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史 品泉见心 ——读《玉酒泉》品酒泉玉文化之魂

发布时间:2025-09-20 15:37  浏览量:1

杨利民、赵开山主编的《玉酒泉》并非简单的地方文化读物,而是一部以玉为脉、以泉为魂,串联起酒泉千年文明的立体史书。翻开书页,仿佛亲手触摸温润的酒泉玉,在字里行间既能窥见考古现场的尘土,也能嗅到边塞酒香,更能读懂玉石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智慧。

考古为基让沉默的玉石“开口说话”

全书最具说服力的,是对酒泉玉“历史根系”的严谨考证。作者没有停留在文献堆砌,而是以考古发现为锚点,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一一拼接。书中详细记载了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寒窑子草场、敦煌旱峡三大玉矿遗址的发掘过程。从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凿、石斧等开采工具,能想象出先民们在戈壁烈日下凿石取玉的场景;通过对玉矿地层的年代测定,清晰勾勒出从齐家文化时期到汉代、唐代的开采脉络,实证了酒泉作为“玉石之路”重要源头的地位。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玉料运输的还原。书中结合敦煌文书与考古发现,推断出古代玉料从酒泉玉矿出发,经河西走廊运往中原的路线——或靠骆驼驮运,沿疏勒河古道前行;或借助黄河水运,最终进入长安、洛阳。这些细节让“玉石之路”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动脉”,也让读者明白:酒泉玉的价值,从被开采的那一刻起,就已超越了材质本身。

工艺为韵在刀工笔触里藏着匠心

若说考古是寻根,那对玉器工艺与文化符号的解读便是《玉酒泉》的点睛之笔。书中对酒泉玉代表性器物——夜光杯的描写,堪称立体图鉴。它不仅介绍了夜光杯“选料—切割—掏膛—打磨—抛光”的五道核心工序,更点出其中的“匠心密码”:选料时需避开玉料中的绺裂,确保杯体通透;掏膛时要控制厚度,既保证坚固又能让光线折射;抛光时用羊皮反复摩擦,让杯口温润如脂。正是这些细节,让“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有了具象的支撑——当美酒倒入杯中,玉的温润与酒的醇厚交融,成就了边塞诗里的经典意象。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酒泉民间玉器的纹样解读。如出土的汉代玉璧上的“谷纹”,象征着五谷丰登,暗含古人对丰收的祈愿;唐代玉饰上的“缠枝莲纹”,则融合了西域文化与中原审美,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这些纹样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精神信仰的缩影,让读者读懂——一块玉的雕琢,从来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无声表达。

文化为魂让玉与泉融入生活肌理

《玉酒泉》跳出“器物研究”的局限,将玉文化与酒泉人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书中收录了酒泉当地关于玉的民间传说,如“玉女化泉”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玉女为解百姓干旱,化作一汪清泉,泉底藏着温润的玉石,这便是“玉酒泉”名字的由来;还有老玉匠的口述史,讲述他们年轻时在酒泉老城的玉器作坊里学艺,师傅常说“玉有灵性,要用心去琢”,这些故事让玉文化有了“烟火气”。

更难得的是,书中将玉文化与酒文化、泉文化的融合解读。如提到酒泉人待客时,常用夜光杯盛酒,玉的凉与酒的烈相互平衡,既体现了西北人的豪爽,也暗含刚柔并济的生活智慧;又如描写酒泉泉边的“祭玉习俗”——每年端午节,当地人会将小块酒泉玉投入泉中,祈求平安,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成为玉文化“活态传承”的见证。酒泉玉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当地人血脉的文化符号,是乡愁的另一种模样。

合上书页,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酒泉玉的温润。《玉酒泉》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读懂了玉的历史,更让我们读懂了一座城的文化基因。酒泉的“魂”,藏在玉石的纹理里,藏在泉水的涟漪中,更藏在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情怀里。它提醒我们,每一块地方特色的器物都是一部微型的文明史,唯有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能读懂其中的厚重与深情。(作者:傅常林)

责任编辑:吕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