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素养 贯通考教——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五大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2 20:06  浏览量:1

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以极具前瞻性的命题设计,为 2026 年备考划出清晰坐标:当全国 Ⅰ 卷将《鼓书艺人》的乱世鼓点、艾青诗行的土地深情与穆旦《赞美》的民族喟叹熔铸成作文题,当全国 Ⅱ 卷从《儒林外史》"市井奇人" 卷中拎出荆元的琴音与王太的棋魂 —— 这些精心编排的文本矩阵,绝非零散的考点堆砌,而是通过立德树人、教考衔接、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读写一体五大核心理念的有机融合,构建起 "价值引领 — 知识迁移 — 思维整合 — 素养提升" 的完整考查体系。对于备战新高考的师生而言,唯有穿透试题表象,洞悉理念背后的命题逻辑,才能让复习从 "经验驱动" 转向 "素养导向"。

一、立德树人:从文本选材到价值建构的全链条渗透

高考试题的价值引领从来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文本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实现 "润物无声"。全国 Ⅰ 卷现代文阅读选取老舍《鼓书艺人》中逃难段落,方宝庆面对流浪儿童时 "喉头像塞了棉花" 的细节,将抗战时期艺人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光辉具象化;文言文阅读组合《左传》"郑伯如晋" 的外交辞令、《列女传》漆室女 "鲁国忧则寡妇忧" 的叩问,直至崔述《考信录》对历史叙事的理性思辨,形成 "责任担当 — 平民情怀 — 学术求真" 的价值递进。这种编排暗合《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精神脉络,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完成对 "家国责任" 的认知建构。

全国 Ⅱ 卷的价值渗透更具层次感。文学类文本节选《儒林外史》"四大奇人" 章节,卖火纸筒子的王太赢棋后 "只低头吹火纸筒" 的淡然,与儒林士子汲汲于功名形成鲜明对照,直接呼应教材《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价值取向;作文题 "梦的赠予" 串联张若虚 "愿逐月华流照君" 的浪漫、李白 "一夜飞度镜湖月" 的豪情、陆游 "铁马冰河入梦来" 的壮怀,从个人情感到家国理想的三重境界,恰似为考生搭建起 "小我 — 大我" 的精神阶梯。复习中可建立 "三维素材库":按 "修身 — 处世 — 报国" 分类文本,如将《鼓书艺人》与《红岩》并置强化理想信念,把《儒林外史》奇人与《庄子》"曳尾于涂" 的典故对照深化精神追求,让价值引领成为文本解读的自然延伸。

二、教考衔接:教材基因在试题中的显性表达与隐性迁移

2025 年试题对教材的深度勾连,打破了 "高考与教材两张皮" 的认知误区。全国 Ⅰ 卷文言文第 11 题考查 "若" 字用法,材料中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的假设语气,与教材《谏太宗十思疏》"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比喻用法形成对照,解题需调用必修上册 "文言虚词整理" 的学习成果;全国 Ⅱ 卷现代文阅读分析《儒林外史》"荆元弹琴" 的象征意义,若能联系教材《红楼梦》"香菱学诗" 中 "大漠孤烟直" 的意境分析方法,即可快速把握 "市井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这一核心。

这种衔接在作文题中表现得更为精妙。

全国 Ⅰ 卷作文材料二选用教材中的艾青《我爱这土地》,其 "鸟" 的意象与材料一《鼓书艺人》中方宝庆 "鼓书即生命" 的坚守形成隐喻关联,考生若能迁移教材中对 "土地 — 诗人" 情感联结的分析路径,便能提炼出 "艺术承载民族精神" 的深刻立意。

全国 Ⅱ 卷作文要求以 "梦的赠予" 为主题,若调用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精神内核,结合 "赠梦" 的情境,可写出 "以个人理想照亮时代" 的独特视角。复习中可实施 "教材考点 Mapping 计划":用思维导图标注《赤壁赋》的 "变与不变" 哲学如何影响全国 Ⅰ 卷信息类文本的论证逻辑,梳理《陈情表》的 "忠孝矛盾" 怎样与全国 Ⅱ 卷郗超 "孝行" 形成古今对话,让教材真正成为解题的 "源代码"。

三、群文阅读:多文本对话中的思维进阶与认知重构

两套全国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和文言文阅读题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全国 Ⅰ 卷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试卷所给阅读材料是一篇科普类文章《种植问答》 ,命题者在设计试题时,恰当地引入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如此一来,这道信息类文本阅读题所提供的考生的阅读材料实际上就是两则:一则为摆在试卷的材料《种植问答》,一则则是教材中的课文《种树郭橐驼传》。

文言文阅读更具创新性,命题者提高了四则材料。四则材料构建起 "叙事传统 — 文学演绎 — 历史考据" 的立体网络,从《左传》的史实记载到《韩诗外传》的故事演绎,再到崔述对 "借物喻意" 真实性的考据,第 14 题要求 "分析古人运用借物喻意的三重逻辑",必须整合全部材料才能完成 "现象 — 方法 — 反思" 的认知闭环。

文学类文本的群文特征体现为 "互文解读"。

全国 Ⅰ 卷将《鼓书艺人》节选与老舍《我的创作自述》并置,文本一通过 "宝庆的鼓板声在轰炸声中颤抖" 的细节叙事,文本二揭示 "用平民视角书写时代" 的创作理念,第 9 题要求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作家如何平衡个人体验与时代书写",考查在 "创作实践 — 创作理念" 间建立关联的能力;全国 Ⅱ 卷文言文将《晋书・郗鉴传》与苏轼史评组合,史书记载郗超 "密为父备" 的孝行,苏轼则从 "忠君" 维度批判其为 "小人之孝",这种 "史实 — 评价" 的张力结构,直接指向第 14 题对 "孝的伦理维度" 的辩证思考。复习中可设计 "群文三维训练":用 "同主题异文体" 对比(如将《论语》语录与《孟子》论辩文并置)训练文体识别,以 "同事件异立场" 分析(如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培养批判思维,借 "同概念异语境" 勾连(如解析 "仁" 在《论语》《墨子》中的不同内涵)提升概念迁移能力。

四、整本书阅读:节选文本的整体观照与语境还原

小说阅读题对 "整本书视野" 的考查,倒逼教学回归 "读完整作品" 的本质。全国 Ⅰ 卷《鼓书艺人》节选描写方宝庆在重庆街头目睹弃婴的场景,试题第 7 题分析 "他为何盯着小孩发愣",若孤立看节选易误解为 "麻木",但联系整本书中方宝庆在战乱中坚持开办曲艺班、收留流浪艺人的情节,可知这是 "想救助却无力改变现实的痛苦";第 9 题要求结合老舍 "含泪的笑" 的创作风格分析文本情感,需调动对《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中 "底层温暖与时代苦难交织" 的整体认知。

全国 Ⅱ 卷《儒林外史》节选的 "市井奇人",在整本书中是作为 "儒林群像" 的镜像存在。试题第 8 题探究 "荆元弹琴为何让于老者落泪",必须联系全书对杜少卿辞爵、庄绍光隐居等情节的整体把握 —— 于老者的感动,本质是对 "市井中真性情" 的共鸣,与虞博士等儒林人物的虚伪形成对照;第 9 题分析 "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表达理想",需整合整本书中 "科举士子 — 市井奇人 — 山林隐士" 三类形象的对照体系。复习时可实施 "整本书阅读三阶法":预读阶段用 "人物关系图谱"(如梳理《鼓书艺人》中宝庆一家与江湖艺人的网络)建立整体认知,精读阶段用 "关键事件年表"(如标注《儒林外史》中各人物登场的时间节点)把握情节脉络,研读阶段用 "主题双向细目表"(如横向列 "功名"" 性情 ",纵向列各人物表现)深化主旨理解,让" 节选即整体的缩影 " 成为阅读自觉。

五、读写一体:从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的生态建构

2025 年作文题彻底打通 "读" 与 "写" 的壁垒,形成 "阅读 — 思考 — 表达" 的完整闭环。全国 Ⅰ 卷作文直接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鼓书艺人》作为写作素材之一,与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穆旦《赞美》组成 "抗战精神" 素材群,考生若在阅读时深入思考方宝庆 "鼓书救国" 的象征意义,就能在写作中自然提炼 "艺术何为" 的深刻命题;作文要求 "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实质是考查能否将阅读中获得的 "方宝庆的坚韧 — 艾青的赤诚 — 穆旦的哲思" 转化为 "民族魂" 的多维度阐释,实现 "用阅读材料支撑写作立意" 的能力转化。

全国 Ⅱ 卷作文的 "读写共生" 更具创新性。试题提供张若虚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句诗,要求从 "个人梦 — 友情梦 — 家国梦" 的递进关系展开 "梦的赠予" 主题。考生若在复习中对教材诗歌进行过 "意象 — 情感 — 哲理" 的系统化梳理,便能快速建立 "月光 — 梦境 — 理想" 的隐喻链条,将《春江花月夜》的宇宙哲思、《梦游天姥》的精神超越、《十一月四日》的报国情怀,转化为 "梦的赠予即精神的传递" 的写作框架。复习中可构建 "读写转化工作坊":开展 "阅读材料立意迁移" 训练(如用《鼓书艺人》素材写 "平凡与伟大"),进行 "诗歌意象具象化" 实践(如将 "铁马冰河" 转化为抗疫工作者的坚守场景),设计 "跨文本主题勾连" 活动(如用《儒林外史》奇人精神解读当代 "斜杠青年"),让 "读中思写,写中促读" 成为常态。

从 2025 年命题实践观之,五大核心理念绝非孤立存在:立德树人是灵魂,决定素材选择的价值基调;教考衔接是纽带,保障知识考查的科学规范;群文阅读是路径,培养多维度的思维品质;整本书阅读是视野,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读写一体是归宿,实现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于 2026 年备考,教师需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策略:建立 "主题 — 教材 — 群文 — 整本书 — 写作" 的五位一体复习体系,如围绕 "文化传承" 主题,以教材《文化生活》单元为基点,整合高考群文阅读真题,拓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最终落实到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写作训练。正如叶圣陶所言 "教是为了不教",当复习真正聚焦理念背后的素养培养,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应试能力的提升,更是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 —— 这才是高考改革最根本的指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