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酒泉的活动(1937年7月—1945年8月)

发布时间:2025-09-03 10:27  浏览量:1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对中国驻军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全中国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酒泉作为抗日的后方,广大民众积极拥护、参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无私支援前线,踊跃购买救国公债,为前线捐赠钱物,建立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筹集现款物资,参加公路、机场建设,组织青年参军参战,为抗击日寇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和陕北根据地支援玉门油矿开发建设

抗日战争使得国内石油需求急剧增加。地处酒泉的玉门油矿作为当时中国最早发现的油田之一,开发建设刻不容缓。玉门油矿的开发建设、顺利开钻产油,是国民政府实业救国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实现国共合作的实际行动。

油矿开发的背景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中国领土大范围沦陷。1938年,中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主要海港遭到日寇封锁,海运中断,阻绝了“洋油”货源,出现了严重的油荒。各地燃料极其短缺,尤其是抗战物资不能及时运往前线,严重贻误战机,可谓“一滴汽油一滴血”,国民政府和企业用极大的代价进口石油。同时,开发了一些应急代用品,如用木炭发动汽车,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用酒精做燃料。但是,根本不能解决汽油奇缺带来的军事、经济、政治危机。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党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积极倡议,开发玉门石油。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早年到玉门进行过石油勘探调查,对石油河一带的地质情况比较了解,在听取了地质学家孙健初开发玉门石油的建议后,经过多方努力,国民党最高当局决定探查开发玉门石油,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遂奉命于1938年6月在汉口成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选派了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玉门,开始钻探玉门老君庙油田。

玉门油田的开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钻机。当时,石油钻机主要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而中国海港又被日军封锁,外购器材的巨大耗资和日军的拦截封锁,导致资金缺乏、运输困难,迫使当局放弃外购计划,选择国内其他井队就近调运钻机。但从内地调运,运距超长,运送困难,很不经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把目标转向了与甘肃相邻的陕甘宁边区陕北的延长油矿。

党中央对油矿开发的支持

延长油矿处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由于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破坏国共两党关系的种种行径,资源委员会担心从陕北根据地调运钻机难以实行,先进行函告商榷。1938年6月18日,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拟就公函,送交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函称:

“本会奉令勘探甘肃油矿,需用油钻机,拟从陕北延长、永坪选配两部连同锅炉等件运往甘肃,兹派本会甘肃油矿筹备处兼代主任张心田前往商洽。”

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接到公函后,及时请示党中央。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从大局出发,对玉门油矿的初期开发,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周恩来指示八路军汉口办事处立即复函,支持支援玉门油田开发建设。八路军汉口办事处于6月20日复函资源委员会:

“贵会6月18日公函敬悉,派甘肃油矿筹备处兼代主任张心田先生赴陕北办理移送油钻机调甘肃使用,准此。除商准周恩来同志,介绍本军驻陕代表林伯渠同志于张主任到陕时,就近照料一切,并转电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外,相应函复。”

中国共产党的慨然应允,迅速函复,大出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的意料之外,他们即派张心田前往陕西,转赴延安,具体接洽。在西安和延安,张心田受到林伯渠、肖劲光、李强等的欢迎和接见。边区政府第三局和八路军后勤部军工局领导与张心田协商后,慨然应允各项要求,并表示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工作上的方便和生活上的照顾。7月20日,张心田给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副主任钱昌照发出电报:

“移用陕北钻机事,因到延安后承八路军留守处及边区政府赞助,已与工业局负责人商洽妥当,留一部钻机在永坪继续钻探,以两部钻机交职处运甘肃用。因拟于近日返西安,请早派员办理拆运事宜。”

陕北根据地援助油矿开发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派出拆迁队,到达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于1938年8月下旬开始拆迁钻机工作。陕甘宁边区坦诚相待,通力合作,帮助他们解决拆迁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除钻机主体外,还配备了动力设备、钻头、钻具、锅炉等附属配件,使设备抵达后便能安装开钻。边区政府考虑到开发玉门油田的紧迫情况,八路军延长油矿还为玉门油矿随机支援了一批技术工人,他们成为玉门油矿一线开发建设的第一批技术骨干。但设备和钻井、技术工人问题解决后,延长至西安的运输问题又摆在了国民党资源委员会面前,国民政府难以派车起运。无奈之下,张心田再次向八路军后勤部军工局副局长李强求援。此时,尽管八路军将士正在前方与日军激战,运输车辆非常紧张,但仍全力协助,调派车辆,发动群众,将全套钻机及配件扛运到公路,装上汽车,安全运抵咸阳。

1938年12月23日,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留美学者严爽偕同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和测量技术人员一行8人,携带测量仪器,顶风冒雪,拉着骆驼,从酒泉出发,经过三天艰苦跋涉,抵达玉门老君庙油矿,开始了油田探查、地形测量和地质普查工作,并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进行土法勘探,为油田正式钻探取得了详细的技术资料。

1939年春,从陕北拆迁的钻机和支援的技术工人,陆续抵达矿区,5月6日,由孙健初亲自定位的老君庙1号井正式开钻。8月11日,钻深115.15米时开始出油,日产原油达到10吨。9月15日,老君庙2号井钻深145.88米开始出油,日产原油10余吨。1940年8月,产油井达到3口,年产油32.7万加仑,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合计达到10万加仑。缓解了全国军事、工业、民用油料的急需,为抗战取得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