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一手好牌被打烂,坐拥巨量石油资源,百姓却因油价上涨死亡

发布时间:2025-09-19 17:47  浏览量:1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非洲有一个神奇的国家,每天出口价值数亿美元原油,却有超三分之一人口每天生活费几美元。

今年7月,这里还爆发了一场因燃油涨价点燃的抗议,最终以30人死亡、数千人被捕的代价落幕。

它就是安哥拉,一个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非洲产油大国。

翻开安哥拉的经济报表,一组数据格外刺眼,2025年第二季度,这个国家出口原油8292万桶,价值56亿美元,其中超一半流向中国。

但在罗安达的贫民窟,这些数字轻如鸿毛,这里的老百姓们不懂什么叫GDP构成,只知道卖一天饮料赚的钱,还不够支付因燃油涨价多花的通勤费。

统计繁荣与民生困苦的割裂,源于安哥拉经济的体外循环特征。

石油收入如同流经肾脏的血液,大部分在官僚体系和少数精英阶层完成过滤后便流出体外,未能滋养实体经济。

2017至2021年,安哥拉经济连续五年萎缩,即便2022年恢复增长,世界银行仍测算出人均收入持续下降的悖论。

经济蛋糕在变大,但分到普通人手里的碎屑却越来越少,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水泥厂、供水设施等基建项目,虽解决了部分就业,却难以抵消整体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冲击。

而在多斯桑托斯执政的36年里,石油收入被优先投入军事和精英阶层消费,而非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

内战结束后的重建本应是转折点,但资源分配机制并未根本改变,就像一些人从未见过石油钻井平台,却要为油价上涨买单一样。

大多数安哥拉人被排除在资源红利之外,只能在产业链的最末端挣扎。

当燃油价格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抗议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2017年洛伦索总统上台时,安哥拉人曾燃起希望,这位从多斯桑托斯手中接过权力的领导人,承诺打击腐败、实现经济多元化、创造就业机会。

八年过去,罗安达的官僚机构依然像座迷宫,美国商会主席直言,连工作签证都能成为外资进入的阻碍,总统的改革愿景在官僚体系的惰性面前寸步难行。

上热中阻下冷的治理困境,让所有美好的承诺都成了纸上谈兵。

改革停滞的直接后果体现在就业市场,安哥拉750万青年中,仅21.36万人拥有正式工作,平均每月新增正规岗位不足百个。

大部分青年只能从事非正规工作,他们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更没有职业前景。

而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既无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又找不到体面工作,街头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发声渠道。

对比挪威的石油财富管理模式,安哥拉的问题愈发清晰,挪威将石油收入注入主权基金,用于投资教育、基建和海外资产,让资源红利跨越代际,而安哥拉的石油收入更多用于即时消费和低效投资。

在独立50周年庆典上民众的愤怒达到顶峰,政府斥资邀请球星参加足球赛,却无力解决青年失业问题,这种价值排序的错位,正是民众愤怒的根源。

其他的都无法解决,更别提教育了,教育系统与产业需求的严重脱节,让年轻人陷入上学无用、辍学打工、更难脱贫的怪圈。

于是抗议来了,七月抗议最初由出租车司机发起,他们受不了燃油价格连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短短三天内,愤怒就蔓延到各个群体,小贩、失业青年、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走上街头。

“一无所有的人最无畏”这句话在这场运动中得到印证,当年轻人除了生命一无所有时,他们便敢于用生命去换取改变的可能。

政府的回应却简单粗暴,洛伦索总统在全国讲话中将抗议归咎于“国内外反爱国组织操纵”,甩锅式表态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怒火。

在抗议最激烈的街区,随后的大规模逮捕让恐惧取代了愤怒,但沉默并未解决任何问题。

安哥拉的困境绝非孤例,而是资源型国家普遍面临的诅咒,沙特阿拉伯曾面临类似局面,但通过推动旅游业、制造业发展,逐步降低对石油依赖。

还有前面所说的挪威,这些国家的经验证明,石油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将地下资源转化为地上福祉,才是对治理能力的终极考验。

对安哥拉而言,破局需要改变,可以先是建立透明的资源收益管理机制,将石油收入更多投向教育、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打破贫困而后失学最后更贫困的循环。

还要真正落实经济多元化,中国企业参与的农业、制造业项目已提供初步经验,但需扩大规模并确保本地就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打破官僚体系的惰性,让改革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而非停留在总统的演讲和政府文件中。

独立50周年的庆典音乐终会落幕,梅西的足球赛也会被淡忘,但安哥拉的根本问题不会自动消失。

当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用摩天大楼与贫民窟的反差来证明,当石油出口额与饥饿人口数同步增长,就必须正视一个残酷真相,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福祉,财富不会自行流向民生。

安哥拉的教训告诉世界,对资源型国家而言,最珍贵的不是地下的石油,而是建立公平分配机制和高效治理体系的能力。

否则,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荒诞剧,只会在更多国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