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大爷补钙补出肾衰竭?医生再三警告:90%的人都补错了

发布时间:2025-09-05 14:35  浏览量:1

59岁的大爷,退休以后开始注重养生,听说“补钙能防止骨质疏松”,于是每天吃钙片、喝牛奶、再加点钙强化饼干,雷打不动。

结果半年不到,人瘦了一圈,脸色发黄,一查,竟然是早期肾功能异常。医生一句话点醒他:“你这是补钙补过了,肾吃不消了。”

其实像这位大爷这样,把补钙当成保命丸的人,真的不少。问题不是出在钙,而是方法上。补钙这事,补错了,比不补更伤身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越补越出问题?到底该怎么补,才不让身体“背锅”?下面我们就拆开这件事,好好说一说。

钙确实是身体少不了的东西,它是骨头的主料,也参与神经、肌肉、心脏的调节。一个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800~1000毫克的钙,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骨密度下降,钙的需求量更大。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很多人一听说“钙对身体好”,就开始“猛灌钙”,钙片吃两三种,日常饮食再加点,牛奶、芝麻糊、钙强化面包一样不落。

结果造成的后果,往往比缺钙更严重。一项对4000多名中老年人的长期追踪研究中发现,摄入钙过量的人,肾功能恶化的风险比正常摄入者高出约28%

不是说钙有毒,而是这些钙进了身体,如果吸收不了、排不出去,就成了负担,最直接的就是伤肾。

而且,钙和镁、磷、维生素D之间的比例也非常关键,单一地补钙,打破平衡,身体也会跟着“闹脾气”。再加上,有些人本身肾功能就不太好,还不自知,一补钙就“压死了骆驼”。

很多人一听说“缺钙”就开始补,结果补着补着,补出一堆问题。真相是,90%的人补钙都没搞清楚方法。下面这5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1、只管吃,不管吸收

很多人把“钙的摄入量”当成唯一标准,其实不然。补钙的关键是吸收率。你吃进去1000毫克,如果只有三成被吸收,那剩下的七成就成了“累赘”。特别是缺乏维生素D的人,钙根本吸收不上来。

2、忽视肾脏的承受能力

钙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多余的钙如果排不出去,会沉积在肾小管,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肾钙化,甚至肾衰。尤其是本身有高尿酸、糖尿问题的人,肾本来就累,再“补错钙”,就是雪上加霜。

3、补钙时间不对

有些人一早空腹吃钙片,或者饭后一口闷,其实都不合适。钙最好在晚上睡前服用,这个时间段骨代谢活跃,吸收率也最高。

4、忽略其他营养素

钙不是孤军作战的。没有维生素D,钙进不去血;没有镁,钙不稳;没有磷,骨质合成不完整。你只补钙,不补D、不顾镁,补再多也白搭,甚至还会出现血钙浓度异常。

5、盲目听信广告和“养生圈”

有些人一看到“高钙奶”“钙强化饼干”“天然钙粉”,就觉得这些更安全,其实很多所谓“天然钙”吸收率极低,吃再多也进不了骨头。真正有用的,是“能被身体利用”的钙,不是“听上去高级”的钙。

很多人一开始补钙是为预防,结果补成了负担。其实,补钙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别乱补。下面这些建议,简单实用,能帮你走出“补钙误区”。

每天日常饮食里加一杯牛奶,远比靠钙片管用。
钙片不要和含草酸丰富的食物一起吃,比如菠菜、苋菜等。
补钙时别忘了适量晒太阳,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
日常少喝含磷酸盐的饮料,比如碳酸饮料,会影响钙的吸收。
不建议饭前或空腹吃钙片,容易刺激胃,还降低吸收率。
体检时顺带查查肾功能和血钙水平,别等出问题才后悔。
不要把保健品当万能药,补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量最好。

温馨提醒

补钙这事,不能靠“感觉”,更不能照搬别人。一味追求“多补一点”,可能反而伤了自己。补钙不是吃进去就有用,关键是身体能不能用得上、排得出。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朋友,身体代谢、吸收都在变慢,补钙要更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你总觉得腿软、抽筋、骨头响,不妨先从饮食结构查起,而不是一股脑吃钙片。最后记得一句话:补钙是门学问,别让保健心思变成负担。

参考文献

1. 王建业等. 老年人钙摄入与慢性肾病关系探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 20(4): 241-245.

2. 张淑英. 补钙方法与钙吸收率的关系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 40(6): 48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