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砸盘!A股集体收跌,啥原因?下周还跌?持仓先看

发布时间:2025-09-26 23:09  浏览量:1

“前几天还盼着科技股冲新高,今天直接砸懵了,半导体跌超1.4%,手里的票一天跌没一个月利润!”9月26日收盘,股民老杨在交流群里的吐槽瞬间引发共鸣。当天A股全线走弱,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收跌0.65%,报3828.11点;创业板指跌幅扩大至2.6%,跌破2800点整数关口。盘面最刺眼的是科技赛道的集体崩塌:半导体行业精选指数单日下跌1.4%,AI算力、消费电子等前期热门板块跟跌,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超900亿元,其中科技板块占比超六成。这轮砸盘究竟是短期回调还是趋势逆转?下周市场会延续跌势吗?持仓者该如何应对?得从最新盘面、政策动态与行业数据里找答案。

9月26日的下跌不是普跌行情,科技股的领跌态势和资金流向的分化,暴露了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比单纯的指数下跌更值得警惕:

科技股领跌,权重股拖垮指数

科技板块当天成了最大“拖累项”。半导体产业链中,中芯国际复牌后因收购方案争议大跌10.26%,直接带崩板块情绪,整个半导体板块净流出达90.65亿元 ;AI算力领域同样承压,中际旭创、新易盛等龙头股成交额虽仍居前,但均收出带长上影的阴线,单日分别下跌3.2%和2.8%;消费电子板块也未能幸免,立讯精密作为板块权重,成交金额达21.97亿元,却逆势下跌2.1%,进一步放大了市场亏钱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股的下跌呈现“结构性崩塌”特征:前期涨幅较大的AI硬件、先进封装等细分领域跌幅居前,而有业绩支撑的半导体设备企业相对抗跌,华海清科、华峰测控等公司跌幅均未超过1%,这种分化说明资金并非全面撤离科技赛道,而是在进行高低切换。

主力资金“高切低”,防御板块成避风港

资金流向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9月26日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出超900亿元,其中半导体、互联网服务、通信设备三大科技板块净流出合计达203.78亿元,占总流出规模的近四分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贵金属板块逆势获得26.01亿元资金净流入,黄金概念股集体走强,西部黄金、赤峰黄金等多股涨停;银行、房地产开发等低估值板块也获少量资金加仓,成为市场的“避风港”。

从资金性质看,机构资金出逃迹象尤为明显。超大单资金当日净流出451.28亿元,而中单和小单呈现净流入,这意味着主力机构在主动抛售,部分散户资金却在盲目接盘 。这种“机构卖、散户买”的格局,往往会加剧短期市场的波动。

科技股砸盘并非偶然,而是内部获利了结、外部政策扰动与短期资金避险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最新动态支撑:

1. 内部导火索:高位获利盘集中兑现,交易拥挤度触顶

科技股自身的估值压力早已暗藏风险。自4月以来,以半导体、CPO为代表的科技细分领域一路高歌猛进,累积了大量获利盘,CPO板块部分个股涨幅甚至超3倍。到9月中旬,市场已出现“基金极致抱团科技赛道”的声音,交易拥挤度攀升至历史高位,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加剧,计划性减持成为共识 。

中芯国际的复牌大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9月26日前,中芯国际因重大收购事项停牌多日,市场本抱有较高预期,但其复牌后直接跌停,彻底击碎了科技板块的情绪支撑,引发资金连锁抛售。这种“龙头崩塌带动板块回调”的现象,在前期抱团的科技赛道中尤为明显。

2. 外部冲击:美国芯片限制升级,商务部反制引担忧

海外政策的最新变化直接冲击科技股信心。9月,美国正式敲定对华先进技术投资限制措施,在半导体领域明确禁止涉及先进封装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交易,甚至扩大监管范围,普通技术投资也需通知财政部。这一政策精准打击了A股半导体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依赖海外设备和技术的企业,市场担忧供应链稳定性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中美博弈呈现升级态势。9月13日,商务部已就此发起反歧视调查,明确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企业权益。虽然反制措施尚未落地,但市场对“科技战升级”的担忧持续发酵,部分资金选择提前撤离高敏感度的科技板块,规避潜在风险。

3. 短期推手:国庆前避险情绪集中释放

距离国庆8天长假仅剩3个交易日,资金的避险情绪成了下跌的“加速器”。招商证券数据显示,过去15年国庆前10日A股调整概率达73.3%,万得全A指数涨跌幅中位数为-1.24%,资金“节前收敛”已成规律。从最新资金动向看,北向资金当日净流出规模虽未明确,但已终结此前连续多日的净流入态势,而两融余额也出现环比下降,杠杆资金开始收缩战线。

资金避险的核心是对长假不确定性的担忧。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虽大概率降息,但后续政策路径仍存分歧;叠加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未消,市场担心假期出现突发消息冲击盘面。在此背景下,前期获利丰厚的科技股自然成为资金“落袋为安”的首选。

面对科技股砸盘与指数回调,不少投资者慌了神:“下周还会跌吗?是不是要破位了?”结合历史规律与当前支撑,下周行情大概率呈现“节前缩量震荡、节后有望修复”的格局,短期下跌空间已逐步收窄:

短期看:节前缩量震荡难逆转,3800点有支撑

国庆前最后两个交易日,市场很难出现像样的反弹。从历史规律看,节前最后三个交易日成交额往往持续萎缩,资金“不愿进场、只想离场”的观望情绪主导市场,9月26日两市成交额已出现明显缩量,后续流动性可能进一步收紧 。技术面来看,上证指数已跌破3830-3850点关键支撑带,但3800点整数关口是市场共识的心理支撑位,叠加前期平台整理区间,短期大幅跌破的可能性较低。

不过也无需过度恐慌,节前调整具有明确的“时间边界”。数据显示,过去10年国庆后5个交易日A股上涨概率达80%,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概率更是高达73.3%,资金回流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当前下跌更多是短期情绪驱动,而非趋势逆转。

长期看:半导体基本面未破,政策托底明确

尽管短期承压,但科技股的长期逻辑并未被破坏。从行业基本面看,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同比激增23%,中国大陆以113.6亿美元的支出规模连续两个季度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4.4%,首次突破三分之一。本土设备商业绩亮眼,华峰测控营收同比激增40.99%,长川科技净利润增长98.73%,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这些都构成科技股的长期支撑。

政策面的托底信号同样清晰。国务院8月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正在持续落地,工信部也在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 。加上央行通过MLF操作持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中长期的资金环境并未收紧。

综合来看,下周市场大概率“前弱后稳”,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或现情绪修复,但真正的反弹契机需等待节后资金回流与政策细则落地。

震荡行情中,盲目割肉或补仓都会放大亏损,需根据仓位灵活调整策略,这是当前最稳妥的做法:

1. 满仓投资者:砍弱留强,别硬扛

满仓最忌“闭眼躺平”,应借机优化持仓结构。如果手里的是前期涨幅大、无业绩支撑的题材类科技股(比如跌超20%且主力持续流出的AI应用标的),下周趁反弹减仓2-3成,避免进一步被套;但如果是半导体设备、存储芯片等有基本面支撑的硬科技股,比如华海清科、拓荆科技这类订单排至2026年的企业,就没必要盲目割肉,节后修复概率较高。

2. 轻仓投资者(2-4成):小仓试错,盯紧信号

轻仓者无需急于补仓,可拿出1成资金布局“政策+业绩”双优方向。一是受益于国产替代的半导体设备股,当前板块估值合理,且SEMI数据显示行业需求持续增长;二是存储芯片细分赛道,受AI需求驱动,台厂存储芯片合约价已大涨60%-70%,基本面改善确定性高。但必须严格设止损,若跌破买入价5%立即离场,避免试错变深套。

同时要盯紧两个信号:一是科技板块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达50亿元以上;二是沪市成交额回到1万亿元以上,这两个信号出现后,再逐步加仓不迟。

3. 空仓投资者:耐心等待,节后布局

空仓者完全不用慌,国庆前仅剩两个交易日,流动性越来越紧,难有大行情。如果实在手痒,最多拿5%的资金试试,选那些跌到3800点附近稳住、量能逐步回升的科技龙头,但千万别指望短期获利,主要是感受市场温度。

真正的机会在节后。历史数据显示,国庆后5个交易日A股上涨概率达80%,北向资金节后平均净流入规模达230亿元,资金回流往往先拉动科技成长板块。等节后资金动向明确、政策预期落地,再进场胜率会高得多。

震荡市最容易犯浑,这三个错误千万别犯,好多散户已经栽了跟头:

1. 别迷信“跌多了就抄底”

有人看着科技股跌了30%就往里冲,结果越补越套。“跌多”不代表“见底”,尤其是没有业绩支撑的题材股,比如部分AI应用概念股,前期靠概念炒作涨起来,本身没有盈利支撑,下跌根本没底线。抄底看的是信号不是跌幅,没有量能和资金支撑,跌再多也不能碰。

2. 别满仓躲进“防御股”

黄金、医药等防御板块确实抗跌,但绝非“保险箱”。这些板块是资金短期避险的选择,一旦市场企稳,资金会立马回流科技股,防御股很可能“补跌”。2025年2月就出现过这情况,避险资金扎堆的医药股,行情修复时连续3天跑输大盘,现在满仓防御股反而可能踏空节后主线。

3. 别跟风“割肉离场”

当前市场调整更多是“情绪杀”,而非基本面破位。尽管科技股短期回调,但半导体行业复苏趋势明确,国产替代的长期逻辑没坏,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加码。现在清仓可能躲过短期调整,但更可能错过节后的修复行情,毕竟从估值看,创业板指PE已处于自身历史25%低分位,压力已部分释放。

恐慌里藏机会,耐心等信号再出手

说到底,9月26日的科技股砸盘与A股收跌,是“高位获利了结+海外政策扰动+节前避险”三重短期因素撞在了一起,不是科技股长期逻辑的逆转。从行业基本面看,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持续增长,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突破三分之一,国产替代正在加速;从政策面看,“人工智能+”行动正在落地,科技股的长期成长动力并未消失。

当下最该做的就是沉住气:满仓的砍弱留强,清理无业绩支撑的题材股;轻仓的等信号,不急于抄底;空仓的管住手,把目光放在节后。盯住“量能回万亿、科技主线止跌、政策细则落地”这三个信号,等它们都出现了再抄底,既能避开风险,又能抓住节后的机会。市场从来都是“危中有机”,现在的下跌恰恰是挤泡沫、调结构的过程,好的布局时机往往就藏在恐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