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事件遍体鳞伤,都回到实事求是吧!

发布时间:2025-09-20 11:53  浏览量:2

摘要:实事求是,常理中最大的真理,常识中最大的共识,常情中最大的人情,违反了就会受到惩罚,这是最大的教训也是最深刻的警醒。大家都盯着这份通报,承受不了再生“事端”之重,必须实事求是经得起检验。从舆论反馈看,事实翔实,公众总体还是认可的。

吐槽青年出品

舆情之所以成为舆情,必然有一根刺卡在公众嗓子里,武大图书馆事件最大的刺儿,就是对肖同学的记过处分。在武汉中院二审判决后,武大第一时间发布情况通报:本着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的原则,结合调查复核情况,决定撤销肖同学的记过处分,并对有关人员和单位进行了问责。公布了杨同学学位论文事项的调查复核情况,并对事件过程中“杨同学舅舅系某中科院院士”“面试时郭姓考官是杨同学父亲的学生”等诸多不实传言进行了澄清,行政的行政,法律的归法律,学术的归学术。

没有在一审后立即通报,等待二审后才发通报,理解武大的谨慎。如果说此前校方的“处分通报”缺乏充分的事实与法理依据,很大程度上带着“息事宁人”的意味,那么“重启调查”就不能脱离实事求是而被某种快意带节奏了,必须经得起程序、事实、法理和时间的审视。毕竟,此前判决只是一审,重新调查也需要时间,到目前这种多败俱伤、全民围观、不可调和、崩溃边缘的极限压力境地,一锤定音的通报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另一个人的人生,一波三折的伤痕累累之下,大家都盯着这份通报,承受不了再生“事端”之重,必须实事求是经得起检验。从舆论反馈看,事实翔实,公众总体还是认可的。

用“遍体鳞伤”形容这件事的现实状况,一点儿也不夸张,肖同学当然是一身伤,不仅个人背负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的伤痕,还有家庭,名誉、围观、官司、网暴,背负着社会性死亡的“控告”,一个家庭卷入其中,可谓心力交瘁。污名的洗刷,官司的延续,熟人社会的异样目光,会一直如影随形。

女方也是“遍体鳞伤”——虽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活该”,咎由自取,是自己“作”出来的,但遍体鳞伤是一个事实:全网追骂和吊打,个人信息被全面起底,学业受阻,论文被查,一波一波的热搜式迫问,精神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反感归反感,但法律归法律。

一所大学更是如此,挂在官网上的处分通报成了一根刺儿,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开学典礼直播被刷屏的评论所打断,压倒性的情绪施压,可以看到“遍体鳞伤”的缩影。带着放大镜审视学校的每个细节,任何事情都会形成舆论关联,迁怒校长,连坐其他导师,连带整个文科,甚至从线上追到线下,让大学抬不起头来,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骂男生、骂女生、骂大学,这件事的前前后后都贯穿着“骂”,贯穿着正义凛然的围观。对于可能发生的网暴,舆论好像有一个“周期律”,不见人血不反思和终结网暴,陷入正义自负的网暴自身是停不下来的,爆棚的正义感让其缺乏刹车,只会在情绪内爆中不断滑向更加猛烈的暴力化。网暴本身是一种暴力的闭环,除非有一个人献祭,血淋淋的结局,生命的逝去,才会让人产生警觉,让那种“正义感”冷静下来。每次网暴反思中,都会有人说,很多时候我们与杀人只有一步之遥。面对这件事中的遍体鳞伤,需要跳出网暴的周期律了。用权威的、有事实说服力的通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终结循环,进入法律框架。

跳离那些撕裂与对抗,回到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这件事的基本事实,得到报道、调查、判决确证的可靠事实,就事论事。求是,就是事实对应着的道理,有一分事实讲一分道理,有多少的错承担多大的责任,不要让情绪和判断超越“事情本来的样子”。这件事形成蝴蝶效应般的爆炸冲击,闹到无法收场,错就错在不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地说,那个女生一开始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看到那个男生的动作,理解为性骚扰。质问后,那个男生“承认”并写下道歉,可能强化了相关判断。当时未作辩解,未及时澄清“搔痒”,在事关自身名誉的问题上不在第一时间提供对自己有利的“决定性事实”,从常识角度似乎无法理解。如果实事求是地解释,舆论也不至于被带偏。人们看到完整的事实,往往是滞后的、超脱的、去情境化的,应该实事求是去看,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同样实事求是地看,有了后续相关解释并有调查支撑“那不是性骚扰”后,女方仍坚持原有判断并以小作文将战火烧到网上,就很不实事求是了。当一个人脱离实事求是,不依不扰,越走越远,就会受到沉重的惩罚。

实事求是地说,学校在那种场景下作出那个“处分决定”,缺乏事实和法理依据。虽然有男生的道歉,有女方提供的视频,看起来“闭环”了——但校方其实也看到了,从事实角度审视,无法支撑性骚扰的判断。所以并未以“性骚扰”定罪名,而是以“公开场合的不雅行为”,但这是站不住脚的。其一,搔痒是否可定义为“不雅行为”?其二,并未公然,而是在桌子底下被人偷拍的。显然,相关处分决定缺乏实事求是。多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是对缺乏实事求是的惩罚。

无论当时出于何种背景作出的处分,这个处分是卡在舆论喉咙里的关键一根刺。现在实事求是地拔掉这根刺,是必须的。错了就是错了,实事求是地纠错,坦诚地面向舆论和法律。大学需要反思,如果校园程序无法带来公平,不平则鸣,校园就失去了对处置的管辖权,延伸向让大学非常被动的舆论审判。

实事求是地说,法律的一审二审判决是站得住脚的,判决书中提供的事实有说服力,这也是舆论反转的关键。法律审判排除着舆论审判的干扰,基于“法律认定的事实”作出判断,这应该成为讨论的事实基础。当然,目前并非终审判决,既然进入法律程序,就应该尊重法律程序,当事人、舆论和校方都应该尊重。

实事求是地说,这事儿真耗费了太多的舆论资源,这个过程中生产出了远远超出个案事实本身的情绪、对抗和消耗,让一件图书馆发生的个案冲突,放大为性别冲突、强弱冲突、学术监察,纠缠了本不相关的贫富标签、地域标签、公权标签,等等。这个过程中也生产了诸多谣言:导师身份,面试考官,外公爷爷被气死,谁是谁的舅舅等等,众多谣言借着公众情绪的掩护招摇过市。实事求是,不能在情绪偏执中降低对事实的要求,把“打着正义旗号的谣言”当成正义。

在这种遍体鳞伤的语境下,舆论施压可能真已经到了极限境地。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暴力,没有人不觉得自己掌握了全部事实,更没有人不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只是发了一个帖,只是跟了一个评论,只是骂了几句,正常的追问,正常的声讨,替天行道。——但汹涌而致命的暴力就是这么形成的,一开始针对男生,后来逆转向反方。舆论围观、舆论监督、舆论声讨,如果在进入法律框架后仍缺乏克制,很容易滑向嗜血的网暴。虽然还没有见血,但在遍体鳞伤的血腥下,必须在冷静的法律程序中去处置了。

实事求是,常理中最大的真理,常识中最大的共识,常情中最大的人情,违反了就会受到惩罚,这是最大的教训也是最深刻的警醒。

我的新书《时评中国精选集:时评与思辨写作》,就是一种推动形成思辨习惯的写作实践。本书精选了“时评中国”系列前5本最精华的部分,对2021年以来各卷的高考作文题进行了思辨分析,并提供了素材积累、阅读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写作技巧方面的系统讲解。相比前几辑,增加了“案例与方法”,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度点评,为思辨训练提供贴近现实的鲜活案例。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只是缺乏深度思辨罢了,用你的思辨分析去贡献“高水位的理所当然”。当当网刚上架我的亲签版,欢迎加入我的思辨写作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