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激素定会缺钙?这样补钙才能吸收好、不过量!

发布时间:2025-09-26 08:00  浏览量:1

“听说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会让骨头变脆,可我治病又离不开它,这可怎么办?”“牛奶、鸡蛋钙含量高,实在不行再买点钙片补补!”“也别补太猛,我邻居之前一天吃三片钙片,结果没俩月查出肾结石……”最近,在《看呼吸》的患者交流群中,一场关于“如何科学补钙”的讨论悄然刷屏。

△《看呼吸》患者交流群聊天记录截图

随着话题不断升温,更多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只要用吸入激素就会缺钙?怎么补钙才能不过量、吸收好?激素还能不能安心用?哪些补钙“常识”实则是伤身误区?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谢佳星教授逐步理清了上述问题,帮助大家有效补钙、少走弯路。

“糖皮质激素会加速衰老骨细胞的吸收,同时还会抑制身体生成新的骨细胞,‘一减一抑’之下,体内总的骨细胞数量会慢慢减少,骨骼的密度也会随之逐渐下降,长此以往就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风险,不少患者对激素往往心存顾虑,甚至有些害怕。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并非只要用了糖皮质激素,就一定会得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到底会不会引发骨质疏松,以及情况严不严重,其实和用药的剂量、使用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常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要影响骨骼,前提是有足够量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但如果能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比如吸入药物后及时用清水仔细漱口,那么最终真正进入血液的激素量会非常少,由此引发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降低。不过要注意,如果是需要通过口服或者注射的方式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那确实要格外留意骨质疏松。”

谢教授提醒我们,“除此之外,大家还要留意一点,激素并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唯一原因。很多呼吸慢病患者可能因为肺功能下降,日常活动量比健康人少,而活动减少会让骨骼里负责生成新骨的成骨细胞活性变低,时间久了就容易继发骨质疏松。再比如,要是平时外出活动少、晒太阳的时间不够,身体吸收的紫外线不足,就没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进而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所以,长期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们如果检查后发现骨量下降,甚至确诊了骨质疏松,先别下意识就把原因归到药物上。更稳妥的做法是及时咨询医生,只有找到具体原因,才能针对性地治疗。”

对存在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而言,补钙不是“买来钙片就吃”这么简单,而是要先通过检查理清楚3个关键问题:“能不能补?”“用不用补?”“怎么补?”。

“关于‘能不能补’,有两种情况的患者补钙要谨慎。第一种是有肾结石病史、尤其是草酸钙结石的患者,他们的尿液中钙含量过高,若是再额外大量补钙,会进一步增加尿钙,加重结石的风险,所以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钙的总摄入量。第二种是有痛风的患者,部分钙剂可能会影响尿酸排泄,导致尿酸升高,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假如因为补钙导致疼起来连路都走不了,反而得不偿失。如果有这两种情况,千万别自己买钙片吃,一定要先咨询内分泌科或者骨科医生。”

接下来再来聊聊“用不用补”和“怎么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要以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要做哪些评估呢?“第一项是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检查的数值决定了是否需要补钙以及补多少。”

“第二项是抽血检查,重点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这四项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不同,补钙的方案也因人而异。”

“如果血钙本身就正常,再额外大量吃钙片,反而会让钙质过剩,多余的钙可能沉积在血管壁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或是沉积在肾脏诱发肾结石;假如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过高,说明身体在‘偷用’骨骼里的钙来维持血钙稳定,这时不能直接补钙,要先排查激素升高的原因,解决根源问题后再谈补钙;前面已经说过维生素D的重要性,假如骨密度正常、血钙也在正常范围,但维生素D偏低,优先补的不是钙,而是维生素D,否则即使补再多钙身体也很难吸收。”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钙+维生素D’复合钙片,比如碳酸钙D3片、柠檬酸钙D3咀嚼片。这类产品的好处是比较方便、不用单独补D,但是要注意区分,碳酸钙需要胃酸帮忙吸收,适合消化功能好的患者随餐吃,空腹也能吃的柠檬酸钙适合胃酸少的老年人。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而不能够随便拿一款就吃。”

补钙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关心的话题,可即便讨论了这么多年,仍有许多人频频陷入误区。例如常有人询问:“我家经常炖排骨汤,每次都熬三四个小时直至汤色发白,多喝骨头汤是不是特别补钙?”对此,谢教授提醒大家,“其实并非如此,骨头中的钙主要以磷酸钙形式存在,极难溶于水,即便长时间熬煮,汤中的钙含量依然微乎其微。与其依赖骨头汤,不如每天饮用一杯牛奶,补钙效果更为实在。”

“近几年市场上涌现出不少被称为‘高端补钙神器’的产品,例如羊奶、骆驼奶等,它们自带‘分子小、钙更好吸收’‘含钙量比牛奶高数倍’的标签,价格也高于普通牛奶。然而,仔细对比营养成分表便可发现,这些特色奶源的钙含量并没有明显高于普通高钙牛奶,所谓‘神奇效果’更多是营销出来的稀缺概念,实际性价比并不高。”

“另外,很多患者特意托人从国外带回各式各样的进口补钙保健品,比如印着外文、设计精致的深海鱼油、‘天然钙王’,包装上印着‘源自深海纯净原料’‘全球权威认证’的字样。这些进口产品价格不菲,一瓶动辄几百块,比国产同类产品贵出数倍,但仔细分析其成分就会发现,它们和国产正规厂家的产品并无本质差异。反观国产或合资厂家的钙片一个月用量只需几十元,效果明确可靠,基本能满足多数哮喘患者的日常补钙需求。对于严重骨质疏松需要服用更高级钙片的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治疗。”

“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很多老人反映钙片颗粒大、难吞咽。确实,市场上有液体钙等更易服用的剂型,不过价格通常高出不少,在选择时还需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不必盲目跟风。”

总而言之,补钙并不是“越贵越好”,也并非“进口就更有效”。关键在于选择成分明确、来源可靠、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科学补钙,理性消费,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实惠、补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