基础已经奠定了。”大多数法国人都将罗马协定看作是法国外交的一大胜利。然而正当法国人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新的“盟友”而弹冠相庆时,意大利却已经在厉兵秣马,侵略的矛头直指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军事力量

埃塞俄比亚,又称阿比西尼亚,直到近代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该国家是非洲最为古老的基督教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王利吉加苏转而信仰伊斯兰教,这使得埃塞俄比亚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他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极度的疯狂,后来利吉加苏被地方长官塔法里于1916年9月领导的起义推翻。一个月后,塔法里带领其私人卫队进入了哈拉尔并且屠杀了大量的穆斯林,其中包括许多索马里人。

取得胜利后,人们认为25岁的塔法里太过年轻不能担任国王,于是他们推选老国王的女儿曹蒂图做女王,而塔法里担任王储兼摄政王。一战的结束没能给埃塞俄比亚带来和平,为了争夺在当地的利益,各方争斗不休。1921年曹蒂图和塔法里之间由于政见相左再次引发了内战,内战中塔法里最终夺取了政权,成了埃塞俄比亚的国王。

塔法里国王掌权时,许多省长官都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比国王军队实力还要强大。为了对抗这种挑战,国王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这支队伍配备了现代化的装备,还有一支小规模的空军。但是直到1935年大部分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仍是封建旧式军队,离现代化军队有较大差距。埃塞俄比亚的军队总数大约有一百万,但军队中有的人是出于对基督教的忠诚;有的是出于对政府的支持;有的则仅仅是为了获得食物和金钱。

埃塞俄比亚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一般无法维持部队长时间野外作战,但有时埃塞俄比亚士兵也能连续作战超过7个月。战争中埃塞俄比亚军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将兵力从王国的各个地区运送到战区,一般情况下地方部队在地方长官周边集结,而国王自己的军队则在亚的斯亚贝巴集结。各省的长官拥有自己的武装卫队,其成员多数从无业的青年中征召,其人数多少代表了长官的地位。

许多年轻的官僚在被征召时也会加入政府军,他们通常会带着自己的仆人,那些境况较好的士兵则会带着自己的配偶和子女。

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指挥体系十分传统,在遭遇外族入侵等紧急情况时国王是最高指挥官,国王以下是政府官员或者由战争部长领导的顾问委员会。在这些官员以下,指挥权分散在各个省份的长官手中。

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武器装备种类繁多,差异很大,有些仍然使用他们擅长的冷兵器。

埃塞俄比亚的常备军通常被称作中央军,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常备军的作用主要是国内治安而不是对外防御,其组建是由于当时哈尔赛拉希和曹蒂图之间的战争。由于军队普遍对女王抱有同情,因此后来国王又建立了帝国卫队作为自己的亲军,国王把帝国卫队视为埃塞俄比亚现代化军队的核心,帝国卫队从新军发展而来。

塔法里成为国王之后,开始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步枪装备新军,并且聘请比利时军官作为顾问,其领导人为波列特少校。这些比利时军官将新军的一部转变为帝国卫队,包括一个步兵营、一个骑兵中队和一个军乐队。到1935年仅在首都一地的帝国卫队就有4000人之多,而在周围的哈拉尔和其他地区尚有3个营正在组建。一个步兵营包括一个机枪连,而骑兵则骑着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高头大马。当时一个前来访问的英国军事代表团曾用“非常特别的军队”来形容帝国卫队。

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中外国顾问和雇佣兵的作用极为重要。国王不想过分依赖殖民地邻国,因此向比利时寻求帮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利时的名声比较好。1934年比利时新顾问团抵达埃塞俄比亚,为首的是德西少校,其他成员还有李斯特雷上尉和切夫莱尔骑兵中尉。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在哈拉尔建立一个军事训练中心,因为国王想在这里为帝国卫队建立两个新的步兵营、一个骑兵中队、一个骑骆驼的步兵中队和一个装甲车中队。

随着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矛盾的加深,比利时政府曾在1935年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前往埃塞俄比亚。这个团体称为“非官方比利时志愿者大队”,由劳尔上校率领,包括许多在比利时属刚果有着多年驻防经验的人员。为了避开比利时政府的规定,他们穿着制服并且佩戴着勋章但不佩戴比利时的标志。

埃塞俄比亚最为有经验的外国军事顾问是以迈哈迈特·韦布·帕沙将军为首的三名土耳其人,他们来自伊斯坦布尔。另外埃塞俄比亚军队中还有维珍将军领导的一些瑞典人,尽管瑞典政府表面上不支持他们,但还是给他们发薪水。这些人重组了帝国卫队,并且为国王的宫廷官员设计了新制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教育埃塞俄比亚人现代的作战理论和游击战思想。但在1935年9月28日,就在意大利入侵的5天以前,维珍将军因病回国,瑞典人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北部前线,那里的埃塞俄比亚防御体系和通信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埃塞俄比亚空军中那些雇佣兵飞行员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尽管他们中不乏理想主义者。这些人中有卡尔·冯·罗森伯爵,他是一名特技飞行员,也是家族的反叛者,就在意大利入侵之前,他为埃塞俄比亚空军购置了一辆救护车。战争中他多次执行人道主义飞行任务,用飞机运送医药给养和伤员,直到他的飞机最后被意大利战斗机击落坠毁。另一名忠实的飞行员是密查巴比切夫中尉,他是一名来自苏联的冒险家,负责指挥埃塞俄比亚空军,直到埃军大部分飞机被毁。

此外还有一名叫路德维希韦伯尔的德国人通过苏丹来到埃塞俄比亚,并担任国王的专机驾驶员,但他在亚的斯亚贝巴陷落时不幸身亡。但有些飞行员则与骗子无异:意大利设在开罗的情报中心曾在1936年收到一份奇怪的计划,这份计划来自一个法国雇佣飞行员,他声称自己可以绑架国王并且挟持其飞往意属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为此他要求意大利人以巨额的金钱作为酬劳。

埃塞俄比亚空军十分弱小,只能承担在国内运送高级军官、给养和提供医疗服务等任务。

这些外国人在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人的战争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历史学家说正是由于这些外国人的训练和指导才使得埃塞俄比亚人顶住了意大利人在北部前线发动的最初攻势。另一些人则说大多数人都获得过埃塞俄比亚的报酬。那些雇佣兵飞行员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埃塞俄比亚空军太弱小,只能承担在国内运送高级军官、给养和提供医疗服务等任务。

埃塞俄比亚军队中唯一经常穿制服的是新军和由其衍生出来的帝国卫队,许多中央军的军官购买了咔叽布欧洲式制服和太阳帽,而普通士兵则穿着咔叽布制服和宽边灰色帽子。许多士兵从前是意大利殖民军或英国皇家火枪团的成员,他们还保留着当年的旧式制服。

1935 年阅兵式中的埃塞俄比亚帝国卫队,他们装备较好,服装整齐,堪称埃塞俄比亚军队中的精锐。

尽管帝国卫队接受的是欧洲式的训练,并且采用了欧洲式制服,但是他们没有配发长筒靴,这一点和其他埃塞俄比亚传统军队相同。事实上国王根本不想让士兵在陆地上穿长靴,因为这样会降低埃塞俄比亚士兵在崎岖地形上的活动能力。

埃塞俄比亚地方军穿着自制的各种服装,包括宽袍式样的“沙马斯”和马裤,这些东西从19世纪起开始采用。在战争的初期,许多士兵给他们的外套染成了黄泥或赭石色,以便在战斗中伪装自己。许多士兵还用酒椰叶纤维或干草自制了宽边太阳帽。

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武器装备种类繁多,差异很大。国王希望全部军队都能装备比利时产的武器装备,所有的帝国卫队成员都装备了步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旧的法国里贝尔步枪。战役中埃塞俄比亚军队大量使用软金属作为弹头的子弹,这种枪弹会给敌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创伤,尽管这并非国际上所严禁使用的达姆弹,但也仍然能给意大利人造成严重的心理震慑。埃塞俄比亚人经常对意大利人的补给线发动袭击,并且缴获了一些传统的机枪及其弹药。

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地征召来的地方军,摄于1935年秋,当时战争刚刚开始,他们也才配发了现代步枪。

埃塞俄比亚人的火炮差异十分巨大。过去重武器一直由国王本人控制,直到塔法里在二三十年代建立现代化军队,情况才发生改变。尽管如此,大多数的现代化武器还是存放在帝国军械库中,由国王的近臣负责掌管。多数野炮都是在1886年在阿德瓦从意大利手中缴获的,多数埃塞俄比亚指挥官连它们的射程都不清楚。

从那时起,埃塞俄比亚开始源源不断的购进新式武器,到1933年,埃塞俄比亚军队已经拥有火炮220门,炮弹400发,但其中还有过时的铜炮。此外,埃塞俄比亚军队还有6门臼炮和大约250挺重机枪和800挺轻机枪,多数为柯尔特和弗莱尔,另外还有175挺现代化的勃郎宁机枪。

此外埃塞俄比亚政府还发出了一些重要的武器订单,但是到了1935年7月,由于危机加剧.多数武器供应商取消了订单。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公司拒绝交付火炮,丹麦政府也取消了一笔综合订单,只有比利时政府按时履行了定购枪弹的合同。另一方面,德国政府由于墨索里尼协助奥地利抵抗纳粹吞并的行动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向埃塞俄比亚出售了12门先进的Pak 35/36反坦克炮。等到战争爆发,埃塞俄比亚军队已经拥有了234门火炮,包括老式的铜炮,以及大量的斯柯达迫击炮。其中宣传最多的是厄利孔高射机枪,国王曾亲自用它向意大利飞机射击。后来在战争中这些高射机枪大多用来对付地面目标。

这是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操作比利时厄立孔20毫米高射炮时的著名照片。

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运输主要仍依靠骡子,在某些地区则使用骆驼。这些牲口通常驮运成袋的干豌豆,这就是埃塞俄比亚军队的主食,而他们的武器装备则通常由男仆背着。后来是比利时军事顾问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们让士兵们用帆布背包携带自己的个人装备,这一改变被视为埃塞俄比亚军队的一次重大进步,因为这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并且减少了随军行动的人数。

埃塞俄比亚人极度缺乏机械化车辆,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埃塞俄比亚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公路体系,只有从亚的斯亚贝巴通往西达莫和德赛的公路以及从首都到哈拉尔的公路的一部分面前可以通行机械化部队。1935年时埃塞俄比亚军队究竟有多少车辆尚不得而知。大概包括7辆无装甲的菲亚特突击车辆、7辆装有机枪的福特A型车和一些卡车。埃塞俄比亚军队在奥加登的战斗中使用了这些车辆。

埃塞俄比亚的军事通信状况极为糟糕,战报从前线送往亚的斯亚贝巴需要几天时间,许多徒步奔跑的埃塞俄比亚通讯兵被意大利士兵截获,但这仍是埃军的主要通讯手段。除此以外,埃军还在战场上通过模仿鸟叫来传递信息。埃塞俄比亚唯一一座无线电台设在首都西南的阿卡吉机场,但埃军的无线电信号很容易被意大利人截获和破译,因此常常暴露埃塞俄比亚军队的重要作战信息。

埃塞俄比亚部队的通信工具相当原始,图为骑兵号手正在吹集合号。

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医疗保障也很落后,医疗服务人员奇缺。国际慈善机构从瑞典、英国、荷兰、埃及和芬兰购进了红十字救护车供其使用,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埃及的红十字会,但在战争中英国和埃及的红十字医生和救护车都遭到了意大利飞机的轰炸--尽管这些车上带有醒目的红十字标志。

埃塞俄比亚空军也并非全由外国人运作。到1935年埃塞俄比亚已经拥有了12架飞机和数吨炸弹。但这些飞机中只有3架能够保证战斗勤务,另有3架使用价值有限,还有3架根本无法使用,剩下的状态不详。这些飞机中包括1927年购入的4架 Potez 25双座侦察机,但缺乏机枪、弹药而且需要大修;此外还有2架状态完好的福克单翼机,但缺少配件。

其他的飞机包括一架容克三发飞机、一架法尔曼单翼机、一架小型伯莱达运动飞机和一架12座比奇飞机,该机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一号”。该机由国王的私人飞行员韦伯尔驾驶,现存意大利空军博物馆。埃塞俄比亚空军中熟悉技术的地勤人员极度缺乏,尽管有6名埃塞俄比亚飞行员在战争爆发前结束了培训,其中还有一人获得了优秀资格,但是外国飞行员仍然是空军中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