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的托孤安排,算到了互相制衡,却没算到赵匡胤真的敢篡位
发布时间:2025-09-29 04:29 浏览量:2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39岁的皇帝死了,一个7岁的孩子继位,半年后,皇位易主。
后周世宗柴荣,这个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临终前做了一套完美的托孤安排。
他算到了权力制衡,算到了文武分离,算到了内外牵制,唯独没算到,他最信任的人真敢造反。
——《壹》——
公元959年6月,汴梁城内一片哀声,柴荣死了,年仅39岁,他的儿子柴宗训只有7岁,这是五代十国最危险的时刻。
一个孩子皇帝,面对的是群狼环伺的乱世。
稍有不慎,后周就会重蹈前朝覆辙,但柴荣不是普通人,他在临终前,精心设计了一套权力制衡体系,政治层面,三个宰相并立:范质、王溥、魏仁浦。
范质性格暴躁,喜欢当面指责同僚。
王溥忠诚但吝啬,是个典型的守财奴,魏仁浦为人谦逊,品行端正,三人性格迥异,很难抱团,这正是柴荣想要的效果。
符太后垂帘听政,虽然她只有20岁出头,但有三相辅佐,应该能稳住局面。
军事层面,柴荣把兵权一分为二,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精锐,李重进任侍卫司都指挥使,但被派去戍边,韩通掌握兵符,拥有调兵权。
这是一个精巧的三角制衡。
赵匡胤有兵无符,韩通有符无兵,李重进有兵有符但远在边疆,任何一方想要造反,都需要其他两方配合,柴荣躺在病榻上,看着这套精密的权力机器。
他相信,这足以保护幼子,延续后周,他错了。
很少有人知道,赵匡胤早就在准备了,954年,高平之战,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临阵脱逃,局势危急,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
他率领两千精兵左右夹击,最终扭转战局。
这一仗,让柴荣彻底信任了赵匡胤,但赵匡胤要的不仅是信任,他要权力,战后,柴荣决定整顿禁军,赵匡胤主动请缨,负责汰除老弱,选拔精锐。
这个看似平常的差事,给了赵匡胤一个绝佳机会。
他开始培植亲信,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这些人都成了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通过选募殿前军,他又扶植了杨信、崔翰、田重进、张琼等一大批心腹。
整个殿前司,逐渐变成了赵匡胤的私人武装。
——《贰》——
956年,征伐南唐,赵匡胤在滁州时,他父亲赵弘殷夜里想进城探望儿子,赵匡胤说:"王命在身,夜半不能开城门。"直到天亮才放父亲进城。
这件事传到柴荣耳中,让他更加信任赵匡胤。
一个为了公事连父子之情都要克制的人,还有什么不可信的?柴荣不知道,这是赵匡胤精心设计的表演,959年,柴荣病重。
他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这是禁军的最高职务,赵匡胤终于拿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柴荣死前,看着床边的赵匡胤,或许心中还在庆幸:"幸好有这样忠诚的将领守护幼子。"
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把江山拱手送给篡位者。
960年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后周朝廷就收到了噩耗,镇州、定州同时告急:北汉联合契丹,大军南下!消息传到宫中,所有人都慌了。
符太后年仅20岁,从未处理过这种危机。
宰相范质、王溥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们想到了赵匡胤,"太尉,朝廷危急,只有您能救国于危难!"范质恳切地说。
赵匡胤却推辞了,"兵少将寡,恐难胜任。"
这是套路,赵匡胤要的是更大的权力,范质果然上钩:"朝廷所有兵马,尽数交由太尉调遣!"这正是赵匡胤等待的时刻。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军出征,大军浩浩荡荡,离开汴梁。
但他们只走了20里路,就在陈桥驿停下了,当晚,赵匡胤的大帐内,弟弟赵光义、心腹赵普、都押衙李处耘聚在一起,"将士们已经准备好了。"李处耘压低声音说。
黄袍早就准备好了,禅位诏书也草拟完毕。
甚至连京城的内应都安排妥当,这哪里是临时起意,分明是蓄谋已久!正月初三,天刚蒙蒙亮,将士们涌进赵匡胤的营帐。
"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一件黄色的龙袍,被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呐喊声震天动地,赵匡胤"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拥立。
——《叁》——
假仁假义他提出三个条件:回京后不得惊犯太后和小皇帝,不得侵凌公卿,不得抢掠府库,这些话,听起来多么仁义,但实际上,这是篡位者的免罪金牌。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汴梁。
京城守军早就准备好了,石守信、王审琦大开城门,迎接"新皇帝",只有韩通试图抵抗,这个掌握兵符的副都指挥使,匆忙退朝,准备集结兵马。
但他在路上遇到了王彦升,剑光一闪,韩通倒在血泊中。
王彦升甚至跑到韩通家里,杀了他的妻儿老小,最后的制衡力量,就这样消失了,宰相范质、王溥被胁迫到赵匡胤的军营。赵
匡胤见到他们,竟然痛哭流涕:"我受世宗厚恩,现在被六军所迫,才至于此,实在惭愧至极!"
这是多么精湛的演技,范质等人还没来得及回答,罗彦瓌已经拔剑在手:"三军无主,众将议立点检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
王溥吓得面如土色,当即下拜,范质也只能跟着下拜。
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一切都那么顺利,就像排练过无数次的戏剧,当天,赵匡胤在崇元殿正式登基。
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7岁的柴宗训被降为郑王。
从兵变到登基,仅用了4天,后周灭亡,宋朝建立,柴荣的制衡设计,在理论上近乎完美,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时代环境。
这是五代十国,不是太平盛世。
在这个乱世,皇帝轮流坐,强者为王是常态,郭威杀了后汉隐帝,建立后周,赵匡胤篡夺后周,建立宋朝,这就是游戏规则。
军民对皇权的认同感极其有限。
只要你有实力,就可以当皇帝,只要你拳头硬,就可以改朝换代,柴荣设计的三相制衡,在和平时期或许有效,但在960年正月初一那个慌乱的早晨。
三个宰相面对边关告急,能做的只有把所有兵权交给赵匡胤。
这就是致命的一步,制衡的前提是权力分散,一旦权力过度集中到一个人手中,任何制衡都会失效,柴荣太信任赵匡胤了。
——《肆》——
制衡失效了高平之战的英勇,征伐南唐的功劳,还有那个"夜半不开城门"的故事,都让柴荣深信赵匡胤是最忠诚的将领,但忠诚,往往是最昂贵的表演。
赵匡胤用6年时间,演出了一场完美的忠臣戏。
他知道柴荣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柴荣要的是忠诚,赵匡胤就表现出绝对忠诚,柴荣要的是能力,赵匡胤就展现出卓越能力。
柴荣要的是威望,赵匡胤就在军中积累威望。
等到时机成熟,赵匡胤撕下了忠臣的面具,露出了篡位者的真面目,韩通的死,更是暴露了制衡体系的脆弱,这个掌握兵符的副都指挥使,在关键时刻成了孤家寡人。
他既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没有足够的时间。
王彦升一剑杀死韩通,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制衡彻底崩塌,赵匡胤在陈桥驿的那个夜晚,看着手中的黄袍,心中或许在想。
"柴荣啊柴荣,你算计得很精明,但你算错了人心。"
在乱世中,忠诚是奢侈品,野心才是硬通货,你给了我权力,我就要更大的权力,你给了我信任,我就要用信任换取皇位。
这就是五代十国的游戏规则。
960年的那场兵变,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权力制衡不是万能的,再精密的制衡设计,都无法对抗时代的洪流。
在一个崇尚武力、习惯政变的时代,任何制衡都可能被暴力打破。
人性的复杂,更是制衡设计的最大变数,柴荣相信赵匡胤,是基于6年来的观察和信任,但他不知道,人心会变,野心会膨胀。
权力是最好的腐蚀剂,它能让忠臣变成叛徒,让朋友变成敌人。
制衡需要环境支撑,在一个法治健全、民主成熟的社会,制衡可能有效,但在一个强权主导、暴力横行的时代,制衡往往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