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倒掉前的老照片

发布时间:2025-09-25 09:16  浏览量:1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42年11月17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写到: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倒掉前的雷峰塔老照片吧。

钱俶继承父王钱镠“保境安民”的国策,在西湖畔建造了包括雷峰塔、保俶塔在内的多座佛塔,形成“佛国杭州”的宗教景观。据《咸淳临安志》记载,雷峰塔原名为“皇妃塔”,因位于“雷峰”之上而得俗称。塔身初为八角七层,外檐木构,内藏《华严经》刻石与鎏金铜佛像,体现了吴越国“以佛治心”的治国理念。

明代嘉靖年间(1555年),倭寇围攻杭州,纵火焚烧雷峰塔,木质飞檐与塔刹付之一炬,仅存砖构塔身。这场劫难彻底改变了雷峰塔的风貌——当康熙、乾隆南巡时,所见已是“檐角无存,砖色赭红”的残塔。

正如乾隆御题《雷峰塔》诗中所写:“峰危塔亦孤,磈礧(kui lei)仅存骨。” 此时的雷峰塔,虽失却了往昔的华丽,却因《白蛇传》传说的流传,在民间文化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白娘子被压塔下的故事,让这座残塔成为“情与法”“人与神”博弈的象征。

现存最早的雷峰塔影像,是1859年法国传教士拍摄的照片。画面中,五层砖塔矗立在湖山之间,塔身无檐无廊,每层券门对开,砖体表面因火劫呈现蜂窝状蚀痕。

1924年9月25日午后,雷峰塔在持续阴雨中日渐不堪重负。目击者回忆,午后 1时40分许,塔身突然发出 “咯咯” 的开裂声,第五层西北角砖体率先崩塌,碎砖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继而第四层、第三层依次崩解,整座塔体在30秒内垂直坍塌,腾起的烟尘笼罩湖面,连对岸的保俶塔也为之失色。坍塌后的废墟高达7 米,砖砾中混杂着唐代经卷、宋代佛像残片,却也暴露了塔基下深达2.5米的盗坑 —— 这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塔倒之后,杭城轰动。有人在废墟中寻得刻有 “吴越国钱俶造” 的塔砖,方知千年历史的真容;有人捡拾残砖回家,却在砖孔中发现藏经卷,方悟当年建塔时的虔诚信仰。《申报》当日刊发号外《雷峰塔轰然倒塌,千年古迹毁于一旦》,痛陈 “盗砖之祸,甚于战火”;建筑学家刘敦桢赶赴现场勘测,发现塔身砖体抗压强度仅为正常古砖的三分之一,明代火劫与百年盗挖,早已让这座 “西湖之骨” 千疮百孔。

当我们凝视老照片中那座斑驳的砖塔,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消亡,更是文化记忆的永恒。正如雷峰塔地宫石碑所刻:“塔以藏精,经以载道,劫火不毁,法相常存。” 千年塔影,终究化作西湖水面的一道涟漪,却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永远闪耀着属于东方的智慧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