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元老之一,一生“默默无闻”,死后毛主席亲自拂绋抬棺
发布时间:2025-09-24 05:50 浏览量:2
他叫林育英,生于1897年2月25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人。13岁时入读私塾,后因家贫辍学,随父亲操持祖传手工染织业。
1919年,22岁的林育英在堂弟林育南的影响下参加其在家乡创办的通俗讲演社学习,从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在家乡开展爱国活动。
1921年7月,恽代英、李求实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们创办的“浚新小学”内发起成立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存社”。这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湖北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
1922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两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反抗军阀吴佩的压榨。2月7日,吴佩孚命令湖北督军萧耀南镇压江岸分工会工人运动,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前后牺牲52人、被打伤300多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发生时,林育英奉命去长沙开展工作,领导鼓动人力车夫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运动。
1924年5月,苏联为了援助正在萌动的大革命运动,接受中国同志去苏联学习,林育英被组织选中远赴苏联,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翌年7月,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回国,参与领导上海工人运动。正逢北洋政局动荡时期,12月6日,上海总工会举行万人集会,提出“反奉(张作霖)倒段(段祺瑞)”的口号,遭到当局的镇压。在军警围殴中林育英头部被刺刀戳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大革命失败后,林育英潜伏长沙,负责恢复中共湖南省委和组建工会。后遭到湖南反动军阀何键的追捕,化装成僧人,沿路化缘乞讨,潜入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
1930年4月,组织上派林育英去东北筹建中共满洲省委。5月,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成立,任省委书记。但仅1个月后便因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日军对他严刑拷打,始终不曾开口。1932年1月,经满洲省委全力营救才得以脱险,但身体已遭受严重伤害。
图‖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而被迫长征,中共中央就此与共产国际失去电讯联系。为了尽快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共产国际指派林育英回国。
1935年秋林育英化名“张浩”(此后一直使用此名),由外蒙古入境,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月余后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于11月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与阔别多年的堂弟林彪(即林育容)团聚。
张浩同志的到来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与共产国际恢复了联系。随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浩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为之后的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浩同志的到来还解决了此前党中央内部和军队内部严重的分裂问题。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围绕“北上”和“南下”产生争论。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一再拒绝中央的北上进军路线。而张浩行前已得到共产国际负责人季米特洛夫等人的意见,认可中央的“北上”路线,于是毛泽东和张闻天请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让张国焘改弦更张,不使红军发生分裂。
图‖张国焘与毛泽东在延安
1936年1月22日,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张浩接受任务,深知责任重大,随即致电张国焘和随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张国焘不敢背负“违背共产国际”指示的罪名,于6月6日被迫宣布取消拟议中的“第二中央”。
1936年10月19日,张浩从保安启程,代表中共中央到宁夏同心城迎接红军二、四方面军。经过几天的急行军,红二、四方面军于11月3日抵达同心城,胜利结束了长征。
图‖美国人镜头下雄浑苍凉的“同心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即著名的115师、120师和129师。其中,林彪任115师师长,刘伯承任129师师长,张浩为首任政委。据说毛主席还曾调侃他:“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
然而此时的张浩已积劳成疾,加之两次入狱给他带来的身体伤害,已经很难担当艰苦的军旅工作了。当时刘伯承看到他发病时的情形,心里极为难受,只得向中央如实报告他的病情,请求让他回延安治病。1938年春,张浩被调回中央,接替他的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这才有了后来威名赫赫的“刘邓”大军。
图‖邓小平与刘伯承
在延安,张浩一边养病,一边不忘工作。他创办了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当时他还任中共中央“工委”副书记,主编了《中国工人》月刊,还当选为第六届中央委员。在陕北时,张浩还曾多次应邀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写了数万字的讲义《党的建设》。
意外的是,《党的建设》这本书于1938年被国民党“中统”发现,核定后抄送呈报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如获至宝”,蒋介石看完后还特意做了批注。
蒋介石后来还让其“文胆”陈布雷将此书翻印千册,分送国民党高级干部阅读,并嘱咐陈果夫参照此书,起草关于国民党组织和训练的教材,即后来撰成的《党员调查工作须知》。
1941年8月,张浩同志病情恶化,经过中央医院全力抢救,病情稍有好转。
1942年2月14日,林彪在苏联养伤痊愈后取道新疆回国,接到兄长病危住院的消息,急忙赶回延安看望。其实,张浩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但还是嘱咐林彪向中央反映林育南等人的冤案。
1942年3月6日凌晨1点45分,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终年45岁。
张浩同志在弥留之际,微弱的声音时断时续:“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看到了曙光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他敬仰毛主席,忠于党中央,深情地说:“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他要求葬在青年文化沟桃花岭,桃花岭和党中央毛主席所在地杨家岭隔河相望,中央批准了他的遗愿。毛主席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表示了对张浩同志的敬重。
图‖延安古城的安澜门
治丧期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轮流为他守灵。毛主席还为他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并为他的墓碑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几个大字。
毛主席为自己的战友守灵,同时题写挽联、抬棺、题写碑文,一生只有这一次。在党的历史上,在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张浩同志享受了这一殊荣。
图‖中央领导集体为张浩抬棺送殡,中间第一人为毛泽东
3月9日,按其遗愿,张浩同志遗体被葬于桃花岭山顶。1970年张浩墓迁入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张浩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