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已经上市!医生多次提醒:糖尿病患者吃月饼时,多注意这4点
发布时间:2025-10-01 05:43 浏览量:1
每年中秋节一临近,“月饼大战”就悄然打响。商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月饼,从传统的五仁、豆沙,到新潮的榴莲、冰皮、流心,种类繁多,香气扑鼻。
但就在大家争相“买买买”的时候,我不得不再次提醒一句:糖尿病患者,吃月饼,真的不能随心所欲。
这不是危言耸听。月饼本质上是高糖、高油、高热量的“甜蜜炸弹”,对血糖控制来说,堪称“隐形杀手”。
而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糖尿病管理工作的临床医生,每年中秋节前后,门诊里因为“吃了几口月饼”而血糖飙升的患者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因此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要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真实见闻,跟你掰扯明白:糖尿病患者,如果非吃不可,吃月饼时到底该注意哪4点。
我有一位老朋友,小学老师,患2型糖尿病已经十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吃药规律,也注意饮食。可有一年中秋节,他在家人劝说下吃了半个莲蓉蛋黄月饼,觉得“不过瘾”,又偷偷吃了半个。
结果当天晚上就觉得头晕口渴、心跳加速,第二天一早来医院检查,空腹血糖飙到15.6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也从7.0涨到了8.3。
这个例子并不是要吓唬你,而是提醒你:糖尿病不是不能吃月饼,而是要会吃、懂吃、慎吃。月饼不是毒药,但对不加节制的糖友来说,它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以为:“我就吃一小块月饼,应该没事。”但你知道吗?一个普通广式莲蓉蛋黄月饼(约185克)含糖量高达45克以上,热量约800千卡,相当于3碗米饭!
更别提那些看似“健康”的无糖月饼。它们虽然标榜“无蔗糖”,但往往加入了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代糖成分。部分代糖虽然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摄入过多也可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甚至引起腹泻、胀气等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能力本就脆弱,哪怕是“低糖、低脂”的月饼,也得精打细算,不能大意。
说到底,糖尿病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的精准控制。要判断能不能吃月饼,第一步不是问“月饼健康吗”,而是问自己:
我今天摄入的主食、蔬菜、水果、乳制品中,总共吃了多少碳水?
如果你早中晚三餐都按计划摄入了足量碳水,那么再加一块月饼,很可能就“超标”了。建议糖友们每顿饭后使用家庭血糖仪监测血糖变化,掌握自己对不同食物的“反应曲线”。
血糖监测不是负担,而是最直观的“饮食反馈器”。
很多糖友认为吃月饼是“破戒”,其实不是。我常建议患者使用“替代法”:
· 想吃月饼?那你今天晚餐不吃米饭,把月饼当主食;
· 平时水果吃得多?那中秋节这几天就减少水果摄入;
· 月饼吃了一小块?那多走3000步,用运动来“抵销”。
这种“以食换食、以动抵食”的方式,才是糖友们在节日中既享口福又保健康的关键。
不是所有月饼都一样“狠”。从营养成分来看,传统广式月饼最“重口”,而以下几类相对较“温和”:
· 苏式豆沙月饼:相对油少糖少;
· 五仁月饼:含坚果,升糖速度稍慢;
· 杂粮月饼:含膳食纤维较高,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 自制低糖月饼:用赤藓糖醇、全麦粉等健康原料制作。
即便是这些“健康版”,也不是可以敞开吃的理由。再“低糖”,也得算账。
很多糖友在吃月饼时忽略了一个问题:你正在吃的药,能应对这次血糖波动吗?
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血糖波动较小,但若合并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吃月饼后就容易低血糖或高血糖交替出现。
如果你使用胰岛素,一定要学会餐前调整剂量,不能照旧打针就“上桌开吃”。必要时,节日前提前一周咨询医生,个性化调整用药方案。
很多糖友在节日里总有一种“别人都在吃,我也该尝一口”的心理。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清醒:别人的胰岛功能都在上班,你的胰岛早就退休了,别硬撑。
血糖失控不是一时的事,而是长期积累的代价。一块月饼也许不会立刻让你住院,但它可能是你血糖管理崩盘的开始。
我常对患者说一句话:“节日不是纵容身体的借口,而是考验自律的时刻。”
自律的糖友,才能在长久的生活中活得自在、有尊严。
糖尿病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而是相对的“如何可以”。只要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科学的方法、保持理性的态度,月饼并不是洪水猛兽。
吃之前想想血糖,吃的时候记得控制,吃完之后别忘运动。
真正的健康,不是你吃得多精致,而是你能理智地拒绝那些本不该吃的东西。
糖尿病管理,从来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而是你和你身体之间的“长期合约”。
中秋节到了,月饼也到了。你准备好“聪明地吃”了吗?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志刚.糖尿病患者节日期间饮食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2):899-90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张颖,赵玉洁.糖尿病患者对代糖产品的认识与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6):543-547.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