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欧洲为何总陷分裂?连教皇都能同时存在三位

发布时间:2025-09-27 15:10  浏览量:1

你知道历史上有过这么一出荒唐大戏吗?三位教皇同时坐在宝座上,把欧洲撕成三块地盘,抢着当全体欧洲人的"精神父亲",这场景简直比黑帮电影还离谱——可它偏偏真实发生过。

为什么欧洲永远像一盘散沙?哪怕各国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同舟共济""携手共赢",最后总落得鸡飞狗跳的结局?

今天就穿越回中世纪末期,看看那场把全欧洲卷进去的外交混战,扒一扒欧洲内斗的老传统,还有基督教会在里面扮演的奇葩角色。

1408年,西方教会大分裂已经僵持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里,罗马和阿维尼翁各有一个教皇、一套教廷、一班枢机主教,天主世界硬生生裂成两派互相掐架。

不管哪边自封正统,都意味着至少一半欧洲人被打成"该下地狱的异端"。

欧洲各国实在受够了这出烂戏,过去几年里,他们不停向两位教皇施压,要求双方同时退位来结束分裂。

在法国等大国逼迫下,阿维尼翁教皇本笃十三世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二世终于松口,答应1407年在意大利会面谈和。

但谁都没想到,这两个死对头为了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竟然默契地玩起了"拖"字诀。

他们在意大利互相躲猫猫,拖到1408年春天还是不肯见面,两位"圣彼得继承者"的嘴脸彻底暴露,欧洲各国和学术圈气得直跳脚。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皇手下枢机主教们的恐慌,他们担心再这么闹下去,整个教廷——尤其是他们自己的饭碗——都要跟着这两个贪婪老头一起陪葬。

于是九名罗马枢机决定造反,私自离开格里高利十二世,偷偷联系敌对阵营的阿维尼翁枢机,提议联手下一盘大棋。

1408年6月,六名罗马枢机和六名阿维尼翁枢机在三位法国大使见证下达成联盟,他们发誓与各自教皇切割,在佛罗伦萨庇护下宣布:1409年3月25日将在比萨召开大公会议。

枢机们要求所有参会者必须与原效忠的教皇划清界限,声称"只有抛弃旧教皇,教会才能重生"。

两位教皇当然不肯坐以待毙,阿维尼翁教皇本笃十三世抢先在1408年11月于佩皮尼昂召开自己的会议,300名参会者几乎全是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国的神职人员——这哪是开会,分明是武力阅兵。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二世更搞笑,他的会议计划在奇维达莱召开,结果不仅没人来,连会都没开完。

但枢机们有个致命难题:按教会法,只有教皇能召开大公会议,这就像现在某个公司高管突然宣布要开董事会罢免董事长——根本名不正言不顺。

他们不得不翻出1378年的旧账:当年枢机们就是因无法合法召开会议,才私自推选对立教皇导致分裂。

不过这次枢机们运气不错,法国刚和阿维尼翁教皇闹翻,巴黎学者让·珀蒂正好发表《为诛杀暴君辩护》,提出"反抗暴君是正义之举",这套理论简直是为枢机们量身定做:教皇阻碍教会统一就是暴君,推翻他们天经地义!

博洛尼亚法学家更贡献神理论:"只要参会者能代表普世教会,谁召开会议都合法,"这就好比说只要股东凑够股份,在咖啡厅开会也能罢免CEO。

靠着法国、英格兰等国支持,以及意大利城邦的倒戈,比萨会议居然真凑出了"代表性"。

1409年3月25日,这场山寨版大公会议开幕,起初只有30多名主教到场,但很快欧洲各国代表挤满比萨城。

最讽刺的是神圣罗马帝国代表——他们特地翻过阿尔卑斯山赶来,就为了拍桌子大骂"会议非法",然后扭头就走。

为了撑场面,法国代表团推举亚历山大宗主教西蒙·德·克拉马兹当会议主席,5月10日,他宣读声明:"两个枢机团已合并,本会议代表普世教会!"接着他们火速组建法庭审判两位教皇。

法国人熟门熟路地扣帽子:"教会合一才是正道,你们拒绝退位就是异端!"

6月5日,会议缺席判决废除两位教皇,但搞笑的是,只宣布他们"一年内的人事任命无效"——因为再往前追溯,在场很多人自己的官职也要作废。

这种"选择性清算"像极了现代公司并购时,双方高管互相承认对方前任的任命,免得大家一起丢饭碗。

十天后,枢机团选出新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与会者欢呼雀跃,比萨居民焚烧两位旧教皇肖像庆祝。

从爱尔兰到波兰,欧洲人以为折磨他们31年的分裂终于结束了,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新教皇亚历山大五世就是个灾难,这位前方济各会修士上台就破坏规矩,允许托钵僧随意布道,直接得罪各地主教和巴黎大学。

更倒霉的是,他当选不到一年就死了,枢机们慌忙选出巴尔达萨雷·科萨当新教皇,即若望二十三世——此人以前在博洛尼亚当特使时就疯狂敛财,名声臭得像馊掉的奶酪。

与此同时,被废黜的两位老教皇根本不服输,罗马的格里高利十二世逃到里米尼,只剩几座城市还承认他;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才是狠角色。

82岁的老头子躲进佩尼斯科拉的海上城堡,把整个教廷图书馆搬过去,一面组织基督教-犹太教辩论大会,一面插手阿拉贡王位继承战,比起昏聩的罗马教皇和腐败的比萨教皇,这位老爷爷反而像乱世枭雄。

欧洲人这才发现,两位教皇的噩梦结束了,但三位教皇的闹剧开始了!

各国虽然嘴上承认比萨教皇,实际都在忙自己的战争和内乱,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就像现在某些国际组织,表面一团和气,私下各自算计。

这场三皇闹剧直到1417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才收场,会议同时罢免三位教皇,选出马丁五世为唯一正统。

但分裂的后遗症持续发酵:教廷权威扫地,各国教会自主权扩大,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伏笔,就像一棵被蛀空的大树,表面恢复生机,内部早已腐烂。

回头看这场六百年前的大分裂,简直像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政治寓言,当神圣信仰沦为权力游戏,当团结口号变成割据借口,欧洲在自我消耗中错失了无数机遇。

今天欧盟会议上争吵的各国领袖,何尝不是当年那些枢机主教的翻版?

但希望总在危机中孕育,正是经历过这样的混沌,欧洲才逐渐摸索出对话与妥协的价值。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欧盟时,颁奖词说得透彻:"欧盟证明了和平不仅能通过妥协实现,更能通过和解持久。"

如今面对新的挑战,历史给出的答案从未改变:真正的团结从不源于强权压迫,而是建立在共同价值和相互尊重之上。

当人类学会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对抗中选择合作,文明的火炬才能穿越黑暗,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