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百年名校消失,老教授翻校史落泪:这校名咋说没就没?

发布时间:2025-09-26 09:40  浏览量:1

老教授李建国翻着泛黄的校史册,手指停在1952年那页,眼眶红了。

齐鲁大学的名字现在很少有人提了,可在1930年代的济南,它是街坊口中的“洋学堂”。这所1904年由14个外国教会合办的大学,当年校园里的钟楼比趵突泉还出名,学生从全国各地来报考,光1948年就招了800多人,比当时的山东大学还多300。

1952年夏天,学校门口贴出拆分通知,生物系的显微镜被搬到山东大学,农学院的试验田划给山东农业大学,连图书馆里老舍先生捐的那套《骆驼祥子》手稿,也转去了山东师范大学。李建国的老师当年是物理系助教,常说“拆校那天,教授们抱着校牌哭,舍不得那‘齐鲁’两个字”。

北京的燕京大学更可惜,1919年建校时就有哈佛背景,校园里的未名湖原是它的“燕园”。1952年拆分时,文科老师去了北大,工科实验室给了清华,连司徒雷登校长住过的小楼,现在成了北大的校史陈列室。

李建国去过北大燕园,看到那块“原燕京大学”的石碑,总觉得少了点啥。他说“大学不光是楼,是名字里的历史,就像把老招牌拆了,东西还在,味道不对了”。

辅仁大学在老北京人心里分量重,1925年建校时,马相伯先生带着学生亲手栽的那排银杏树,现在还在北师大校园里。这所教会大学当年以国文系出名,1952年拆分后,国文系并入北师大,法学院去了中国政法大学,连校牌都被收进了首都博物馆。

有网友说“拆分是为了让专业更强,现在山大的医学比当年齐鲁大学厉害多了”,这话有道理,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就是要把零散的系科集中起来,像齐鲁大学的医学院成了现在山大齐鲁医院,确实更有名了。

也有网友觉得“校名是根,齐鲁、燕京这些名字,一听就有文化,现在的大学名字太普通了”。李建国倒觉得,名字没了,但老师教的本事还在,他父亲当年是齐鲁大学化学系的,后来在山大教了30年书,学生里出了3个院士。

夕阳下,李建国把校史册合上,封面上“齐鲁大学”四个字被手指磨得发亮。他说“名字没了,可那些课桌上的划痕、图书馆的灯光,早刻在人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