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九刚:大盛魁的商业智慧与创想时代的管理镜鉴
发布时间:2025-09-21 20:49 浏览量:1
邓九刚:大盛魁的商业智慧与创想时代的管理镜鉴
作者︱孙树恒
2025年9月21日下午,内蒙古文学馆一楼文学会客厅贤达云集、思想激荡。中国通研会文学创研分会内蒙古文艺创研中心举办的第三期创研读书分享会在此拉开帷幕,本期主旨“创想,让生活更多一种可能”,聚焦内蒙古著名文史专家、作家邓九刚先生的扛鼎之作《大盛魁:万里茶道上的商业帝国》。分享会中,邓九刚先生结合自身对大盛魁的研究历程,从历史背景、经营模式到精神内核,多维度解读大盛魁,内蒙古卓越绩效促进会会长刘军、电视剧《大盛魁》导演王新民、正在拍万里茶道纪录片的导演王路沙以及大盛魁公司副总经理祁娟与现场嘉宾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探寻这一百年商业帝国的兴衰密码与当代创想启示。
一、邓九刚的“大盛魁寻找之路”:从史料到时代背景的深度挖掘
1、史料溯源:从上个世纪60年代内蒙古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的《旅蒙商大盛魁》,到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代林老师编的《大盛魁闻见录》,他通过各类文献初步探寻到大盛魁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活动范围和社会影响,但也坦言,即便是当时大盛魁的在职掌柜,也无法知晓商号核心机密。
2、田野调查与文献拓展:访问数以千计的老商人、老驼夫、老喇嘛,查阅大量清史档案和俄罗斯文献后,他得出关键结论——必须将大盛魁置于万里茶道背景下,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多伦会盟》等历史大事件,才能看清其发展脉络。
3、核心信息梳理:明确大盛魁年贸易额约一千万两白银,资本接近一万万两白银,但公积金、护本银等“万金账”上的核心秘密,至今无人能完全知晓。
二、时代夹缝中的商业生存:大盛魁的内外困局与破局智慧
(一)帝国黄昏的商业博弈:俄商冲击下的生存挑战
《伊犁改订条约》签订后,清廷虽收回部分领土,却无法阻挡俄国在喀尔喀、新疆增设领事馆的扩张野心。俄商凭借“官商一体”模式,享受免税特权与官府庇护,在蒙古草原与新疆市场占据优势;而中国商人在清廷“轻商务”态度下,承受重税盘剥与官府欺辱,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大盛魁作为“万里茶道”上的商业巨人,不得不直面“以一国对一商”的残酷竞争,大掌柜常年奔波于新疆与喀尔喀草原,为商号生存空间周旋。书中邝伙计“在大清的土地上做中国人难,做中国商人更难”的呐喊,道尽了当时中国商人的生存困境。
(二)商业机器的运转密码:从学徒古海看大盛魁的内部生态
尚未出徒的古海,初到恰克图时对大盛魁的庞大体系感到迷茫——上百名掌柜仅识得寥寥,几十个分庄分场、近万名员工的运转逻辑无从捉摸,这正是商号层级化管理与信息壁垒的缩影。大掌柜对古海的栽培暗藏智慧:让他亲历与俄商的“细茶”谈判,在古海因巨额“平余”(生意不入账的盈余)紧张时,提点“做生意靠小聪明不行,要有胆量,非常时期要有非常胆量”,完成商业智慧与风险意识的启蒙。而“秘密万金账簿”的真相,直到十六年后古海成为大掌柜才揭晓:生意不入账是应对清廷查账与财东问责的无奈之举,却也为商号埋下财务合规隐患。
(三)以胡雪岩为镜:大盛魁的生存警示与自我革新
胡雪岩“暴起暴富却根基不稳”的败局,成为大盛魁的重要镜鉴。胡雪岩依赖官员(王有龄、左宗棠)起家,任用亲友私人,最终难逃倾覆;而大盛魁“经世百六十年,以规矩治号”,凭借“完整而严密的规矩”穿越商业周期。胡雪岩死讯传来,大掌柜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发出“兔死狐悲”的警醒,并决断“往后当更加严肃号规,在用人上当慎之又慎”,在胡雪岩式“政商绑定”陷阱外,走出了“以规矩立商魂”的自我革新之路。
三、大盛魁的经营版图与核心特质
(一)经营范围与分支机构
大盛魁经营品类广泛,“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边无沿”,涵盖牲畜(马匹、羊、骆驼)、皮毛、日用百货,及旅店等服务业;分支机构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包括呼和浩特、乌兰巴托(旧称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恰克图(对应买卖城)、俄国境内的上乌金斯克,以及张家口、天津、汉口、杭州、上海等地。其小号极具隐蔽性,如天津“盛记毛庄”(专对英国出口)、北京协盛昌、协盛公、协盛裕(三家京羊庄),从外表难以辨识归属。
(二)扎根归化城:独特的社会环境支撑
呼和浩特(旧称归化城)是大盛魁的大本营,也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支撑。自1581年起近一个世纪的“野蛮生长”中,归化城成为南北东西交融的成熟商城,汇聚信息、物流、资金、人才与管理资源。从阿拉坦汗到丹津(土默特都统)、费扬古将军,历任管理者推动城市发展,丹津时期更是通过控制80多家工商业行社实现对归化城的管理,大盛魁的商业运作虽庞大繁杂,始终在清廷与归化城市政管控下有序开展。
(三)股份制创新与特殊权力
1805年,大盛魁决定在“万金账”上为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史大学各记一百两身股,开创独特的股份制模式。此外,商号还拥有替政府收税、铸银的特殊权力,这既提升了其商业地位,也使其与官方形成深度绑定。
(四)经营风格与社会担当
大盛魁的经营风格极具本土化特色,员工“着蒙服、说蒙语、行蒙礼”,深度融入蒙古草原文化;同时注重社会公益,参与修建公墓、公路、水库,向寺庙捐款。从创始人王相卿到抗日烈士段履庄,历代管理者多为山西人,且通过与蒙古族联姻实现本土化扎根,如段履庄娶蒙古族夫人。不过,商号也存在投机倒把、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等问题,曾遭王公控告、慈禧查账,最终均不了了之。
四、穿越时代的创想之光:大盛魁的兴衰与当代启示
(一)鹰隼之眼与时代之思:大掌柜的远见与局限
大掌柜的商业眼光“像翱翔在万里长空的鹰隼”,看得远、看得广——警惕政商绑定陷阱,坚持“规矩治号”;预判俄商威胁,提前布局草原与新疆贸易网络。但受时代局限,他对现代金融、法律、技术的无知,使商号在全球化浪潮与制度变革中逐渐失速。这种“远见与局限并存”的特质,为当代创业者提供了“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启示。
(二)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时代:从商业帝国到个人成长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解读大盛魁兴衰与当代创想的关键。大盛魁的失败,并非个人之过,而是拒绝进步的传统商业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的“必然溃败”。对当代人而言,既要像大盛魁那样以“规矩”立身、以“远见”谋局,更要跳出时代窠臼,以“创想”破局——无论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管理思维迭代,本质都是“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的惯性”。
(三)创想:让商业与生活多一种可能
邓九刚先生笔下的大盛魁,既是万里茶道上的商业史诗,也是一部“创想启示录”:它在无先例可循的草原贸易中,创造“人力股份制”“掌柜培养制”等创新制度;在政商博弈夹缝中,探索“以规矩抗风险,以诚信立商誉”的生存之道。本次读书分享会以“创想,让生活更多一种可能”为旨归,正是希望从大盛魁的百年沉浮中,提取“创新、合规、远见”的精神内核,为当代商业实践与个人成长注入历史智慧与创想勇气。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