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凝聚共识 共促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30 05:54 浏览量:1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到重庆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调研参观,外媒记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 陈丽平摄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中海地产北京城市更新展厅采访。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采访云南省临沧市林业科学院坚果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蒋雨师摄
加强交往交流 传承中巴友谊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董事长兼总编辑 费萨尔·马利克
中巴文化交流绵延千年。古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中巴的文明纽带,不仅承载商贸往来,更传播思想与文化。在中巴两国共同努力下,“世界奇迹”喀喇昆仑公路顺利通车,并加速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双方的文旅合作迎来了全新篇章。
令人欣慰的是,文旅合作已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巴经济走廊植根于两国对彼此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深化文旅合作水到渠成——双方已通过联合文化节、艺术展演与学术交流等务实举措持续发力。双方学者交流互访,开展从考古发掘到科技创新的多元合作。孔子学院在巴基斯坦的设立为深化文化交流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国举办的巴基斯坦文化展演,涵盖传统音乐、舞蹈及美食等内容,向中国民众展现了巴基斯坦鲜活的文化。中巴合拍电影等举措更是拉近了两国文化距离,为艺术家与电影人搭建起创作平台与故事共享空间。中国政府援建的伊斯兰堡巴基斯坦—中国友谊中心,已成为促进文化、商贸与旅游三维融合的重要平台。
挖掘文化内涵 做强文旅产业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 胡 钰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文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看文化”是当代文旅活动的突出特征。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超过7000家,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参观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聘请博物馆讲解员导览的人也越来越多,“看文化”正成为影响文旅活动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仅仅提供炫酷的形式、休闲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文旅活动中愈发旺盛的精神需求、知识需求与文化需求,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既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要重视传统文化遗产,又要重视工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既要重视显示度高的文化遗产,也要重视显示度低的文化遗产。在推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旅业态的过程中,应遵循研究、保护、传播、开发的基本流程,把握深挖文脉、搞活创意、做大产业的方法论,推动中国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融合多元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宝宝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唐光宇
坚持多元文化与本土特色深度结合。宝宝巴士深知唯有尊重差异、融合个性,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关爱。在“奇妙环球世界”APP中,特别呈现中亚、中东地区的骆驼、馕饼等地域元素;在原创音乐《丝路长歌行》中,精心融入土耳其特色乐器,使音乐在跨文化传播中彰显中华韵味。
坚持关爱理念与实际行动紧密融合。来自巴西的一名自闭症儿童,在观看宝宝巴士动画片的过程中,由起初存在表达障碍,到逐渐跟随角色学习说话、唱歌,再到主动与家人交流。通过关爱孩子成长,宝宝巴士逐渐赢得世界各地家庭的喜爱。
坚持原创内容与国际传播同频共振。目前宝宝巴士已面向全球家庭用户研发超200款APP、4500多集儿歌动画、1.6万多期国学故事、200多册图书绘本等,并发行12个语言版本,塑造多个原创IP形象。
未来,宝宝巴士将沿着“一带一路”,继续探索建设本地研发中心,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打造真正融入当地文化的启蒙内容,以童心、爱心、责任心,做孩子成长的启蒙者和陪伴者。
探索技术共融 助力协同创新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立敏
龙华地处广东省深圳市地理几何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近年来着力建设丝路文旅新枢纽、湾区活力会客厅。
科技为媒,激活文化传承新表达。大漠大智控等龙华企业多次为国家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产业为基,构建数字文化新生态。大浪时尚小镇是“中国品牌服装名镇”,聚集了700多家时尚企业。文化为桥,打造智慧文旅新体验。与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打造“龙华国际演艺中心”,引育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等文化IP。薪火相传,红色文化焕新彩。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文脉绵长,书香文化润心田。深圳图书馆北馆入围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全球四强,拥有城市书房等多元阅读空间。古韵新声,非遗文化传世界。拥有观澜古墟、“中华老字号”国瓷永丰源等品牌。
以高水平开放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是加强内容共创,联合打造一批知名文化IP。二是深化技术共融,加强在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三是推动人才共育,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意人才。
深化互学互鉴 增强发展活力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副总编辑 妮娜·尼奇博洛娃
不同文化、理念与文明只有在互学互鉴、和谐共生中相互丰富,才能迸发真正的活力。今天中吉人文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科研合作不断拓展。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与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们,正联合研究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一处遗址的佛教寺院建筑——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教育领域的合作尤为突出。在华学习的吉尔吉斯斯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共设有4所孔子学院;每年举办的夏令营已成为学习汉语、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鲁班工坊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设立是教育合作的重要一步,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旅游合作蓬勃发展。中国游客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兴趣日益浓厚,2024年赴吉中国公民约12.8万人次,同比增长56%。吉尔吉斯斯坦内阁已对中国有组织旅游团实行21天免签政策。此外,两国间直航航班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已开通比什凯克至北京、西安、成都和乌鲁木齐的直达航线。
文创多点发力 共绘文明画卷
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 吴 迪
作为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故宫文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架起跨越时空、文明对话的桥梁。
故宫文创产业多点发力。主题文创店成为参观新亮点,“从故宫到天宫”融合古代天文和现代航天科技;与中国残联共建的“残疾人融合馆”以“文创向善”理念,通过多感官体验服务残疾人,还开展培训、展销助力就业;借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展示体育文化魅力;以“零废弃”理念将枯枝落叶、咖啡渣等转化为绿色文创产品,“俭行十二时辰”绿色文创主题展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动实践;启动两年来,故宫文创海外行计划得到了埃及、法国等多国响应。
未来,“青年文创计划”将以共创模式培育新生力量,带动大学生创业;“乡村振兴主题”深挖农耕文化,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百工百匠”项目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复兴……从古丝绸之路的茶、瓷、丝绸,到今天受到全球消费者好评的故宫文创,故宫博物院将以“追求卓越,和合共生”的理念与全球伙伴共绘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
制作影视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
法国真实制作影视公司首席执行官 尼古拉·德尚
作为一名制片人,我担任法国联合制作协会的主席,协会旨在支持法国制片人制作国际合拍片。多年来,我一直与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传媒公司合作,制作有关自然、历史、考古、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影视作品。
我们与中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我们看来,中国有许多故事值得讲述。
比如,我们与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了《熊猫使者》,为了拍摄,我们到了秦岭深处,还去了广州;CCTV—9播出的《神奇的真菌世界》,向各国观众展示了中国蘑菇的世界;CCTV—10和法国公共广播集团联合制作的《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探索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等等。
目前,我们正在准备两部新作品:一部是在四川,关于黄龙自然保护区,与成都电视台联合制作;另一部是关于泰山的,与山东电视台合作。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作品,在中国和欧洲之间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制作一些兼具艺术品质和科学严谨性的作品,讲好各国民众都能看得懂的故事,促进相互理解,推动文明互鉴。
开发特色资源 提高服务水平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黄 璜
近年来,贵州省因地制宜,创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贵州省通过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建设全龄友好型旅游环境等举措,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打造新时代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通过研究阐释地方文化价值,实现贵州省文化遗产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非遗传承利用水平、培育数字文旅发展模式,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式。
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贵州省创新特色资源的旅游利用方式,营造文旅体融合消费空间,丰富旅游服务要素文化内涵,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培育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助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积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文化交流方式、促进入境旅游发展,依托旅游业主动展示中国形象、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开放生态 改善旅游体验
上海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 斌
M50创意园的前身是信和纱厂,始建于1937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见证。如今,M50不仅是上海首批文创园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更是一个汇聚画廊、艺术机构、创意工作室的开放生态系统。我们始终坚持“艺术为魂、创意为擎、生活为归”的三重定位,致力于打造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有当代活力的文化地标。
艺术是园区的灵魂。我们不仅保留工业肌理,更通过空间再造赋予其新的生命。例如,画廊将原锅炉房改造为挑高10米的展厅,保留烟囱通道作为装置中庭,既尊重历史特色,又赋予当代活力。
创意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引擎。这里有一个区域,它既是画廊,又是咖啡馆、书店和社群平台,通过打破传统边界,实现功能融合。
今年以来,截至8月31日,园区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其中外籍游客21万人次,占比42%。文旅的本质是体验。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多语种标识、国际支付、外语服务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常回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30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