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战,中国能否打赢日本?毛主席早就回答过了
发布时间:2025-09-26 21:41 浏览量:2
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美苏参战,中国能赢吗?”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在国际社会上都备受关注,在近乎绝望的战争初期,中国是如何顶住压力,并扭转战局的,这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这场胜利,绝非简单的“天降神兵”或外部力量的恩赐,而是中华民族内在生命力与战略智慧的必然结果,外部因素的作用在于加速了进程,而非改变了结局。
抗战全面爆发之初,中国面临的局面堪称“绝境”。国力对比悬殊:一个刚刚结束军阀混战、初步实现形式统一的农业国,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完成工业化、军事力量亚洲领先、野心膨胀的帝国主义强国。
政治上,尽管国民政府是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但地方军阀势力依然存在,整合程度有限。经济上,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军事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与日本的自产坦克、飞机、军舰形成代差。
军事上,淞沪会战虽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但正面战场仍是节节败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主要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偏安西南一隅。
正是在这种“敌强我弱”态势极度鲜明的背景下,“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部分人被日军的凌厉攻势所震慑,认为中国积贫积弱,难以抵挡现代化的日本军队,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的牺牲,悲观情绪弥漫。
与此同时,初期个别战役的局部胜利,如台儿庄大捷,又催生了不切实际的“速胜论”,一些人幻想依靠国际调停或外部干涉迅速结束战争。这两种论调,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规律认识的肤浅和面对危局时的焦虑不安。绝望的氛围如同浓雾,笼罩在神州大地之上。
就在这迷雾重重、方向难辨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于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抗战指明了方向。这篇光辉著作,不仅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揭示,更是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批驳,构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理论基石和战略蓝图。
《论持久战》的核心论断是: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它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日本的力量优势是暂时的,其战争的帝国主义侵略性和野蛮性决定了它的退步性和在国际上的失道寡助;而中国的弱是暂时的,战争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加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并且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
因此,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将是最艰苦、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中国积蓄力量、转变敌我力量对比的时期。
这一战略判断,绝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洞察的战略远见。尤为令人惊叹的是,《论持久战》精准预见了国际局势的演变: 它指出日本由于其帝国主义本性,必然不会满足于侵华,迟早要进攻东南亚,从而与英美等国的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同时也预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近邻的苏联,最终会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一边,给予中国援助。
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这些预见: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苏联虽因苏德战争前期压力巨大而保持对日中立,但最终在1945年对日宣战。这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的分析是建立在科学规律而非主观臆测之上。
更重要的是,《论持久战》指明了赢得持久战的根本路径——动员和依靠全国人民,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 这就引向了胜利的首要的、根本的条件:中国人民的大联合。
在我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工农商学兵、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实现了空前广泛的团结。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抵抗,付出了巨大牺牲。
敌后战场上,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日军占领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使日军所谓的“占领区”始终无法巩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正是这种全民族的顽强抵抗,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战争期间,日本将其大部分陆军兵力深陷于中国战场,兵源、物资、财政都承受着难以承受的重压。中国的持久战,就像一根坚韧的绳索,牢牢套住了日本这头野牛的脖子,使其无法全力南进或北进,最终被拖得筋疲力尽。
毫无疑问,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美苏的参战对加速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经过艰苦作战,逐渐逼近日本本土,特别是1945年8月6日和9日投向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力量,对日本统治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慑,使其意识到继续抵抗将面临种族灭绝的风险。
与此同时,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于8月8日对日宣战,翌日百万苏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曾经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在苏军的闪电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失去了负隅顽抗的最后重要基地。
这两大事件,尤其是原子弹的爆炸和苏联出兵,确实极大地缩短了战争进程,促使日本天皇和政府最终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它们的直接效果和视觉冲击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是美苏的“致命一击”决定了抗战的胜利。
然而,深入分析即可发现,这种看法过于表面化。首先,美苏的参战行动,本质上是其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美国对日作战,直接原因是珍珠港事件,根本目的是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霸权地位。苏联对日宣战,既有履行同盟国义务的因素,更是为了恢复沙俄时期在东北的权益,并扩大其在远东的影响。
其次,1945年的日本已是强弩之末,经过我国军民长达十四年的消耗,日本的经济濒临崩溃,国内危机四伏,兵员枯竭,士气低落。其精锐部队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大量歼灭,在中国战场也被持续削弱。
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其精锐早已被调往太平洋和其他战场,后期补充的多为新兵和装备较差部队,实力已远非抗战初期可比。
苏军能够迅速击溃关东军,固然体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但也与关东军此时外强中干的现状密不可分。美苏的行动,更像是压垮这匹早已不堪重负的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而且是两根巨大的、闪亮的金稻草,但它们压倒骆驼的前提是,骆驼早已被中国人民的持久战拖得奄奄一息。
所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坚持到底的持久战。 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我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指明的持久战战略,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将日本侵略者拖入了无法脱身的战争泥潭,使其由强变弱,最终走向失败。
如果没有美苏参战,中国能否获胜?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人民的抵抗不会停止,日本已被严重削弱的力量无法征服广袤的中国和坚韧的中国人民,战争将继续沿着《论持久战》预见的轨迹发展,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最终胜利仍将属于中国,只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加漫长,美苏的参战,加速了胜利的到来,减少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其本身并非胜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