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还不完,万达为何走到今天?王健林的赌性把万达拉入深渊

发布时间:2025-09-29 00:17  浏览量:1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2016年,王健林说这句话时,当时在全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从此以后,一个小目标等于一个亿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当然,彼时的王健林正处于巅峰时期的意气风发阶段,那时他三次登顶胡润百富榜,万达是横跨商业、文旅、影视的帝国,全国500多座万达广场,走到哪都是城市地标。

可现在,这个“小目标”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万达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

话说万达创始人王健林还真是个厉害角色,他当过兵,后来转业下海,硬是把万达从无到有做成了地产界的龙头老大。

万达今时今日的危机,完全是王健林赌出来的:危机开始于2016年的上市豪赌。

当时,王健林认为资本市场低估了万达,决定从港股退市,并将商业地产公司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进军A股。

但是退市,需要补齐私有化资金缺口,万达与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万达商业需在港股退市后满两年或于2018年8月31日前在内地主板上市。如若失败,万达将要支付高达400亿港币进行股权回购。

但直到2017年,万达仍在A股苦苦排队,再加上海外项目突遭停贷,2019万达的负债一度达到了近3000亿元。当时的万达以成本计资产为7000亿元,2017年万达集团收入2273.7亿元。

王健林的运气不好,2018年冲A失利。

王健林真的已经很前瞻了,2017年万达将13个文旅项目和76家酒店资产打包出售给融创(后续富力地产也加入交易接手酒店资产),被一些人称为“神操作”,主要是因为王健林在关键时刻通过这次交易,为万达争取了主动,规避了后续行业调整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说白了在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大跌之前快速出手。

通过这次交易,万达一次性回收了近680亿元巨额现金,王健林当时明确表示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能大幅降低负债率。这不仅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优化了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在随后几年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持续收紧、部分高负债企业陷入困境的背景下,万达因为提前“瘦身”,显著增强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避免了潜在的流动性危机。

此外,腾讯、苏宁、京东、融创、永辉超市等,以340亿元,收购了此前投资人认购的14%的股份。让万达暂时脱困。

王健林并未放弃上市梦想,2021年,万达商管集团再次拆分,成立了轻资产运营的珠海万达商管,选择了赴港上市。这一次还是对赌。万达在协议中向太盟、腾讯等投资者承诺,在2023年完成上市,如果不成功,便需连本带息回购投资人那三百八十个“小目标”的股权。

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珠海万达商管4次赶赴港交所,全部失败告终。

上市梦碎,赌局输了,那三百八十亿的巨额回购责任,好似一颗被引爆的炸弹,瞬间让万达资金链的缺口暴露无遗。

自那时起,万达便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王健林开始卖资产的疯狂模式。

2023年至2025年期间,超80座万达广场好似被摆上货架进行甩卖;北京核心资产的万达广场实业公司被售卖了,万达电影的控股权也被转让了。金融牌照、盈方体育、万达电影、万达酒管等都被卖了。

最令人震惊的是,今年5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公示信息显示,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公司股权,将被太盟、高和丰德等机构组成的联合体收购,接盘方还包括腾讯控股、阳光人寿等。上述48家公司均是万达广场的项目公司,分别位于北京、广州、上海、合肥、重庆、武汉等一二线城市,涵盖万达商业版图中的核心优质资产。

媒体报道称这笔交易金额或将达到500亿元,价格看似合理,然而卖出众多物品后,收回的资金超五百亿,能否填补那些缺口?不够。远远不够。

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大连万达商管一年内需偿还的短期债务超439亿,而其账上现金仅151亿,回笼的资金,被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同黑洞一般吸走了。

卖资产的速度,永远追不上债务到期的速度,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可怕的一幕:股权冻结,一笔又一笔,从几亿到十几亿,再到近来令人吃惊的94亿,万达集团旗下的核心子公司,几乎全都被冻结了。

万达过去的成功有时代的红利,有赌成功的运气,但成功不能光靠运气

万达的困境本质上是高杠杆、重资产扩张模式的反噬,这套模式本质是靠赌,靠时代发展红利的风口来催动增长。

当房地产行业尚处黄金时代,王健林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豪情,这套“以售养租”策略(通过开发销售住宅等业务产生的利润,支撑持有和运营万达广场等所需的长期投入)的商业模式曾经让王健林登顶首富。

但“以售养租”模式跑通的前提是,住宅市场必须持续火热,才能保证资金迅速回笼;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愿意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以支撑新项目的滚动开发。

这在房地产的黄金时期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当2018年后,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住宅销售大幅放缓,金融监管趋严、融资渠道收紧,万达也很难继续借新还旧。

在这种情况下还继续赌,那么就意味着看不清时代的风向。有点把时代红利错当个人能力了。

一个人的成功,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还记得在《鲁豫有约之大咖一日行》中,王健林在谈及年轻人创业和梦想时表示:“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王健林的命运轨迹,恰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从“买下好莱坞”的豪言,到“轻资产转型”的妥协,王健林的成败转换令人唏嘘。

接下来,王健林还是只能继续卖万达广场。

但当万达广场卖得越来越少,王健林和万达的价值就会越来越低,这是不利于王健林东山再起的。因为限高令对万达集团的影响,是万达那艘大船最后的一点体面与信用。

若某企业老板被称作“老赖”那么所有银行、合作伙伴、供应商都会以极为警惕的目光重新审视你,新的融资几乎看不到希望,旧的债务正被加速催收,此时整个商业体系的信任开始崩塌。

这也是为何71岁的王健林,仍奋战在商海一线,于债务的泥沼中艰难挣扎。

想当年王健林意气风发,王思聪也非常高调,但是这两年好像安静了许多。所以说人生是有起伏的,运势高低可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做到在巅峰期成功的时候不飘,做事稳重踏实,能够正确评估风险与个人实力,谦虚低调,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具备这种品格的,马化腾、任正非可以说是一种榜样,所以他们能在低谷期能稳住,持续增长。

不过话说回来,王健林愿赌服输,他一直在为还债四处奔波,实诚守信,有着军人的风骨,无论如何,还是很佩服他的。

综上来看,万达其实如果稳健经营,野心小一点,少点赌性,万达的今天依然可能稳稳当当,某种程度上,王健林的赌性把万达拉入深渊,在行业的红利期与发展期,赌对风口就能挣大钱,但是在行业下行期,光靠赌就风险很大了,甚至有可能把过去靠赌赢回来的资产全部输回去。办企业不要光靠赌、光靠运气去押注企业的前途,要靠战略眼光与稳健经营作为企业的压舱石,这或许是王健林的还债之路给其他企业的反思与教训。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