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种自强筑芯魂——“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八)
发布时间:2025-09-24 10:16 浏览量:2
张掖市制种玉米喜获丰收。
定西马铃薯原原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近年来,甘肃省因地制宜,聚力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种业先行基地,建设以张掖为主的玉米制种和油菜良种繁育、酒泉为主的瓜菜花卉制种、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3个产业带,加力推进种业强省建设。
优质玉米种子“张掖造”
金秋时节,张掖市114.05万亩制种玉米迎来收获季。
这几天,高台县骆驼城镇建康村村民盛天兵正雇用12位村民在自家玉米制种田里忙秋收。装满一车后,盛天兵驾驶拖拉机前往1公里外的高台先行种业有限公司制种玉米收购点,过磅、卸车,几分钟内完成一车制种玉米交售。
收购点上,村民将过磅后的玉米直接从地沟上面倾倒装入大货车。装满后,大货车又快速驶向十几公里外的千亩晒场。
这是个壮观的场面。金黄色的玉米被工作人员平摊在辽阔的戈壁滩上,经过白天日晒、晚上自然风干,7天后,这批玉米的水分将下降至13%以下,玉米又将被继续转运至加工车间,经过脱粒、筛选、精选、包装、入库、发运等程序,陆续销往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北京、云南等地。
“制种玉米亩均比商品玉米多收入1000多元。”高台先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正忠介绍,公司今年在高台县骆驼城镇、新坝镇订单种植制种玉米1.48万亩,涉及制种农户2000多户,预计可产种7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高台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两山夹一川的盆地又形成制种天然屏障,发展玉米制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之群众的多年玉米种植经验,“多因成一果”,才得以生产出籽粒饱满、色泽光亮的优质玉米种子。该公司所产玉米种子芽率和纯度均达97%以上,深受客户青睐。
高台先行种业有限公司只是张掖玉米制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张掖地处北纬38°农业“金腰带”,光照、温差、水源、水质都为种子生产提供了绝佳环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和种子良繁基地。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年生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以上,面积和产种量分别占全国的42%和45%,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张掖。
“张掖玉米种子”获得国内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192.38亿元,是甘肃省品牌价值最高的农产品,入选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5年,张掖市玉米制种面积更是达到了114.05万亩,全国玉米制种“首选地”地位得以持续巩固。
“肃州芯”走向国际舞台
向西再行两百里。
走进酒泉市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展示区,仿若进入了“花果山”,制种西瓜、制种圆茄硕果累累;制种鸡冠花、制种万寿菊花开正艳。几乎所有的瓜果、蔬菜、花卉都能在这里觅得踪影。
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是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的以发展种业为主的“国字号”产业园,是汇聚种子“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推广、科普、培训、博览、旅游”十大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优势特色种业示范园区。园区共引进培育种子企业150多家,常年稳定制种面积40万亩以上,年产各类种子1.2亿公斤以上,产值30亿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对外贸易制种基地。
如果说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是“花果山”的话,酒泉市蓝翔园艺集团公司则可称之为“水帘洞”。
进入蓝翔园艺集团公司,一栋标有蓝翔园艺花卉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的建筑十分抢眼,这是中国第一个草本花卉种质资源库,2020年10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级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种质资源库”。库里妥善贮藏着3700多个花卉及其观赏性植物种质资源,可以让国内花卉种质资源更加丰富并得以长久保存。
“聚焦种质资源创新,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这种认知,刻在蓝翔园艺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凤翔的骨子里。
“国外一公斤草莓种子生产价300元,而国内进口价每公斤竟达到一万八到两万元,没有自主研发,就只能全依赖进口!”陈凤翔渴望改变。
“我2006年成立了蓝翔园艺集团公司,规模从最初的花卉种植100亩,达到了2025年的1万亩,最高时达到3万亩。”陈凤翔说,他们在全国不同纬度、不同气候、不同地区设立了13个育种基地,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驯化,驯化成功后,将种子贮存入库。种质资源库里,有70余种花卉品种是公司自主培育的新品种。
从曾经的全部依赖高价进口,陈凤翔实现了花卉种子的外销。如今,肃州区蔬菜、花卉种子年产量在国内占据半壁江山,其出口量也分别达到了全国种子出口量的50%和70%,西瓜种子和甜瓜种子出口量更是达到了全国种子出口量的90%;每年近12万公斤种子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
一颗马铃薯从“芯”突破
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是全国马铃薯最佳适种区和主产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薯都”。
良种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定西市建立马铃薯现代化组培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发展38家种薯生产企业,马铃薯种薯主要生产品种达40余个,既有陇薯、定薯、新大坪等本地育成品种,也有青薯、冀张薯、大西洋、希森等国内外引进品种,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筛选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
近年来,定西市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建设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安定区和渭源县为核心,打造百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形成“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四级一体种薯繁育体系,从“芯”突破,建成了“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种薯供应中心。
如今,定西市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8亿粒,年产脱毒种薯220万吨以上。这些脱毒种薯不仅销往内蒙古、四川、贵州等10多个省区,还出口至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尼加拉瓜、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我省紧盯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明确任务,聚力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种业先行基地,加力推进种业强省建设。截至目前,全省落实玉米制种、马铃薯种薯、瓜菜花卉制种等面积171.67万亩、49.55万亩、48.82万亩,全面完成现代种业集群明确的玉米制种、马铃薯种薯、瓜菜花卉制种面积任务指标。
从祁连山下的张掖、酒泉,到渭水河畔的定西,玉米制种、瓜菜花卉制种、马铃薯良种繁育三条制种产业带已具规模,“三粒”陇种势如破竹,从甘肃走出国门,在更远的地方扎根、开枝、散叶。(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