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四大阳谋”,个个精妙绝伦,对手知晓全部却束手无策

发布时间:2025-09-23 05:55  浏览量:2

四个“明摆着”的计谋:你看得懂,却躲不过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代中,有着数不尽的智囊谋士,他们个个是精于谋算。

而计策更是一招比一招狠辣,一招比一招诡谲。

从横向维度来看,分为阴谋和阳谋,阴谋更侧重于背后的“偷袭”,在暗地里不知情的下手。

而对于阳谋来说,即使明明知道对方的战略意图,可却根本没有破解之道应对,只能被对方谋划的大局推动。

阴谋我们通常来说已经比较熟悉,那作为另一种的阳谋,在历史当中又是怎样搅弄风云的呢?

先给你抛个难题:明知道对方要做什么,还能被逼着点头,这滋味好受吗?再难受,也得认。阳谋就是这么烦人,它不藏,偏偏有效。今天这四段故事,都是“明牌出招”的戏法,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却让人无处可逃。

先说曹操。东汉末年烂到什么程度?一个皇帝被人扶上来,一个皇帝被人废下去,天下诸侯谁服谁。董卓把汉献帝架到了台上,名不正,众心不服。吕布一枪把董卓干掉,皇帝跟着流离,抱着玉玺找人收留,最先想到的是袁家的两位——毕竟人家盘子大。可袁绍有个宏愿,想另立个名正言顺的;袁术更干脆,心里打的小算盘是“我自己当皇帝不香吗?”

汉献帝走投无路的时候,曹操伸手,笑着说:来。可这“来”,不是纯好心。把天子迎进门,往后每一步都绕着这面“正统”的旗走。最难的是,袁绍那边怎么安。曹操的手一伸,正儿八经给袁绍封了个大官——名号不小,面子足足的,用的还是天子的名义。这个局太直白了:要么收下,要么硬撑着说“不认”。袁绍心里明白,一旦接旨,他就承认了这个“天子”的正牌身份;可他要面子要名份,何况人都喜欢听个好听的头衔。于是他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接,天下形势立刻不一样——“大佬都点头了”,其他人更不敢硬顶。

这里的妙处不在“挟”,在“让你承认”。曹操不去拼命争辩谁正谁不正,他换了一条路:让对手帮他盖章。这一盖,将来打仗,骂谁“背叛朝廷”,话头就有了落脚处。更实际的是,汉家的仓库、制度、名分、文书、礼仪,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全变成能用的资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这骆驼还没死。汉献帝也清楚,自个儿颠沛流离的时候,是谁给他留了碗热汤;彼此心里有了牵绊。看似是“挟天子”,其实更像两个人抱着火取暖,一个要名,一个要命,往前凑着走。

换一出戏,轮到西汉皇帝和诸侯的“家庭内部矛盾”。刘邦当初打天下,做了个选择:分封。你捍卫一个方向,我守住一头天下,大家好说话。可人心是会变的,刘邦在位的时候,面子还在,诸侯们也不好乱来。一旦到了后世,尤其是皇帝换了几茬,诸侯在地盘上扎根,粮仓、兵源都攒出来了,谁心里没点想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说得直白,但它确实会在夜里往人耳朵里灌风。

景帝想动刀子,先抡的是晁错。晁错说,收权,削藩。话虽然对,可动得又急又硬。诸侯哪肯?七国直接掀桌子,打着“清君侧”的名儿,撕破脸皮。朝廷没准备好,先把晁错人头交出去,暂且把火压住。这一事儿之后,谁都知道:想收权,不能只靠血拼。直到武帝接过宝座,北边那群骑在马上的强敌被压下去,他才敢动真正的心思——不能拿刀去砍,就用甜的。

主父偃拿出一张纸,四个字,推恩而已。法子就这么直白:不止嫡长子能承袭,别的儿子,也都分到自己的地盘和好处。听着像大方吗?确实。父亲赏给每个儿子一块地,面子上过得去;儿子们也心满意足,不再把目光死死盯在长兄的帽子上。可时间久了,一个大封国,拆着拆着,就成了许多小碎块。兄弟间彼此提防,互相割据,谁都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吞天吐地。中央只要坐得稳,就等着这一片片地自然变薄。

这招狠在哪?不动刀,不喊打,借的就是“人心”。父亲爱每个儿子,这个爱一扩大,权力自然就被抹平了。嫡长子不乐意,其他弟弟很乐意。而力量的天平,往往是靠多数的那边倾斜。你说这是不是阳谋?昭昭于世,写在明面上,人人都懂,偏偏谁也不愿当那个大声反对的人。我们过年抢红包都懂的道理:人人都有,最大的那个立刻不显眼了。

第三段,战国戏台。赵国首都邯郸被魏军围得水泄不通,魏国当时的军阵号称一流,赵国托底,眼看就要顶不住了。齐王这边收到求援书,殿上开会。有人主张按兵不动,有人提醒:赵国一倒,接下来轮到谁?齐国不出手,等着别人长大拳头揍你吗?但“出手”的方式,值得好好想。

段干纶站在殿中,给齐王出的主意简单,却很不合常理:不是直接去救邯郸,而是去捅魏国的心口——大梁。你若把兵扎在邯郸外头,赵军城内有兵,城外有援,魏军索性耗着,兵锋损失不大。这样一来,打不出什么实质结果。可你若绕道去打魏国要地,魏军必定回救。一路奔波,身心俱疲,再与齐军一战,胜负较量就在此时。齐王听了,点头。这回救赵的,不是用手去接,而是用刀子让魏国自己缩手。

后面的事大家都熟:庞涓只得回军,齐军挑场子,在桂陵那边摆下,等他犯困犯错。等到一合,魏军败落。这不是教科书上那种“赶紧去救”的简单逻辑——它把“救赵”变成“让魏出血”,把两边的元气都削下去。说穿了,齐国要的不是表面上腰杆子硬一回,而是把未来几年周围的强国统统削成“温顺邻居”。这才是战略的心思,不是只看眼前一城一地的输赢。读到这里你会发现,段干纶那句看似冷血的话,其实是给齐国算了笔长账。

最后一个阳谋,到了近代。那会儿的华北,板着脸的日本军官一遍遍地“扫荡”,枪声、炮声、火光、绝望一起下锅。很多人以为打仗就是硬碰硬,可有的人偏不这么想。他把整个打法摊在纸上,写给全国人看,也给对手看:我们不跟你拼一仗定输赢,我们拖,我们分,我们结成星火小点,你扑得了一处,另一处又亮。你知道我这么打,可你挡不住。

这篇文章名字很响,论持久战。字多,气长,开篇的底气却不来自凭空的豪言,而是把对手的强弱、我方的短长,一条条写清楚。从兵员、道路、物资,到民心、士气、地形,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法告诉大家:这是一场不靠“神奇一役”的仗,它得靠耐心、靠组织、靠发动百姓、靠敌后游击、靠“你来我就闪,你累我再打”。这种打法在很多人看来“不像英雄主义”,可正因如此,它是把赢的可能性一步步堆出来的。平型关一仗让人们明白,日本兵不是神;后面无数次穿插、伏击、破袭,把这句话重申了一遍又一遍。

把谋略公开,为什么不怕?因为这不是“偷袭手册”,这是一种组织工程。你拿到蓝图,也得有材料、有工人、有时间。对手看得懂,却未必有条件复制。更重要的是,这个阳谋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巧计,而是无数人的配合:村里老人报信,妇女缝衣,孩子递口信,队伍打完转头就走,影子似的。你以为一纸文告就能破之?只能说,知道不等于能办到。

回到起点,我们说阳谋。曹操那一手,是让对手替自己盖章;主父偃那一令,是借父子兄弟的爱把权力悄悄分掉;齐国那次救赵,是让“救人”变成“削强邻”的长远布局;持久战,则是把打法骄傲地摆在太阳底下,让敌人无处下手。这几段故事表面看各不相同,骨子里的共性却很简单:明知道我在做什么,你仍然只能沿着我画的路走,因为你的性子、你的处境、你的资源,都已经被算进去了。

我们常说“阳谋光明正大”,听上去像是褒义。其实它也带着一丝冷:它照见了人心的软和硬,照见了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你说它漂亮吧,它确实漂亮;你说它残忍吗?也不假。历史里的人,都在局中,笑也是真笑,哭也是真哭。写到这里我总会想,如果换作你我,站在当场,会选哪条路?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明知对方的算盘,却不得不走进那一个个看得见的局里。谁又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