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任弼时临终遗言:包办婚姻太好了,告诉媳妇下辈子还包办

发布时间:2025-09-26 15:22  浏览量:2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50年的北京西山,绵绵秋雨下个不停,病床上的开国元勋任弼时眼看就要不行了。

临终前,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和儿子都不在身边,最终,任弼时用尽全身力气留下了一句遗言:

“包办婚姻太好了,告诉琮英,下辈子咱还要包办!”

任弼时的话音落下后,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一来大家都听过太多有关包办婚姻不幸福的例子了,二来,任弼时作为一个开国元勋,临终遗言竟然是这个,实在是太让人吃惊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任弼时的临终遗言竟然是这个呢?

01

一直以来,任弼时都因为对革命的突出贡献被人所敬仰,他和老一辈革命党人那种为党,为人民不惜付出一切的“骆驼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事业上大有建树外,任弼时和童养媳妻子的包办婚姻也非常让人羡慕。

1904年,任弼时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唐家桥的一个贫苦教员之家,他原名任培国。

任弼时的父亲为人非常厚道,只是可惜婚姻不太顺利。

当任弼时的父亲结婚一年妻子就离世后,他原来的岳父家为了维持两家永远的亲戚关系,就要求任弼时的父亲再婚的话,生了儿子就要与妻子娘家陈家的女孩子结为娃娃亲。

后来,任弼时的父亲再娶后,果然生了任弼时,于是,陈家的女儿陈琮英,就与任弼时订了娃娃亲。

陈琮英比任弼时大2岁,到了12岁时,陈家父母就把陈琮英送到了任家和任弼时一起生活。

就这样,任弼时和陈琮英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俩人感情越来越好。

12岁那年,任弼时考上了长沙师范学校的附属高小部,眼看就要到外地去求学了,离开时,陈琮英非常地不舍,她眼泪汪汪地望着任弼时说:

“你出去读书,再不会回来了吧?”

听了陈琮英的话后,难过的任弼时也拉住陈琮英的手说:

“以后我会拉你出去的,我们还在一起……”

然而到了长沙读书的任弼时,因为家贫的原因,生活非常清苦,为了能让任弼时过得好一点,14岁的陈琮英干脆也来到了长沙,在一家做袜子的工厂干活挣微薄的薪水供养任弼时。

那时的陈琮英,为了能多挣点钱,到了晚上还加班加点忙个不停。

不仅如此,陈琮英还省吃俭用,几乎把每个月挣来的钱全给了任弼时,自己却累得又瘦又憔悴。

眼见陈琮英如此辛苦,任弼时也非常地心疼,总劝她不要太累了……就这样,任弼时和陈琮英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俩人的感情越来越深。

后来,任弼时接受了新思想,决定要去苏联勤工俭学,但钱不够时,已经和任弼时结婚的陈琮英得知后,便二话不说,立马把娘家陪嫁的金银首饰全部卖掉,换成大洋托人带给了远在上海的任弼时。

陈琮英的举动,让任弼时又感动又羞愧,他发誓将来日子好过了,一定要好好回报自己的童养媳妻子。

02

从莫斯科留学归来后,任弼时成了人人敬仰的大学者,而陈琮英呢,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意外的是,任弼时没有嫌弃陈琮英,每天晚上,他都会轻轻地点上一盏煤油灯,然后在灯下一笔一划,手把手地教陈琮英写字,认字。

就这样,俩人一个认真教,一个用心学,陈琮英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了,渐渐地还发展到了能读书看报,后来,因为革命需要,陈琮英甚至成了我党的一名地下交通员。

那些日子里,为了能帮任弼时更好地革命,陈琮英既送情报又做掩护,她利用自己的农妇本色,一次又一次顺利躲过了敌人的追击。

可惜的是,虽然任弼时和陈琮英已经非常注意了,但1928年,俩人还是在安徽南陵被捕。

那次被捕后,为了能在任弼时嘴里得到我党的消息,敌人对他是电椅、老虎凳、辣椒水全部轮流上阵,直把任弼时折磨得奄奄一息。

好在陈琮英非常机警,最终得以逃脱,最终还是在陈琮英的努力下找到了党组织,最终把任弼时给救了回来。

这样的陈琮英,让所有人都大为佩服。

然而革命要成功,哪有这么容易。

1934年,红六军团突围前夕,为了革命,陈琮英不得不把自己刚刚生下的小女儿“湘赣”送给当地的老乡,

当时的陈琮英天真地以为,只要革命胜利了,自己就能回来接孩子了,哪知,等到革命胜利,建国都五年了,陈琮英和任弼时找遍了当时托孤的地方,却还是没能找到小女儿的踪迹。

当时的陈琮英伤心得不得了,但事已至此,难过也没有,后来,为了免得更难过,陈琮英干脆就再也不提这件事。

只是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成了她心里一个巨大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03

事实上,自从和任弼时结婚后,陈琮英一直是更关心任弼时的那一个,因为在任弼时心里,永远都有比家庭更重要的是,那就是工作,为党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地工作。

早在延安时,因为条件艰苦,加上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任弼时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而为了让任弼时有足够的营养,关心的丈夫的陈琮英甚至偷偷地把自己仅有的几件好衣服换成了鸡蛋,煮好塞到任弼时的饭盒里。

看到陈琮英对自己如此上心,任弼时感动地无以复加,后来的他,一个劲地拉着她的手说:

“琮英,我欠你的,太多了。”

但面对任弼时的感谢,陈琮英却只是笑笑就过了。

然而,虽然任弼时和陈琮英的感情很好,但依然抵不过病魔的袭击,1950年任弼时去世时,陈琮英和孩子们却不在身边。

那次去苏联治病时,原本陈琮英想跟着的,但任弼时一句“国家百废待兴,别给国家添麻烦”,又把陈琮英拦住了。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能让一个男人在临终前还挂念不已的妻子,一定是好妻子,而让一个男人下辈子还想在一起的婚姻,也肯定是幸福无比的好婚姻。

只是可惜的是,任弼时去世后,到了1995年,陈琮英和任弼时的儿子任远远也因病去世,陈琮英在送走丈夫后,又迎来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但这些痛苦,陈琮英都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她既不叫苦,也不叫累,当组织上要照顾她和她们一家人时,她全都拒绝了,她说“我们不能给弼时同志抹黑。”

2003年,辛苦一辈子的童养媳陈琮英也在北京去世了,享年101岁。

陈琮英去世时,留给孙辈们最大的遗物,竟然是一个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木盒,里面收藏的,全是以前任弼时写给她的信,那些信里,从来没有千言万语,更没有情话连篇,有的只是一些日常的叮嘱和关心:

“天冷了,记得给孩子添衣服。”

“我腰又疼了,别担心,老毛病。”

“周末让孩子们多陪陪你……”

从一这封封看似平常却无比珍贵的书信里,可以看出任弼时和陈琮英的这段“包办”婚姻有多幸福。

也许,能决定一段婚姻能否长和是否有温度的,从来不是一对男女的外表和学识是否匹配,

而是两颗互相着想,互相包容的心一心往一处使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