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球 5.6% 石油,却抢 25% 氢市场:阿联酋的野心,压在 88% 外人肩上

发布时间:2025-07-19 02:06  浏览量:4

打开世界地图,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那片沙漠,藏着个挺有意思的国家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七个老酋长国凑一块儿搭的班子。对外的时候,国防、外交喊着 “兄弟同心”,可关起门来,各家经济怎么折腾,全看自家酋长的算盘。

结果呢?堂堂主权国家,名气居然不如自家小弟。比如问你阿联酋首都是哪,十个人里九个先想到迪拜吧?

但真答案是阿布扎比 —— 这个占了全国 80% 领土、攥着 96% 石油的 “老大哥”,风头愣是被迪拜盖过了。

1958 年阿布扎比发现石油时,谁也没想到这国家后来会跑偏。

那会儿石油美元正火,1971 年原油才 3 美元一桶,到 1974 年直接飙到 13 美元,阿联酋石油收入从 60 年代的 3300 万美元,冲到 1978 年的 192 亿美元, 翻了近 600 倍。

换做别的石油国,八成抱着油田躺平了。但阿联酋偏不。80 年代起,这国家居然在 “去石油化” 的路上一路狂奔。

到 2005 年,迪拜的 GDP 里石油占比只剩 6%,靠的是港口、旅游、金融这 “三驾马车”。

为啥这么折腾?说到底是七个兄弟不均。阿布扎比手里攥着 978 亿桶石油(占全球 5.6%),其他六个加起来才 4%。

要是一门心思靠石油,贫富差距能赶上 “韩国财阀 vs 贫民窟”。所以迪拜早早焦虑:“石油就 21 亿桶,烧完了咋办?”

迪拜的操作,连马斯克看了都得愣三秒。

1999 年,当别家酒店还在卷 “五星级” 时,迪拜砸 10 亿美元建了个七星级帆船酒店,理由是 “得有个像悉尼歌剧院那样的地标”。

十年后,又扔 15 亿美元造了 828 米的哈利法塔,就为抢个 “世界第一高”

后来更疯:300 个小岛拼出 “世界群岛”,最大的舞蹈喷泉天天在沙漠里喷水,连酒店都叫 “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

现任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简直把迪拜当成了 “人设工厂”—— 不是炫富,是要让全世界记住:“来迪拜,就是来享受的。”

但这光鲜背后,藏着另一群人的故事。建哈利法塔时,4000 名合法劳工围着工地转,还有数不清的非法劳工。

2007 年,一个建筑工人月薪 163 美元(约 1239 元人民币),得把 40% 工资交给房东,才能在沙漠边缘租个小单间。

迪拜 200 多万常住人口里,本地人只占 10%;全阿联酋 944 万人,88% 是外籍。其中最多的是印度人 ,不是富豪,是来扛水泥、铺地毯的劳工。

他们揣着中介画的 “暴富饼” 来这儿,把青春给了摩天大楼,把工资寄回村里,自己却在下水道般的宿舍里,守着随时会碎的梦。

作为首都,阿布扎比一直挺憋屈。论名气,被迪拜按在地上摩擦;论石油,占了全国 96%,却没能像沙特那样当 “石油独霸”。但这几年,它换了个赛道 —— 搞科技。

2016 年,阿布扎比建了个太阳能电站,每度电只要 2.42 美分,创了当时全球最低价。

迪拜不服气,立马砸 43.2 亿美元搞了个更大的太阳能园区,喊着 “2030 年装机 5 吉瓦”,还把电价压到 2.4 美分,就为比大哥多 “便宜” 0.02 美分。

这两年,哥俩又在天上较上劲了。迪拜 2023 年宣布要搞 “空中出租车”,找了家美国公司 Joby Aviation,说他们的飞机能飞 240 公里,时速 320 公里,2026 年前要在机场、哈利法塔这些地方设停机坪,让土豪们 “打飞的” 串门。

阿布扎比转头跟中国亿航合作,说要建中东首个电动飞机工厂,不过人家更实在 。

先搞物流,用无人机送货。你搞 “空中的士”,我搞 “空中快递”,兄弟俩的内卷,连沙漠里的骆驼都得叹口气。

阿联酋玩得最野的,是一边挖石油,一边抢新能源的地盘。

2023 年,中东资本突然扎堆投中国新能源车:阿布扎比的 CYNV Holding 买了蔚来股份,迪拜的 M Glory Holding 砸 5 亿美元建了个电动车厂,还搞了个自主品牌 SandWift,年产 1 万台。

太阳能更是他们的强项。迪拜那个太阳能园区,第四期工程是上海电气和丝路基金一起建的,950 兆瓦的规模,够几十万户家庭用。

更绝的是氢能,靠着石油产业的底子,阿布扎比能低成本搞 “蓝氢”;太阳能发电便宜,又能搞 “绿氢”

他们喊出目标:2030 年占全球低碳氢市场 25%。

今年 11 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要在阿联酋开,主席却是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的 CEO。

外界骂 “让狐狸看鸡窝”,但人家真敢砸钱 ,ADNOC 今年拨了 150 亿美元搞低碳项目,连陆上油田的电都全用太阳能和核能了。

在阿联酋,每 10 个人里,只有 1 个是本地人。剩下的 9 个,大多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本地人住着免费别墅,拿着政府补贴,找工作优先选国企;外籍白领挤在迪拜 Marina 的公寓里,工资的一半要交房租;而建筑工人呢?

在 40℃的沙漠里扛钢筋,月薪可能还不到 200 美元,却要养活老家一大家子。

这里是富豪的天堂 ,只要有钱,能在帆船酒店住海底套房,能包下私人沙滩看烟花;也是打工人的幻梦工厂。

有人靠在自贸区做外贸买车买房,有人干了十年还是攒不够回家的机票。但对于最底层的劳工来说,迪拜的星空再亮,也照不进他们住的板房。

这个靠石油发家的国家,偏要跳出 “挖油 - 花钱” 的循环。迪拜用烧钱造地标,阿布扎比用科技抢未来,兄弟俩吵吵闹闹,却把一个沙漠国家折腾成了全球资本的游乐场。

只是那些在脚手架上、在流水线旁的外籍劳工,他们的故事,或许才是阿联酋最真实的注脚 ,奇迹的背后,从来都不只有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