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下西贝“手工菜”的皮,才发现你花高价吃的全是料理包
发布时间:2025-09-17 17:41 浏览量:1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走进一家装修得锃光瓦亮,人均消费两三百的馆子,吃着盘子里那几根摆盘精致的青菜,心里总会飘过一个幽灵般的问题:
这玩意儿,不会是料理包加热的吧?
恭喜你,你的潜意识已经摸到了现代餐饮业的命根子。而西贝那场惊天动地的公关灾难,不是什么偶然的嘴瓢,而是这个行业终极矛盾的一次当众爆炸:当一个品牌想用工业化的里子,去撑手工作坊的面子时,翻车就是它的宿命。
这事儿一开始,就是个经典的“我跟你谈事实,你跟我玩公关”的局。
罗永浩吐槽西贝是预制菜,这在餐饮圈里,算是个半公开的秘密。普通人吐槽两句,品牌方装死也就过去了。但坏就坏在,开炮的是自带流量和放大器的老罗。
这时候,正常公司的操作应该是怎样的?危机公关48小时黄金法则,内部调查,拿出证据,要么承认一部分,承诺改进;要么拿出铁证,证明清白。
但西贝和贾国龙的操作,堪称是把所有错误答案都选了一遍的学渣典范。
悬赏十万。开放后厨。搞个套餐。
一套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为什么?因为你从根儿上就在糊弄鬼。
悬赏捉拿“预制菜”证据,结果自家宣传片里,早就把中央厨房的模式夸上了天,这叫自证其罪。开放后厨参观,号称现场制作,结果开放了三天就紧急叫停,被网友用显微镜发现,后厨的砧板比刚洗过的脸都干净,连点菜叶子都没有,这叫欲盖弥彰。
这一连串的骚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资本傲慢,是一种“瞎积薄发”式的公关迷信。他们打心眼里觉得,消费者是愚蠢的,是健忘的,是可以用几句漂亮话和几个花招糊弄过去的。
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时代变了。消费者早就不是那个你说啥他信啥的傻白甜了。
当信任的堤坝出现裂缝时,西贝非但没有去填补,反而开着挖掘机来了一记猛的。
那封所谓的致歉信,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吨钢筋。
“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这句话从一个收着高价,却在产品根本问题上含糊其辞的品牌嘴里说出来,翻译过来就是:
“你们这帮孙子真难伺候,我都这么努力地包装了,你们怎么还不知足?”
这就像你对象出轨被抓,不反思自己管不住下半身,反手来一句“还不是你天天给我压力”。
你看,他不是不知道错了,他只是恨自己演砸了。
这种心态,在贾国龙后续的操作里暴露无遗。当老罗都准备鸣金收兵了,他非要跳出来给人家扣个“网络黑社会”的帽子,逼得老罗放出狠话要死磕到底。
老板亲自下场对线,约等于一家上市公司的CEO,在公司年会上表演胸口碎大石。除了感动自己,剩下的全是惊吓。
说白了,贾国龙不是在做公关,他是在保卫自己的商业模式,一种藏在“天然、地道”幌子下的【快种快收】工业化餐饮模式。
我们必须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西贝的底裤。
任何商业模式,都离不开【平台、公司、用户、监管】这四方的博弈。
对西贝(公司)来说,中央厨房模式是它的命根子。好处是指数级的:质量稳定,出餐飞快,成本可控,门店扩张就像复制粘贴一样简单。一个后厨不需要养十几个大厨,只需要几个会操作加热设备的服务员,利润空间有多大,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这套模式就是为了把一切都【喂到嘴里】,让前端门店变成一个只需要加热和收钱的终端。
但它的死穴也同样致命:它消灭了“锅气”,消灭了中餐灵魂里那种现炒现做的生猛感。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付出了高溢价,买的是什么?买的不是一个工业料理包,买的是“西贝”这个品牌所承诺的“健康、美味、现场制作”的体验。当他们发现自己花着米其林的钱,吃的可能是便利店级别的食物时,那种被欺骗的感觉,足以摧毁一切品牌滤镜。
这场风波的本质,就是西贝试图用工业化的成本,去赚取手工作坊的品牌溢价。它想两头通吃,结果被卡在了中间。
西贝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一场“人设扮演”。这就像一个健身教练,一身腱子肉,结果学员发现他吃的全是科技与狠活-儿,蛋白粉拿盆灌,那人设不就当场崩了吗?财报可以P,但商业模式的根本性矛盾,就是那藏不住的肝上阴影。
他真觉得委屈吗?他真觉得被虐了吗?他真的不懂吗?
不,他懂得很,他只是没想到这届群众的眼睛里,都自带了显微镜和测谎仪。
所以,西Ebei这场闹剧,留给所有企业家的教训是什么?
第一,永远不要把消费者当傻子。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试图用信息差赚钱的把戏,都会变成给自己埋下的地雷。真诚,是成本最低的营销。
第二,商业模式必须自洽。你要么就光明正大地做工业化,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把标准化和性价比做到极致,没人会骂你没有锅气。你要么就老老实实地做手工作坊,卖得贵,但贵得有道理。最怕的就是西贝这种,用着工业化的身子,偏要装出一副文艺青年的灵魂,迟早精神分裂。
第三,老板别老想着当网红。你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变成射向自己品牌的子弹。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CEO的嘴,应该用来宣布战略,而不是用来跟网友互喷。
风波总会过去,热搜也总会被新的瓜代替。但西贝在消费者心中种下的那根刺,恐怕很难拔出来了。
信任这东西,就像处女膜,破了就是破了,你用再高级的道歉信,也缝补不回来。
希望这场价值上亿的公关课,能让中国的餐饮老板们真正明白一个道理:
别总想着怎么教育用户,多想想怎么对得起用户的钱包。
毕竟,当雪崩来临的时候,每一句“顾客虐我”的抱怨,都是一片亲手堆上去的雪花。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