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苑一骆驼——记古稀教授刘荣林和他的500万字著作
发布时间:2025-08-05 10:22 浏览量:1
暮色漫过洞庭湖边的堤岸时,76岁的湖南理工学院刘荣林教授在自习室里伏案疾书。这位身高1米85的北方汉子,25年前带着一箱子手稿从老家张家口辗转南下,在洞庭湖畔安了家。教授曾说,中文教授除了教学,还要带头写作:教授写作、研究写作、下笔写作,这一写就是一生。
三尺讲台的“五好坚守”
刘荣林教授执着于大学写作教育事业。曾担任高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行政授课双肩挑。尽管管理工作繁重,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任写作教师工作。
清晨的鸟鸣里,他在图书馆核对史料,深夜的台灯下,他为一个动词斟酌半宿。学生们常看见这个大个子老人抱着书穿梭在校园,笑称他是“最较真的旁听生”。先生身姿清癯儒雅,却自带风骨,目光温和深邃难掩书卷气,在他摩挲泛黄的笔记本里,字迹里藏着对文学的执拗。
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与其言谈间的不疾不徐,一字一句皆蕴含知识的沉淀。刘荣林教授的每一堂课都深受学生欢迎,每学期学生测评平均都在97分以上,甚至还有100分的高评。直至2023年因身体原因,他才真正告别讲台。
他独创的“五好老师”标准——眼睛好、耳朵好、数学好、记忆力好、良心好,成为学生口中的经典。中文学院青年教师杨婕也是刘荣林教授的粉丝,为了教好写作,专门听了他一年的课。刘荣林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体会等悉数介绍给小杨。要求在听课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教案。杨婕在高校教学比赛中,一举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刘荣林教授对教学孜孜以求,不断根据自己体会与爱好,通过严格考勤,精准捕捉课堂动态,他将纪律管理融入教学细节,更以“良心”为锚点,用序言《抄书·背书·写书》,引导学生抄写20万字经典,单独培训南湖中文系43名发表作品的学生群体,其中黄明同学更是登上《人民日报》网络平台。这种“一人一命题”的抓阄式教学法,打破传统写作训练的桎梏,他以400余篇学生作品集结成50万字《史说箴语》,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学术创新的“理论密码”
在创作实践中,刘荣林教授提炼出极具操作性的写作理论体系。他提出“场面描写及其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的细胞”,并创新构建四维:“情感是创作的真正动力;生活是创作的不尽源泉;阅读是创作的丰富营养;方法是创作的有力突破口”的创作秘笈,深受文学爱好者热捧。
他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作品与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河北大学学报》《河北日报》《小说评论》《中华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作品130余篇,先后有20多篇作品被“人大复印资料”编目或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及长篇小说6部,计有500余万字。并以《红楼梦》90%篇幅的经典案例佐证,独创议论文开头“引述+简评+点题”公式,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论。
这些成果凝结于2023年出版的45万字《议论文写作概论》,更将惠及即将面世的《中学作文同步》。退休后出版的50万字的《〈红楼梦〉艺术哲学论纲》,从美学高度解构经典,成为学术研究新标杆。
创作领域的“跨界突围”
退休后,刘荣林教授仍然挥毫不辍,肆笔成曲。在文学创作领域持续突破。先后出版了四本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常用法律文书写作》(5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议论文写作概论》(45万字),此中还有一些文学评论、四万余字的中篇小说《老同学轶事》(上中下)、两万余字的《六爷外传》等。
2021年出版的36万字长篇小说《我们班的那些事》,填补了国内以在籍大学生为主角的创作空白。2025年登载于《世界汉语文学》的40万字《天下尚书》,以清初名臣魏象枢为原型,塑造了“买不起棺材的清官”形象。
此外,中篇小说《大风歌》、文学评论《韩少功——从荒诞、玄幻走向山水诗韵表达》等作品,展现了其从教学到创作的多元才华。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已完成的四本专著和两部电影剧本,涵盖申论写作、中短篇小说等领域,正与商家洽谈中。
刘荣林教授的手稿摞起来近半人高。他常讲:写作就像春蚕吐丝,不写完,心里不踏实。完美的把创新实践为写作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书桌上,刘荣林教授伏案疾书。夕阳将他的白发镀上了金边,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彰显着他永不枯竭的创作力。刘荣林教授案头古籍新稿堆叠,抱朴之心积淀了经史子集的厚重,笑纹里藏着岁月淬炼的从容。
他弃政从文,走北闯南,历经世事后仍葆赤子求知心,对写作执着如少年。先生的累累硕果与洞庭的涛声交织成歌,那是岁月对理想最温柔的回响。
服务社会的“余热生辉”
作为南湖学院督导教师,刘荣林教授退休后在线返场。撰写十万字听课笔记,其《案例教学法源流论》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他将写作教育延伸至社会层面,通过指导学生编印“手抄书”、创办手抄报,让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焕发新生。这种教书先育人的理念,使他的课堂成为“高尚人生起航”的精神港湾。
去年3月,刘荣林教授赴江苏邳州讲学,小说创作讲座《我的写作之路——小说创作述略》,深受邳州文学爱好者欢迎,邳州电视台进行了电视专题访谈。同时他还撰写了6000余字的长篇通讯《邳州有个文化人——黄兴洲和他的〈今古传奇〉邳州工作站、传奇书画院纪实》,发表在《邳州日报》上。
已过古稀之年的刘荣林教授,精力充沛,热情满满。活跃在各类社会活动之中,以丰富学识与独特见解,传递知识与思想的力量。浦发银行多次邀请他为客户开展中考和中学作文讲座,他精心准备,从如何构思一篇精彩文章,到怎样精准用词、巧妙布局,他都能结合实际案例,让晦涩的写作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家长和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党课讲授方面,刘荣林教授更是一绝。邮政银行多次邀请他为员工上党课,他从不敷衍。从讲解理论,到当下国际、国内形势,把写作技巧融入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效果极佳。
刘荣林教授用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精神,他的付出体现了古稀教授的多面担当,皆是对使命最质朴的践行。
刘荣林教授退休后,继续书写着教育与创作的传奇。他是行走的典籍,亦是活着的哲思。其内在学识与外在气度相融,如古玉般温润,既见岁月包浆,更显精神锋芒。从他独创教学法到百万字著作,从课堂实践到社会服务,教授以“你命题,我会写;我教学,你会写”的豪迈宣言,在教育与创作的双轨道上驰而不息。
正如他在《史说箴语》题记中所言:这位1949年出生的北方汉子,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余辉诠释以“责任与天职”为人生底色,他把自己当成一匹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永远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