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世界遗产全纪录

发布时间:2025-05-16 12:18  浏览量:4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邻阿拉伯海,东及东南与印度相邻,东北的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国接壤,北与西北毗邻阿富汗,西部边境邻近伊朗,与周边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联系。巴基斯坦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国土从北部环境恶劣多高山峡谷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延伸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印度河平原,历史上这片土地上不仅拥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祥地,也有着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将南亚次大陆与亚洲其他区域相连通。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境内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被划为巴基斯坦自治领,并于1956年成立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包括东西两个部分,1971年东部脱离巴基斯坦后成立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人口众多(2023统计2.41亿),是多民族国家,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是旁遮普、信德、普什图(帕坦)、俾路支四大主要民族。

巴基斯坦于1976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是公约较早的成员国,截至2025年共有6项世界遗产,均为文化遗产,且全部都在20世纪列入。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

这处位于信德省的考古遗址久负盛名,其曾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中规模最大和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毁灭于公元前1700年,1922年被印度考古局(ASI)的专家R.D.巴纳吉发现并展开发掘工作,由此得以重见天日。1980年,成为巴基斯坦的首批世界遗产之一。摩亨佐达罗是该遗址的现代名称,意为“死亡之丘”,其原名不详。

公元前5500年左右,由于气候变化,印度河流域西部的游牧部落开始向定居的农耕人口转变,他们学会了制作工具,建造小型房屋,种植农作物并驯化家畜。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地区人口渐增,工具制造技艺不断进步,并开始与周边地区发展贸易往来,在公元前2600年前后已形成了能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相提并论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以拥有较为成熟的达罗毗荼语言和书写系统,以及规模较大的史前城市为主要标志,已发现的城址包括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城市和100余座小型村镇。

摩亨佐达罗遗址位于印度河畔,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估算居住人口最多时可达4万左右。摩亨佐达罗布局严整有序,所有建筑在笔直的街道构成的网络中依次分布。城市大部分是由制式烧砖构筑并以灰泥浆涂抹接合,同时也存在未经烧制的砖坯以及木构建筑的痕迹。城市被划为两部分:上区(卫城)建在高达10余米的人工平台上,周围是高10余米的城墙,城内有大厅、大浴池、粮仓等公共建筑。下区为市民居住区,大街小巷纵横,街道最宽有10米左右,街巷两旁数千座砖房鳞次栉比;房屋大多为两层或以上,几乎每家都有水井、浴室、水冲式厕所和下水道。下水道与街巷下的地下排水系统相连,将污水排出城外。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完善程度堪比现代都市。

摩亨佐达罗城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设施当属保存完整的大浴池,其长12米、宽7米、深2.5米,涂抹了厚厚的沥青,表面由烧制的雕花砖砌成,周围分布着水井和排水沟。学者推测大浴池主要是供宗教用途,表明当时人们对水的一种信仰,或对洗浴的神圣崇拜。

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发展出了较为先进的度量衡体系,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他们种植水稻、小麦、芥菜、枣和棉花,驯养鸡、狗、猫、山羊、绵羊、猪、水牛、骆驼和象。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带几何纹饰的陶器和各种雕塑艺术品,以及钱币、印章(刻画了数百个字符图形,尚未能释读成功)、石斧和大量铜器,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反映出这座城市正处于新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的过渡期。居民区以西建有瞭望塔,城南也建有堡垒担负起防御功能,这些遗迹的发现揭示了摩亨佐达罗很可能是一处政治中心。公元前1700年左右包括摩亨佐达罗在内的所有印度河流域文明全部消亡,其原因至今尚无定论,有假说认为是印度河的改道或洪水决堤带来了毁灭,也有人提出可能是持续降雨导致农业减产,迫使人们迁移至他处。2015年的探测表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实际范围要大于目前已发掘的部分。

此外,位于遗址高处的是建于公元1世纪的泥砖佛塔遗存,彼时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已经开始盛行起来。

塔克西拉 Taxila

塔克西拉遗址坐落于旁遮普省,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两座城市中间。塔克西拉之名来自梵文,意为“凿石之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这里称为“呾叉始罗”。19世纪后期著名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坎宁安爵士重新发现了塔克西拉的佛教遗址并开始主持考古发掘工作。

Sirkap遗址

Dharmarajika遗址卫星图

Dharmarajika佛塔

Dharmarajika遗址

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塔克西拉所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从包括汗普尔(Khanpur)在内的三个洞穴的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而萨莱卡拉(Saraikala)等遗址中出土的斧、凿等工具和多种手工陶器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已经存在定居农业社会。历史上塔克西拉这片土地历经不同帝国和王朝更迭。从公元前6世纪起统治这里的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直到前326年被亚历山大大帝攻灭,而五年后随着亚历山大的早逝他在这里的政治遗产被孔雀王朝全盘接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大力推行佛教,原本已是哲人聚集之地并拥有众多学院的塔克西拉被打造成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教育中心。

Mohra Moradu佛塔

Mohra Moradu遗址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离世后孔雀王朝分崩离析,印度-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和斯基泰人曾先后占领塔克西拉,直到公元50年来自中亚的贵霜王国在这里开启了长达五个世纪的统治。这一时期塔克西拉作为犍陀罗文化的中心,享受了几百年的和平和繁荣的时光,地处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交汇处,塔克西拉不仅在物质财富上极大丰裕,而且成为思想汇聚之处和学术交流中心,印度和希腊文化的交融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诞生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成果。这一切随着6世纪白匈奴人的入侵而告终,塔克西拉的犍陀罗文化遗产遭到彻底毁灭,往日繁荣景象一去不返。

Jaulian遗址

Jaulian遗址

1980年塔克西拉18个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遗址成为世界遗产。这些遗址包括3个主要城镇和许多较小的佛塔和寺庙遗迹,散布在城市周围约10公里的半径内。特别是Bhir Mound、Sirkap和Sirsukh等城镇遗址“揭示了南亚次大陆五个多世纪的城市演变模式”。

塔赫特伊巴依佛教遗址和邻近的萨尔伊巴赫洛城遗址 Buddhist Ruins of Takht-i-Bahi and Neighbouring City Remains at Sahr-i-Bahlol

壮观的塔赫特伊巴依寺院遗址和萨尔伊巴赫洛古城址,相距5公里,是两处重要的佛教遗迹,二者同处于开伯尔-普什图省的马尔丹城,这里曾是犍陀罗时期的重镇。两处遗址的年代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塔赫特伊巴依得名于两个波斯语词汇塔赫特(Takht)和巴依(Bahi),前者意为“宝座”或“顶端”,后者意为“泉水”,从当地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名字指代的是附近山上的两股泉水,然而更可信的说法是这个名字的引申义即“源之王座”更广为人所接受。塔赫特伊巴依寺院遗址比周围的平地高出60米,附近还有一众遗迹散落于群山之中,登上高处可一览无余。寺院从公元1世纪一直存在到7世纪,支持寺庙初创年代的证据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的刻有安息国王冈多法勒斯一世名字的铭文。此后这里先后被贵霜王国和安息帝国交替占领,最后回到贵霜手中。6至7世纪来自中亚的白匈奴入侵,在匈奴人统治者的监督下完成了密宗建筑群的建造。此后寺庙逐渐覆灭。

寺院现存的遗址包含4个主要部分:塔院,由已皈依佛教的贵霜王国统治者建造于公元3世纪以后,中心为6米高的佛塔(现只剩1.5米高的塔基),周围环绕着众多小佛堂;僧院,为僧侣们的居室环绕的庭院;后期完成的包含若干座佛塔和僧舍的寺院建筑群;匈奴人修建的密宗冥想室。此外在寺庙及周边还存在过大量双层建筑可能是用作住宅或集会厅,这些建筑以石灰石建造,并以泥浆砌合。寺庙遗址保存相对完整,这得益于其所处的地势。

萨尔伊巴赫洛遗址是一处贵霜时期的小型的带有防御工事的城镇遗存,古城位于9米高的土丘上,遗产区面积仅有8.05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着石砌围墙,由于年代久远已有多处破损。遗址中包含了佛教遗存,但是并未得到妥善发掘,当地人在建设自家住房的过程中挖出大量文物,包括佛像、钱币、珠宝以及器皿,长期无序建设和非法挖掘使得遗址岌岌可危。

塔塔城的马克利墓葬建筑群 Historical Monuments at Makli, Thatta

位于信德省塔塔城西北6公里处的马克利墓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墓葬群之一,整片墓地建于高地之上从南到北大致呈菱形,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约50-100万处坟墓,长眠于此的人物来自王室成员、苏菲派圣人、有威望的哲人学者以及文武官员等,大型墓葬建筑星罗棋布。1981年,这一墓地作为14-18世纪信德地区文明发展的杰出例证而被列入名录。

塔塔城从14世纪起曾先后为萨玛(Samma)、阿尔浑(Arghun)和塔尔汉(Tarkhan)三个前后相继的朝代统治,1592年起归属于莫卧尔帝国,直到1739年波斯人纳迪尔·沙阿(Nader Shah Afshar)入侵,塔塔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历史上塔塔城不仅是繁荣的都市也是重要的学术中心,据估计这里曾存在过四百多座学院,来自穆斯林世界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在此学习宗教、哲学以及政治学。超过12.5万名圣贤便安息于塔塔附近的马克利墓地。

马克利的多数墓葬建筑建于塔塔历史上的繁盛时期,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穆斯林、印度、波斯、莫卧尔以及古吉拉特等多种流派的影响,展示了所处时期独特的艺术成就。建筑多用砂岩或大理石构筑,有些装饰有奢华的瓷砖。

贾姆·尼扎木丁二世(Jam Nizamuddin II,萨玛王朝统治者,1461-1508年在位)的陵墓就是突出的代表,这座砂岩建筑的正方形外形的灵感似乎来自麦加的天房,没有建穹顶而是建有宽敞的装饰着花卉和各种几何纹饰的古吉拉特风格的阳台。

建于1644年之前的塔尔汉君主伊萨·汗·塔尔汉(Isa Khan Hussain II Tarkhan)及其父的陵墓为一座有穹顶和阳台的二层石构建筑,据说此陵墓为伊萨生前所建,完工后伊萨砍去了工匠们的双手以防止他们建造出能与这座陵墓匹敌的作品。

迪万·舒尔法·汗(Diwan Shurfa Khan,逝于1638年)的陵墓则以色彩丰富著称。很多建筑及其装饰尽管历经几个世纪至今仍保存完好。

拉合尔堡及夏利马尔花园 Fort and Shalimar Gardens in Lahore

俯瞰拉合尔堡和巴德夏希清真寺

拉合尔堡和夏利马尔花园是位于巴基斯坦文化名城拉合尔的两处莫卧尔时代的优秀的皇家建筑群。1981年,这两座相距7公里的建筑群作为莫卧尔帝国艺术和美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被打包列入名录。

据记载早在11世纪现拉合尔堡所在位置就有一座泥砖构筑的军事堡垒。现存的拉合尔堡奠基于1566年莫卧尔帝国阿克巴大帝在位时期,历经重建和扩建,至17世纪已形成了一座占地面积超过0.2平方公里的皇家宫苑。拉合尔堡呈长方形,城垣全部用巨大的红褐色砂岩筑成,城堡内部共有包括宫殿“四十柱厅”、镜宫、画廊以及各亭台楼阁园林等21座建筑,是巴国境内唯一的能够反映出完整莫卧尔时代建筑史的作品。在建筑设计上拉合尔堡融合了伊斯兰与印度风格,从阿克巴时期的标准的烧砖与红砂岩营造,到沙贾汗时期的奢华的大理石构造并镶嵌有珍贵瓷砖以及波斯风格的繁复装饰。莫卧尔帝国覆灭后,拉合尔堡成为锡克帝国建立者兰季德·辛格(Maharaja Ranjit Singh)的居所,后被英国人占据并进行了改造。拉合尔堡对面的巴德夏希清真寺(Badshahi Mosque)为莫卧尔皇帝奥朗则布时期兴建,1673年竣工,是巴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夏利马尔花园卫星图像

夏利马尔花园由沙贾汗建于1641-1642年,园林风格融入了波斯和伊斯兰传统,同时也受到克什米尔、旁遮普和德里苏丹国等地的影响。花园呈长方形,占地0.16平方公里,以红砂岩围墙环绕,园内三个区域由南到北呈阶梯状分布,共有410个喷泉和5个瀑布,且带有从喷泉中制造凉气的装置,水循环系统工程技术相当复杂。

夏利马尔花园原址属于Arain Mian家族。当时家族首领将地皮让给了沙贾汗皇帝。作为回报,沙贾汗将夏利马尔花园的管理权授予了该家族,花园由他们管理了350多年。

罗赫达斯要塞 Rohtas Fort

巴基斯坦最新一项世界遗产是1997年申遗成功的罗赫达斯要塞,它是保存至今的早期穆斯林军事建筑的典型代表。罗赫达斯要塞位于旁遮普省杰赫勒姆(Jhelum)市西北16公里处的山区,扼守自北方高原进入旁遮普平原的要道,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1541年,苏尔王朝的建立者舍尔沙(人称南亚次大陆上的“狮子王”)在击败莫卧儿皇帝胡马雍之后,下令建造要塞。舍尔沙任命建筑师沙胡·苏丹尼以三年为期限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可怜的建筑师因其完成的作品在规模上要小于君主的预期而险遭杀头,所幸获得两年宽限期对其作品予以整改,孰料舍尔沙没活到工程完工的那天就战死了,是年1545年。十年后胡马雍卷土重来,罗赫达斯要塞失守。1580年代阿克巴大帝建Attock 堡,罗赫达斯要塞失去了其战略地位,此后阿克巴及其子贾汗季只是在前往克什米尔的途中曾在罗赫达斯要塞里短暂停留过。这处要塞一直使用到1707年,之后它先后于18和19世纪被普什图人所建的杜兰尼王朝和锡克人占领。

罗赫达斯要塞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形状。所用的大部分建筑材料为切割工整的方石,多为从周边村落里收集而来,也有些部分为砖砌。整座建筑群将波斯和阿富汗两种看上去并不协调的建筑与艺术风格完美融合且以阿富汗风格为主导,后期有若干座印度风格的建筑被补充进来,整体来说其对莫卧尔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塞占地0.7平方公里,环绕着4公里长的坚固围墙,墙高10到18米,厚10到13米,并且建有68座间隔距离不等的马面和12座各有名称和故事的城门。城墙上共计有1900个垛口可用于士兵发射火枪以及向城下浇灌铅水。要塞内部可以一次容纳三万人的兵力。另有一条533米长的围墙将主城堡与要塞内其他部分分隔开来。后期增建的印度风格建筑主要包括建于1550-1614年间的二层砖砌的带阳台的料敌塔及其附近的单层的女王宫、仅有一座礼拜室和一座庭院的皇家清真寺,以及三座足以满足要塞内部用水需求的阶梯井。

参考:

《水与印度河文明的兴衰》

塔克西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