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王健林卖完广场卖酒店,如今坐不了飞机头等舱

发布时间:2025-09-29 06:51  浏览量:3

曾经喊出“先挣它一个亿”的富豪大佬,如今连1.86亿都还不上,被迫限制高消费,这一幕令人唏嘘。

走在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总有种错觉——这些庞大商业体似乎永远人潮涌动,源源不断产生着现金流。作为消费者,我曾在这些广场里吃过饭、看过电影、买过东西,甚至约过朋友。

而缔造这一切的王健林,如今却因一笔1.86亿元的债务,被限制了高消费,不能坐飞机头等舱、不能住星级酒店。

这位71岁的商业巨子,在偿还了6000亿巨额债务后,又迎来了新危机。

2016年,王健林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时,没人觉得是玩笑。

那时他三次登顶胡润百富榜,万达是横跨商业、文旅、影视的帝国,全国500多座万达广场,走到哪都是城市地标。

如今,这个“小目标”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9月,王健林和万达集团被限制高消费,背后是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件。这不是普通的欠债,而是万达深陷债务漩涡的冰山一角。

截至2025年8月,万达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76亿元,旗下多家公司股权被冻结。

为应对危机,王健林早已开启“卖卖卖”模式。

从2023年至2025年间,超过80座万达广场被挂牌出售。2025年,万达将48座万达广场打包卖给了由太盟、腾讯、京东等组成的“接盘团”。

这些不是三四线的边角料,而是北京、广州、成都这些大城市的核心项目,是万达最能造血的“现金奶牛”。

不止广场,连压箱底的“家底”也得拿出来变现。

2025年4月,万达把旗下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卖给同程旅行,24.97亿的价格,卖掉了万达瑞华、万达文华这些高端品牌,也卖掉了204家在营酒店、4万间客房。

卖资产的速度赶不上债务累积的速度。

到2024年第三季度末,大连万达商管一年内要还的短期债务超过439亿,而账上现金只有151亿。

更严重的是,万达旗下核心公司的股权被大量冻结。股权冻结意味着法院在财产上贴了封条,不能动也不能卖。

这创造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没钱,越要卖资产;资产被冻结,就越卖不掉,就越没钱。

真正将万达推向深渊的是那份致命的“对赌协议”。

为了让珠海万达商管上市,王健林签下协议:如果2023年底上不了市,就得自己掏钱连本带利回购投资人的股份,一共380亿。结果,上市没成功,赌输了。

作为普通消费者,万达广场给我们的印象总是繁华热闹的。

那里是周末休闲的首选,是约朋友吃饭看电影的便利场所,甚至是很多城市的新地标。

如今听到王健林和万达的困境,不禁让人感慨商业世界的变幻莫测。

那个曾经看似不可企及的商业巨人,如今也面临着和普通人相似的困境——如何平衡收入与支出,如何应对到期的账单。

与某些选择“躺平”或“跑路”的企业家不同,王健林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割肉还债。

他没跑路,没做危害社会的事,只是一门心思应对债务。这种硬扛到底的态度,倒颇有几分军人的硬气。

万达的困境提示我们:那个靠胆子大、借钱多就能赚大钱的时代,已经结束。

现在比的是谁现金流健康、谁运营得精细,看谁能熬过这个冬天。

王健林的起伏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变化,更是中国商业地产时代变迁的缩影。那个曾经敢和马云叫板、把万达广场开遍全国的业务模式,正在经历严峻考验。

对于普通人来说,万达的故事令人感慨。那个曾经看似不可企及的商业巨人,如今也面临着和普通人相似的困境——如何平衡收入与支出,如何应对到期的账单。

王健林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今年8月底,在克拉玛依考察招商引资、文旅发展等工作。曾经在年会上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商业巨子,如今默默奔走,努力维系着岌岌可危的商业帝国。

与某些选择“躺平”或“跑路”的企业家不同,王健林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割肉还债。商场如战场,成败皆常态,但不逃不躲的态度,确实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尊重。

你在万达广场有过哪些记忆?对于王健林“卖卖卖”还债的这种方式,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8.58万起长续航混动荣威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