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憋屈的皇帝?他要早死二十年,秦皇汉武都得靠边站
发布时间:2025-09-29 00:01 浏览量:1
提到古代帝王,你脑子里会闪过谁?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是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是贞观之治的唐太宗,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今天这位主角,论名气,似乎不如前面几位响亮,但若论他的人生戏剧性,论他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反差萌,绝对是帝王界的顶级流量,狗血剧的鼻祖级人物。
他,就是隋炀帝杨广。
杨广画像
今天,我要给大家看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杨广,一个被成王败寇的史书刻意抹黑,又被我们后世简单标签化,复杂而悲情的灵魂人物。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杨广在四十岁,也就是大业五年的时候,突然意外驾崩。
那么,后世史书会如何记载他?
他将会是结束三百年大分裂的继承者,开创科举制打通寒门上升通道的千古明君,修建南北大动脉的战略家,扩疆五千里的绝世雄主!
他的历史地位,将毫无悬念地与秦始皇汉武帝并列,甚至可能更高。
但历史,没有如果。
他活到了五十岁,多出来的那十年,他亲手将自己从神坛拽入地狱,也将一个无比强盛的帝国,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就是隋炀帝杨广。
一个前半生牛到闪闪发光,后半生作死到惊心动魄的,史上最高开低走的皇帝。
影帝的诞生,一个完美王子背后的惊天演技
杨广的起点,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终点。
他是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
大家注意,是次子,这也意味着,皇位本来没他什么事儿,他的大哥杨勇,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而早期的杨广,却活脱脱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年仅20岁,杨广就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统领五十万大军南下,一举灭掉陈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这可不是挂个名的镀金,他是实打实地在前线指挥。
灭陈之后,他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封存府库,秋毫无犯,又将陈朝库存的金银财宝一律封存,不取分文。
同时,他做了一件更得人心的事,那就是杀掉了隋朝百姓恨之入骨的五佞臣,这一手既展现了军纪,又收获了民心,当时的天下人怎么看?这位晋王殿下,简直就是英明神武的化身!
富大龙版本的杨广
他的父母,尤其是他母亲独孤皇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一夫一妻制拥护者和节俭主义者,太子杨勇呢,偏偏在这两点上撞了枪口,生活奢侈,妻妾成群,让父母非常不满。
杨广则完美地抓住了父母的痛点,上演了一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模仿秀。
在生活作风上面,杨广故意把王府的琴弦弄断,上面落满灰尘,以示自己不近声色。
在夫妻关系上,杨广只和正妻萧妃出入对,扮演着深情专一的好丈夫。
在待人接物上,杨广谦卑有礼,对朝中大臣无比尊重,赏赐丰厚,赢得了满朝文武的交口称赞。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如何?
他的父亲杨坚欣慰,母亲独孤伽罗更是觉得这个二儿子,简直就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完美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基因。
最终,在开皇二十年,杨坚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皇太子,四年后,杨坚驾崩,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出完美的逆袭大戏?一个德才兼备的皇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别急,登基,才是他影帝面具掉落的开始。
那些年,杨广做对的惊天大手笔
杨广即位后,一刻也没有停歇。
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超级发动机,开启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业风暴,在即位后的短短五六年里,他完成了后世帝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企及的功业。
第一把火是创立科举,直接打通底层上升的任督二脉。
杨广干了一件在中国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事情,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在科举制之前,做官靠什么?
主要靠拼爹,直接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垄断,贵族子弟生来就是官,寒门学子永无出头之日。
而科举制,它第一次打破了这堵坚硬的阶级壁垒,向全天下的读书人传递了一个信号,不管你爹是谁,只要你有才华,就能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
这一招,从根本上动摇了门阀士族的统治基础,为后来的大唐盛世,乃至整个中国后世一千三百年的政治格局,打下了最坚实的制度基础,说杨广是寒门贵子的鼻祖级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富大龙版本杨广
第二把火,修建大运河,打造帝国的黄金水道
这是杨广身上最著名的标签,也是他被骂劳民伤财的主要罪证,但我们今天,得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他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修建这条长达2700公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杨广为了下扬州方便。
这还真的不是为了坐着龙舟去扬州看琼花那么简单,其背后是深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南北分裂了近三百年,隔阂极深,如何让南方真正归心,光靠武力是不行,必须要加强联系。
大运河,就是一条连接南北的脐带,能将南方的文化人才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政治中心,真正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新的财富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北方的关中地区,粮食已经不够吃了,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走陆路成本高得吓死人,走海路风险太大,只有内河航运,才是最经济最安全的选择。
可以说,大运河养活了后来唐朝的长安和洛阳,支撑了整个大唐的繁荣,所以修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唐诗人皮日休就写诗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翻译一下就是,大家都说隋朝亡于大运河,但到现在南北交通还依赖它,要是没有杨广坐着龙舟游玩那档子事,他的功绩简直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啊!
谢君豪版本杨广
第三把火,经略西域,重现汉家雄风
在对外开拓上,杨广的野心和魄力,丝毫不输汉武帝。
他先是派军打败了吐谷浑,在今天青海和新疆一带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这是自秦汉代以后,中原王朝首次将郡县制推行到如此遥远的西部地区,意义非凡。
公元609年,杨广还在张掖燕支山下,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将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和使者齐聚一堂,觐见天朝皇帝,场面极其宏大,彰显了隋朝的富庶与强盛,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此时此刻的隋朝,疆域达到极盛,国力如日中天。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杨广的人生,该是多么完美。
人性的崩塌,从天可汗到全民公敌的惊人蜕变
那么,杨广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个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在短短数年间,就沦为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
其实答案就藏在他的性格深处。
杨广是一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极度虚荣,更是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的独夫。
他把所有宏伟的蓝图,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修东都洛阳,十个月完成,修大运河,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频繁地征发数百万民夫,进行无休止的徭役。
完全不顾及民力的极限,老百姓被一轮又一轮的征发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是田地荒芜,家破人亡。
当时的民谣唱道:“无向辽东浪死歌”,就是底层人民血泪的控诉。
杨广有着近乎病态的表演欲,他喜欢向外国人和臣民展示他的帝国是多么的富庶强大。
他邀请西域使者和商人来洛阳,命令全市用最华美的丝绸装饰树木,当有胡人问:“你们中国也有衣不蔽体的穷人,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给他们做衣服,而要用来缠树呢?”市人无言以对。
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工程,极大地损耗了国家的元气。
杨广和萧皇后剧照
到了后期,杨广已经完全听不进坏消息了,谁敢跟他报告哪里民变,哪里受灾,轻则罢官,重则处死。
有一次,他对着镜子,摸着自己的脖子,对萧皇后说:“这么好的头颅,不知道会被谁砍掉呢?”
杨广的这种态度,其实既是一种悲观的预感,也是一种极度的自负,他可能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却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于是,在朝堂上,只剩下阿谀奉承之声。
整个隋朝,就像一艘装饰华丽却千疮百孔的巨轮,而杨广这个船长却把自己锁在船舱里,听着音乐,以为天下太平。
三征高句丽与天下皆反
压垮大隋王朝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东北亚的一个强国,隋文帝时期就曾与隋朝发生过冲突,杨广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证明自己天可汗的威严。
然而,这三次远征,成了人类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灾难片。
一征高句丽的时候,杨广调集了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号称二百万,御驾亲征。
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喜欢微操。
他要求前线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先向他汇报请示,结果前线将领贻误战机,隋军渡过辽水,围攻辽东城,眼看就要攻下,高句丽人假意投降,隋将不敢擅专,只好停战飞报杨广。
等请示回来,城防又修好了,如此反复,顿兵坚城之下,最后宇文述率领的三十万五千人的前锋部队,在萨水遭遇惨败,逃回辽东的仅剩二千七百人!几乎全军覆没。
杨广不甘心,次年再次亲征,这一次战事相对顺利,但就在他即将攻下辽东城的时候,一个惊天噩耗从后方传来,那就是负责督运粮草的贵族杨玄感造反了!
后院起火,杨广仓皇撤军,所有军资器械全部丢弃,第二次远征,功败垂成。
谢君豪版杨广
此时的隋朝,已经是烽烟四起,农民起义遍布全国,但杨广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强行发动了第三次远征。
这次,高句丽也因为连年战争疲惫不堪,遣使请降,杨广就坡下驴,班师回朝,但这所谓的胜利,已经毫无意义。
三征高句丽,耗尽了隋朝最后一丝国力。
数百万青壮年死在辽东,无数家庭破碎,田地彻底荒芜,一个盛世,在短短几年间,变成了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曾经强大的隋朝,仿佛一个悲惨的人间地狱。
天下,终于大乱。
从山东的王薄,到瓦岗的李密,再到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大隋的每一个角落,曾经被杨广视为权力基石的关陇贵族集团,也纷纷抛弃了他。
大业十四年,众叛亲离的隋炀帝,在江都被他最信任的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勒死,死前,杨广问:
“我何罪至此?”
叛军马文举回答:“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何以言无罪!”
杨广剧照
一个伟大的时代,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