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四百三十八)|黄河码头的六十载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26 17:18  浏览量:1

黄河码头的六十载记忆

文/高秀亭

时光如潺潺溪流,不经意间已悠悠淌过六十载春秋。那些被深埋在记忆深处的往事,恰似夜空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心灵的苍穹中闪烁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辉。回溯六十年前,在惠民县黄河岸边那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杨(杨家庙)、房(房家)码头宛如两颗镶嵌在黄河之畔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站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极目远眺,对岸的景色在氤氲的水汽中若隐若现。满槽的黄河水,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裹挟着泥沙,浩浩荡荡地朝着下游汹涌而去,那磅礴的气势,仿佛在诉说着黄河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这里的码头,曾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然而据老人们说,它仅仅兴盛了十年。这短暂的十年,却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仍清晰地记得,八九岁那年,我和哥哥一同乘坐客轮前往济南看望大伯。那时的客轮设计巧妙,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仿佛隐匿在水下,另一层则傲然挺立在水面之上,别具一番风味。客轮上下两层加起来,大约能容纳 200 多人。当客轮缓缓驶离码头,汽笛声划破长空,仿佛在向这片土地深情告别。我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码头,心中满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

杨、房码头规模并不大,长度也就 20 米左右。然而,就是这小小的码头,却成为了黄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码头的两边,各有几家小饭馆,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候在那里,为过往的旅客提供着温暖而可口的食物。每当客轮靠岸,小饭馆里便热闹起来,旅客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着当地的美食,欢声笑语在小饭馆的每一个角落回荡。

那时的杨、房村,可谓是物阜民丰。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勃勃生机,村民们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村北一里外,便是王集村。在那个年代,王集可是惠民县对外贸易中绳经、皮革和车马挽具的重要集散地。王集凭借着码头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宛如一颗镶嵌在交通要道上的璀璨宝石,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

王集村周边物产丰富,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每到集日,这里便热闹得如同沸腾的开水。来自各地的商贩和顾客,如同潮水一般涌入集市。他们穿着各异,有的头戴礼帽、脚穿皮鞋,显得风度翩翩;有的身披大衣,迈着自信的步伐,操着不同的方言,在集市上穿梭往来。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交响乐,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在那个年代,每当有客轮靠岸,我们村这里便如同迎来了盛大的节日。许多外商和游客纷纷前来赶集。他们提着皮箱,戴着墨镜,时尚的装扮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陌生土地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仔细地寻找着心仪的商品。

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在集上闲逛,遇到了一位外地商人。他看着我们手中那两趟近两米长的线货,眼中满是疑惑,好奇地问道:“你们用这两趟呗儿、近两米长的线货干啥用啊?”我和哥哥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毕竟,在我们熟悉的生活里,这些东西是再平常不过的物件,可面对这位外商的疑问,却不知从何说起。那位外商见状,便耐心地解释道:“我们那里没有你们这边的马、驴、牛这些干活的牲畜,只有比我个子还高的骆驼。到时候到沙漠或地里干活儿,用得上这玩意儿。”听着他结结巴巴地解释,我才算明白了他的意思。那一刻,我和哥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看到了不同地域生活的巨大差异。

在王集集市上,从南到北的一里长街上,摆满了卖车马挽具、皮货的摊位。那些车马挽具,制作精良,每一根绳索都编织得十分结实;皮货则散发着淡淡的皮革香气,质感柔软而坚韧。而东西街上,则是外商们提着皮箱、戴着墨镜前来交易线货的市场。每当集日来临,这里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大演出。

我小时候,常常“逢五排十”去集上看热闹。虽然兜里没钱,但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看着那些商贩们为了几分几厘的差价争得面红耳赤,我觉得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绝伦的话剧。他们夸张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码头的繁华逐渐消逝,王集村的集市贸易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只能在记忆中慢慢回味。

杨、房村那些曾经的辉煌岁月,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那时的码头,不仅有着繁荣的集市贸易,更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淳朴的民风。人们在集市上交流着商品,也在交流中传递着文化和情感。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每一次交谈,都是一次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如今,杨、房码头已经不复存在,它曾经的模样只能在老照片和人们的回忆中找寻。然而,它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篇章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在弘扬黄河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片土地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每当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心中便涌起一股骄傲和自豪之情。那奔腾的黄河水,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码头的兴衰,见证了村庄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梦想。

六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那段关于黄河码头的记忆,却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它让我们懂得珍惜过去的辉煌,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黄河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