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心脏病患者警惕:宁可冷着,也不能在这5种情况下取暖

发布时间:2025-09-24 17:18  浏览量:1

秋风一吹,凉意一到,老王的心脏就开始“闹脾气”。他是个心梗后七年的患者,平时走路都慢悠悠,一到换季,最怕的不是冷,而是“取暖取错了”。

门诊里类似的病人太多,每年冷空气一来,心内科的床位几乎都“爆表”。气温一降,心血管事件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存在的临床趋势。

天气变冷,人体血管会自动收缩,这是身体的自保机制。但对于心脏病人来说,这种“自保”恰恰可能变成“自毁”。血管一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也跟着上去了。如果再碰上取暖不当,风险雪上加霜。

说清楚这句话:宁可冷着,也不能在这5种情况下取暖。不是让你挨冻,而是别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方式里,把心脏推向悬崖。

第一种情况:洗澡时捂得太严,浴室热气腾腾

不少老人冬天洗澡,怕冷得直哆嗦,于是门窗紧闭,热水开到最大,浴室变成了“蒸笼房”。听起来很暖和,但对心脏来说,这是个“高压锅”。

热水让周围血管扩张,表皮血流增多,心脏以为你在剧烈运动,心率上去了,血压波动也跟着起伏。

而当你洗完澡推门而出,冷空气一袭,血管骤然收缩,这冷热交替一激,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打结一样收紧)就来了。很多患者就是洗个澡,出了浴室,胸口一闷、眼前一黑,送到医院已经晚了。

建议:洗澡水温控制在38℃左右,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浴室要有通风,不要紧闭门窗。洗前先暖身,洗后披衣服缓冲一下再出门。

第二种情况:睡觉时电热毯整夜开着,热得冒汗

老李是个怕冷的典型,冬天睡觉电热毯从不关。结果某天凌晨突发心绞痛,被家人紧急送医。不是电热毯惹的祸,而是他把自己“焐脱水”了。

长时间高温加热会让身体出汗、血液浓缩,血液就像粘稠的糖浆一样,流动变慢,血小板更容易“黏在一起”,血栓风险成倍上升。尤其在凌晨两三点,人体交感神经活跃,心率本就不稳定,再加上脱水+粘稠+高负荷,心梗一触即发。

建议:电热毯开30分钟预热即可,入睡前关掉。被窝不是越热越安全,反而应避免持续高温刺激。夜间可加盖轻薄棉被,保温不等于捂汗。

第三种情况:取暖器就在腿边开着,热风直吹

很多老人习惯坐在沙发上,把电暖器搬到膝盖前,风口对准小腿就是一天。腿是暖了,心脏却在负重前行。

下肢局部过热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大量涌向下肢,心脏需要更大力量把血液送回上身,这对本已脆弱的心功能来说,是种隐性加压。再加上坐得久,

腿部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它一旦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心源性猝死

建议:取暖器要放在安全距离,不可直吹身体。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腿冷可以用毛毯包裹,但别用热风“烤”它。

第四种情况:饭后马上贴暖宝宝,热敷腰腹

冬天吃一顿火锅,肚子暖暖的,贴个暖宝宝更舒服。有些人甚至习惯性在饭后给腰腹“加温”,以为能促进消化。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是在“挑衅”心脏。

饭后是迷走神经优势期,血液大量集中在消化道,心脏供血相对减少。而这时如果再通过外部加热腹部,进一步诱导血管扩张、血液下沉,心脏会陷入“供血焦虑”。对本身就有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的人来说,这种“供血调配失衡”可能诱发心绞痛。

建议:饭后不要立刻贴暖宝宝,尤其是心脏病人。热敷建议在饭后1小时后进行,温度不超过45℃,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

第五种情况:清晨起床前猛开空调,室内外温差过大

清晨,是心血管事件的“魔鬼时段”。凌晨4点到上午8点,是心梗、脑梗、猝死的高发窗口。很多人起床前怕冷,会提前遥控开空调,结果一推开被窝,从热烘烘的被窝跳进骤冷的空气,身体一激灵,血压飙升

交感神经突然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激增,尤其是清晨本就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几率高,这时候一个温差刺激,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议:清晨起床前,别猛开空调。可以在夜间设定恒温模式,保持室温18~20℃。醒来后在被窝里缓慢活动5分钟再起床,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取暖这件事,不仅是“暖不暖”的问题,而是“稳不稳”的关键。心脏病不是怕冷,而是怕忽冷忽热,怕血压飘忽,怕血液变粘,怕供血不稳。不该暖的地方一热,心脏就有可能出事。

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冬季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夏季高出42%,其中一半以上病例与取暖方式有关。不是气温低,而是取暖方法“错位”,才是罪魁祸首。

心脏病人不怕冷,是怕“暖错了”。别怕我唠叨,这些年见的太多了。一个热水澡,一条电热毯,一顿热饭后的暖宝宝,就能让一个控制稳定的病人突然入院。有时候,暖不是救命,而是诱因。

心脏是个“玻璃器官”,不经折腾,不能刺激,它要的不是温度,是平稳。

冷的时候,咱可以多穿点,屋里保温好点,但别把自己焐成了“爆米花”。心脏承受不起你“忽冷忽热”的折腾,也撑不了你“过火取暖”的偏爱。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冬季心血管事件高发机制与防控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12-18.
[2]王晓东.取暖方式与老年心血管病发作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0):2524-2528.
[3]张蕾.清晨心血管事件高发的生理机制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