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闹乌龙”,折射出万达当下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5-09-29 12:48 浏览量:1
昨天,一条消息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被“限高”了。
今天看到相关报道,说记者9月29日查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已经没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限高”信息。同时,另据企查查信息,并未显示王健林“限高”风险。此前了解到,本次事件是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由此看来,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是一个“乌龙”了。但这个“乌龙”却也折射出王健林及万达当下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万达的麻烦就没断过。
近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4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现存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3亿元,此外,该公司所持多家公司股权已被冻结。此外,同样是近日,天眼查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三则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合计超94亿元,冻结期限三年,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股权冻结涉及万达旗下网络金融及小贷两大核心平台。
据了解,这两大核心平台在万达的金融战略布局中占据关键地位,此次大规模股权冻结,意味着万达在这两大核心金融平台的决策权、运营权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将受到极大限制。
截至目前,万达集团共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合计被执行金额为49.29亿元;25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89.61亿元;37条股权冻结信息,涉及旗下多家企业,本次冻结数额为最大。
这样的数字背后,是万达在危机中步履维艰的真实写照。
对于万达频繁出现股权冻结情况,其直接原因还是债务问题,几乎每一次股权冻结都对应一笔到期未清偿的债务。截至2024年6月末,万达商管合并口径的有息负债高达1375.6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就有302.69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存在约186亿元的资金缺口。
为了挽回危机,71岁的王健林四处奔波,动作不断。万达自2023年至2025年期间,出售超80座万达广场;2025年5月,将48家万达广场的公司股权打包出售给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近日,又接连成立了三家合资公司,出资金额合计465亿元。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或是一种“以股抵债”化解危机的方式,未来可能通过将万达广场资产注入合资公司的方式,抵偿京东和腾讯此前投资的利息。
万达今日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高杠杆扩张模式在宏观经济和政策转向后的必然结果。
过去依赖高负债、高周转的模式快速建设万达广场,当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模式便难以为继。2016年从港股退市时,万达为寻求A股上市签下了对赌协议。随着上市失败,高达数百亿的回购义务被触发,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合来看,万达最可能的出路有以下几种:
可能性较大的是有序破产重整。这不同于彻底的破产清算,而是在政府和法院的主导下,对债务进行重组,同时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继续运营有价值的业务。这对于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再一条路是艰难缩表转型。继续出售资产还债,并全力向轻资产的商业管理公司转型。但这条路异常艰难,因为品牌价值会随着资产出售而受损,且管理费的收入规模可能难以支撑庞大的债务利息。
还有一条路就是破产清算,当然可能性较小。如果债务重组彻底失败,资产被债权人瓜分清算,那么万达这个商业帝国将真正“隐入尘烟”。但由于其体量巨大且涉及公共利益,各方都会尽力避免走到这一步。
万达的未来,不再仅仅取决于王健林个人的意志,更取决于其与债权人、战略投资者以及宏观环境之间的复杂博弈。
离“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的豪言壮语才过去八年,王健林已经从云端落回地面。有人说,他有私人飞机、五星级酒店,所以不怕。也有人说,王健林不转移资产、不克扣员工工资,坚持“砸锅卖铁”还债,相比许家印,他还有担当。
回想起王健林当年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创业巨擘,实在令人唏嘘。王健林的起伏,远不止是个人或一家企业的故事,更是中国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变迁、政策调整与个人命运关系的一个缩影。企业家的命运与国运、时代紧密相连。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比个人能力更能决定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