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你,我们的父母辈不是抠,而是穷怕了!

发布时间:2025-05-16 10:00  浏览量:4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我们的父母辈不管有没有钱都很抠。甚至是一代老人呈现出来的就是很抠,比如超市抢鸡蛋,在异国街头拿救济粮。你说他们穷,他们却可以富得旅游,而你要说他们富,他们却每天要为了几毛钱省吃俭用。很多人用了一个词叫贪婪,还用了一个词叫道德败坏。但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就会知道,一个人是道德败坏,那么这一代人呢?这样轻率的无端方式是不是显得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幼稚呢?而事实上,这种思维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父辈,更是几千年来人们的主流思维,下面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下这个原因。

贫穷首先就是长期的贫穷激发了他们内心对于无穷财富的渴望,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史:君主专制的发展史,百姓生活的倒退史。我们有时候很奇怪,为什么唐朝发生灾害百姓会有饿死但还没有到吃人肉的地步,而康乾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吃人肉的情况。因为这几千年来生产力虽然提高了,但君主压榨百姓的手段也提高了。比如在手工作坊时期,营业额每天一千元,老板拿出一半收入作为薪酬,你每月的收入是500元。但有一天老板引进了机器设备,然后每天的营业额是1万元。

这时候老板堕落了,他买别墅、养小三,然后每月只拿百分之一的工资作为薪酬,那么你每月只拿到100元。问题来了:工厂的发展跟你有关系吗?同样君主制也是一样,皇帝由以前的琉璃瓦变成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生活也有原因的四菜一汤变成了一百零八道菜。除了这些日常的福利也是不能少的,比如过寿、避暑、游玩等等,而这些都出自百姓身上,因此百姓又怎么可能富有呢?而长期的贫穷激发了他们祖辈对于财富的渴望,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发现不管改朝换代土地、黄金、古董总是不变的因此那时候买地成为了潮流。当然还有一句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百姓其次就是几千年的农耕农耕生活使百姓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靠天吃饭。我们都知道西方喜欢超前消费,不喜欢储蓄。这是因为他们的现代经济都发展了几百年,他们第一代也是有储蓄思想的,但他们后面都是有稳定工作的,尤其从工业革命开始,因此当一代又一代的人享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时,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他们的企业生活周期很多都在百年以上,以及完善的劳动者保护制度和福利,她们压根不会存在没有收入的情况。

比如欧洲就是这样,有时候失业了领取的补助都快赶上工作的时候,他们当然不会焦虑以后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只有一代人喜欢消费的原因,因为我们真正的全民有工作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记得我们家人说过,那时候出去打工连路费都没有,很多人走着或者全村凑钱买车票,因为农村压根没有企业,更别说挣钱的来源。很多人去了城里也没有工作,因为那时候企业还没有普及,只在深圳大规模有。他们曾为了一个扛麻袋的活各种走后门,后来有钱了便去更远的地方赚钱。以后我们家才越来越富了,依稀记得小时候没零食吃但小孩贪嘴,很多人小孩都是在胸前挂一个纽扣吃的情况。

财富最后在几千年的君主制里面,贫穷是一种常态,因此他们一旦有了富庶的机会,便会拼了命积攒财富。这也是古代为什么会将升官和发财联系起来的原因,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几十代人穷怕了。好不容易成为了皇帝的大臣,他们还不趁机捞一把,即使他们最后被处死,他们的财富也可以让子子孙孙不再挨饿,因此他们这么做也是值得的。这也是古代很多人的心态,因为他们太想要一次可以致富的机会了。而这种机会也太难得了,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我们有一个词叫勤劳致富,但也有一个误区叫勤劳能致富。对于穷苦人家而言,勤劳能致富也是一种福利,但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契机,勤劳的背后还是贫穷。难道骆驼祥子不够努力吗?难道闰土不够努力吗?难道我们这个民族的大多数百姓不够努力吗?但努力赶不上时代的一粒沙,元朝末期赋税收到了洪武年间,统治者稍微挥一挥衣袖,就可以让数千万人一生的积蓄化为泡影,这也是人们恐惧君主制的原因。为什么清朝灭亡后他们泡到西方,不是因为他们多热爱西方,而是东方的君主制,他们是真怕了。

父辈我有时候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的父辈病了,还是我们病了呢?或许是我们病了,二十年的工作已经让我们丧失了居安思危,已经让我们迷失了历史的常态到底是什么。小时候我们看不起他们为什么会捡起地上满是泥垢的馒头,但却忘了在他们吃树皮的时候,这满是泥垢的馒头也是一种奢望。在自然界宠物是不用储备的,因为它们没经历过挨肚子。但松鼠会疯狂储蓄,因为它们遭受过冬天没食物被饿死的情况。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更多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对环境的体现,就像我现在节衣缩食,因为我知道经济不好随时会失业,如果不省着花,一旦失业就没法生活和还房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