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沧桑二十年,书写毛泽东时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历史巨变
发布时间:2025-09-30 16:36 浏览量:2
从苦难到辉煌,从贫瘠到富庶。毛泽东时代特别是后十年迅速发展起来并享誉全国的青海柴达木盆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大与辉煌!
从苍茫戈壁到祖国宝藏之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发展历程,镌刻着一段艰苦奋斗、气壮山河的创业史诗。它不仅是新中国西部工业崛起的生动见证,更是那个火红年代精神力量的璀璨结晶。
新建城镇之一,乌兰革委会所在地的希里沟一角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西部,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海拔在2600至4000米之间,蒙古语意为“盐泽”。这里曾是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素有“三春未放柳,六月已飞雪”之说,自然环境极为严酷。
盆地交通四通八达,这里是托托山一带的公路
解放之初,柴达木仍是一片交通闭塞的荒芜戈壁,盆地内甚至时有黄羊撞上零星车辆的轶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筑路大军毅然开进柴达木。他们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奋战,在海拔4500米的高山上拼搏,与大自然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1970年,终于建成了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连新疆的公路网络,为盆地的发展打通了血脉。
志愿来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山东知识青年
交通的改善催生了新兴城镇的蓬勃发展。乌兰县希里沟从解放初期的30余户人家,发展到1971年的1500户,红瓦白墙的新居与绿荫掩映的道路交相辉映。昔日的黄羊野兔出没之地,大柴旦、冷湖、茫崖、格尔木等新城拔地而起。解放前,整个盆地仅有一万余人口,统归都兰县管辖。当时的伪县政府所在地察汗乌苏,除十余间民房外,仅有国民党军阀马步芳修建的两处用于掠夺牛羊、强征壮丁的院落。而到七十年代,这里的建设规模已远超希里沟,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工人们在冷湖进行石油勘查
随着城镇的兴起,柴达木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解放前,这里连宰羊用的刀都要从外地购入,牧民们受尽资本家的盘剥:用五六公斤羊毛才能换得0.3米棉布,四只绵羊才能换一根针。从解放后到文革中期,盆地内已建成150多个工矿企业,能够生产石油、煤炭、铅锌、化肥、水泥等数十种工业产品。1955年,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察尔汗盐湖支起帐篷,以铁耙、木槽等简陋工具起步,创建了察尔汗钾肥厂。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到1970年,钾肥产量比1966年前提高了三倍,成为盆地工业发展中最耀眼的一面旗帜。
格尔木汽车修配厂
戈壁滩变成了瓜田
农业发展同样成就斐然。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1万余亩扩大到1971年的60多万亩。通过植树造林、洗碱改土等举措,人们将荒滩戈壁变成了蔬果之乡,连昔日只能种植青稞的土地也结出了西瓜、黄瓜、西红柿、苹果等各类果蔬。在诺木洪、香日德等地,一些单位通过反复洗碱、先种耐碱作物等方法,创造了亩产粮食500公斤以上的佳绩。作为传统牧区,牲畜头数比解放前增长了4.1倍。
格尔木农机修配厂的哈萨克族女工哈里曼
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各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茶卡公社老盐工丹巴,13岁就被迫当盐工,年幼的他常年与盐水打交道,手脚被腐蚀破裂,胳臂更被监工打断。解放后,他才过上正常生活,组建了幸福家庭。文革期间,他的女儿才茂被推选为大队支部副书记,并当选中共十大代表。藏族妇女沙木措幼年时被牧主用10块银元从西藏买来当奴隶,而牧主却用20块银元买了一条狗。当时牧主骑马,狗骑骆驼,沙木措却光着脚徒步走到柴达木。解放后,她重获自由,到文革中期,已成长为党支部委员和生产队贫协主任。教育方面,茶卡公社大力开展扫盲运动,从解放前无人识字,到文革中期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甚至还培养出了大学生。
工业生产日夜繁忙的大柴旦镇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这片曾被民谣传唱为“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苦寒之地,已然成为祖国西部的一块宝藏热土。昔日的血泪和苦难,尽付历史云烟。来自祖国各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建设者们,满怀热血投身于柴达木的开发建设。从毛泽东时代起,这片土地的丰富宝藏便源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奋斗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