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王健林狂甩48 座万达广场 ,他的商业帝国还能撑多久
发布时间:2025-09-30 19:40 浏览量:2
2025年5月,王健林和他的万达集团再次站在了舆论的漩涡中心,这一次,事情比以往更棘手:数座万达广场被卖给了一票“熟人”。
外界议论纷纷,有人说王健林从“首富”跌成了“负翁”,也有人感叹他依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可无论怎么评价,王健林的危机摆在那里,任何豪言壮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2025年5月,太盟、腾讯这些企业凑成的联合体,花500亿元买下了48座万达广场。
这事儿一出来,就成了万达调整版图的标志性事件,要知道,这之前万达自己持有的广场有400座,交易后直接降到300座。
而且珠海万达商管60%的股权也落到了投资方手里,王健林手里就只剩40%了。
其实这种“把资产和运营分开管”的路子,早在2015年万达开始搞轻资产转型时就有苗头了。
当时王健林在深交所演讲时就说过,“生意做得最牛的是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现在这话算是成真了。
万达把资产所有权剥离出去,却把运营权全留下了,还是靠“输出品牌+帮人管理”的模式赚钱,就2023年,单靠管理费分成,股东就分了85亿元,这收益其实挺稳定的。
在公司架构上,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加强,太盟主导的新管理层把总部职能精简成了三大体系,但也没把老员工全换了,像王志彬这些原来负责经营实务的人还留着。
王健林也感慨,“万达发展30年,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原点”,这话其实就是在说他“舍资产、保运营”的策略。
到2025年9月,万达还管着494个商业中心,覆盖了227个城市,这也能看出来,行业里对它的运营能力还是认可的。
毕竟现在商业地产不好做,能守住运营这块核心,也算是明智之举。
万达现在缩减业务版图,可不是主动想做的,主要是被债务危机逼得没办法了。
2023年珠海万达商管没能成功上市,这一下就触发了380亿元的对赌回购义务,再加上还有180亿元的仲裁要赔,万达的现金流直接陷入了绝境。
这跟它早年扩张时的风光形成了鲜明对比,2016年王健林登顶富豪榜的时候,那口气多足啊,说“只要万达进的行业,不管是国企还是央企,都没机会做老大”。
当时还计划到2020年把万达做成资产20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还喊着“要把中国文化输出到全球”。
可现在呢,那些多元化的业务全成了“牺牲品”:万达电影卖了换回来78亿元,快钱公司卖了四次都没卖出去,文旅项目也全都退出去了。
不过王健林早年也说过,“优秀的企业好的时候要做坏的打算,坏的时候要做好的安排”,现在的收缩也算符合这个道理,但也暴露了早年战略的问题。
像文化、文旅这些业务,都需要长期投钱,跟商业地产的现金流周期根本对不上,一旦债务压力大了,肯定最先被舍弃。
其实这也给其他企业提了个醒,搞多元化的时候,得看看业务之间的资金周期能不能匹配,不然很容易出问题。
虽然2025年万达商管还排在商业地产品牌榜第四位,但轻资产转型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慢慢显现了。
盈利增速变慢,运营上的自主权也不如以前,说到底还是创新能力跟不上了,你看人家华润万象生活,智慧服务都覆盖全了,可万达有些项目还在用传统模式。
王健林之前也说过,“想成功、想比别人领先,必须创新”,现在万达在数字化创新上明显落后了,这可不是个小问题,毕竟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吃“智慧化”这一套,跟不上就容易丢客户。
更严重的是,万达现在好像养成了“卖资产还债”的习惯,2023年到现在,一共卖了109座万达广场,这样一来,靠租金赚钱的“造血能力”就下滑了。
以前王健林还说“胆子大,脸皮厚;走遍天下都有万达”,现在却不得不面对“靠卖资产活下去”的现实。
他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的名言,现在网友提起来,都觉得是在回望他的高光时刻,有点唏嘘。
其实万达的这些经历,也是整个房地产去杠杆周期的一个缩影,王健林说过,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两条是“创新敢闯”和“坚持”,早期他靠敢闯敢试、高杠杆扩张建起了商业帝国。
后期的坚持就体现在守住万达商管上,他也说过“什么都能放,万达商管不能放”。
太盟愿意投600亿元,看中的也是万达的运营能力,这也跟王健林2015年的判断对上了,“不动产最核心的不是房价和租金高低,而是租金回报比”。
对整个行业来说,万达的困境就是个警示:不能再只盯着资产增值了,得深耕运营价值,这样才能熬过行业的艰难时期。
不过现在重构还没结束,王健林的坚守能不能在投资方主导下继续,还得看每座万达广场的客流。
看运营团队能不能创新,这不仅是万达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也是中国商业地产转型的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