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骑的小电驴,正在出海“征服”全世界!锡山军团杀疯了!

发布时间:2025-09-23 11:43  浏览量:1

——从胡同神器到全球爆款,中国电动两轮车一年狂揽400亿?

“哒哒哒”的燃油摩托还在河内老街头轰鸣,可只要拐进三十六行街,就能看见一抹静谧的“中国灰”——雅迪、新日、嗯哇、安乃达、众星,一排排贴着“Made in Wuxi”的电动车,像列队的海豹,安静得只剩轮胎碾过水洼的沙沙声。

“越南人第一次骑上去,第一句话都是:‘怎么没声音?’”雅迪海外产品总监老周笑着回忆,“第二句是:‘能跑多远?’我答‘80公里’,他们直接掏钱包。”

这不是段子,而是2024年中国电动两轮车出海最鲜活的注脚。海关总署刚刚公布的成绩单里,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额首次冲破400亿元大关,产能全球占比超八成——换句话说,全世界每10辆“小电驴”,8辆出生证上写着“China”。

而在这8辆里,又有3辆来自江苏无锡锡山区。没错,就是那个“白天听发动机测试声当晚宴BGM”的硬核小镇。

锡山有多猛?一组数字秒懂

- 2024年,锡山“两车”出口6.0亿美元,同比+40.9%,占全区出口总额8.8%;

- 2025上半年,进出口3.5亿美元,再+31.9%,拉动全区外贸增长2.3个百分点;

- 连续10年全国产量第一,全国每卖出3辆电动车,1辆锡山造;

- 印度、土耳其、菲律宾、印尼,四国拿下锡山“两车”出口六成份额,其中印度一国就啃走1.8亿美元,同比接近翻倍。

“我们办公室墙上挂的不是世界地图,是订单热力图。”锡山区商务局85后小姐姐指着大屏说,“颜色越深,催货邮件越多,印度那块已经紫得发黑了。”

雅迪的“海外十连基地”计划

如果把锡山比作“小电驴硅谷”,雅迪就是那家把PPT做成Excel的“卷王”。

2021年,雅迪在印尼爪哇岛砸下第一条产线;

2024年,当地年产能30万台,第5座海外基地落地;

按照高级副总裁王家中的说法,“2026年之前,我们还要再建5座,凑够‘十连基地’,目标只有一个——让用户下订后72小时内提车。”

“我们不打价格战,打的是‘时间差’。”王家中指着手机里的Google Trends曲线,“当‘electric scooter’搜索指数飙升,我们的货已经摆在对方楼下门店,这才是爆款逻辑。”

为了这套逻辑,雅迪把“研发前置”玩成了俄罗斯方块:

- 越南版座高降低20 mm,应对平均身高1米65;

- 印尼版加装USB-C 45W快充,因为当地年轻人手机电量焦虑全球第一;

- 菲律宾版电池可单独拎回家,防小偷“连锅端”;

- 印度版把喇叭音量调到110 dB,毕竟“鸣笛自由”是刚需。

“在中国,大家比的是谁更智能;在印度,比谁更耐造。”雅迪工程师阿杰晒出一张“盐雾测试”照片,48小时不间断喷淋,车架“毫发无伤”才给放行,“三哥家的海风,能把普通铁件一夜吹成锈渣。”

五张王牌,让“油改电”一夜切换

为什么海外消费者愿意“弃油投电”?雅迪总结了五张王牌:

1. 性价比:同里程成本仅为燃油摩托1/5;

2. 使用成本:家里220V插座就能喂饱,每公里电费≈半杯奶茶钱;

3. 路权友好:东南亚城市堵车“麻花式”,两轮随便钻;

4. 智能配置:APP远程锁车、GPS防盗、OTA升级,油车听了沉默;

5. 中国智造光环:TikTok上#ChineseEbike话题播放32亿次,自带流量。

“年轻人要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大号科技玩具。”王家中眨眨眼,“只要让他们觉得‘酷’,订单就像雪片。”

政府助攻:一纸禁令,天降红利

如果说产品给力是“内功”,那各国环保法规就是“外挂”。

- 越南河内:2027年起市区禁售燃油摩托;

- 印尼雅加达:2030年燃油摩托不再年检;

- 菲律宾马尼拉:政府采购1万辆中国电动车,补贴30%换购;

- 印度新德里:电动车进口关税从60%降至15%,只要零部件本土化率超50%。

“政策一落地,我们印尼基地门口排队的大卡能从雅加达港排到万隆。”雅迪海外供应链总监赵倩晒出一张凌晨三点的自拍,背后车灯汇成银河,“那一夜,我信了‘政策红利’四个字。”

“零污染+低噪音”击中城市痛点

“在河内,以前说话靠吼,现在靠耳语。”越南本土网红Nguyen Thi Ha在Reels里对比了燃油摩托与雅迪的噪音值:前者92 dB,后者54 dB,相当于“把摇滚演唱会瞬间调成图书馆”。

更狠的是尾气。WHO数据显示,东南亚每年因空气污染早逝人口超300万。一辆125 cc燃油摩托一年排放CO₂ 2.3吨,而电动两轮——0吨。

“第一次骑中国电动车,我女朋友说‘闻不到尾气味,只闻到路边烤鱿鱼的香’。”Nguyen的视频收获230万点赞,评论区最高赞留言:

“谢谢中国,让河内有了傍晚的晚风,而不是尾气。”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

“很多老外以为电动车是欧美发明的,其实我们才是鼻祖。”雅迪执行董事沈瑜掏出一张1997年的老照片,无锡锡山手工作坊里,工人把铅酸电池塞进自行车架,“那时候续航30公里,现在顶配200公里,迭代了7代。”

沈瑜的底气来自一份工信部内部报告:中国电动车行业拥有全球90%专利、80%产能、70%核心零部件自研率,从磁钢、电控到BMS,全链条自主可控。

“换句话说,只要锡山断供,全球‘小电驴’就要停摆。”沈瑜笑得像手握“灭霸手套”,“中国第一,就是世界第一。”

下一站:拉美、非洲、中东,冲!

印度市场“紫得发黑”,但锡山企业的目光已瞄向更大蓝海。

- 拉美:巴西电动车税率刚降18%,墨西哥城海拔2240米,雅迪高扭矩电机“零衰减”;

- 非洲:肯尼亚摩的司机日均收入6美元,油钱占2美元,“油改电”回本周期6个月;

- 中东:迪拜夏季地表70℃,锡山企业已研发出“骆驼级”耐高温电池,85℃循环800次容量保持率≥80%。

“下一步,我们要让非洲兄弟也能‘骑着中国电动车去送货’。”程宇峰副局长放出豪言,“目标到2027年,锡山‘两车’出口破15亿美元,再造一个‘海外锡山’。”

从无锡胡同到马尼拉湾,从河内老街区到墨西哥高原,中国“小电驴”正用静音、绿色、智能的新标签,替换掉“廉价、低端、模仿”的旧符号。

它们不只是通勤工具,更像一张张“中国智造”名片,把绿色出行的理念,悄无声息地装进全球年轻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