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道歉真心还是假意?直播“底裤”被扒光,贾国龙道歉尽显委屈

发布时间:2025-09-17 15:50  浏览量:1

西贝号称健康美味,却被一场直播彻底“扒光”!当冷冻两年的西兰花、九个月的鸡翅赫然入镜,消费者才惊觉,自己高价追捧的“新鲜”,不过是企业精心编织的谎言。

西贝的公关团队显然没搞明白,消费者并不是原教旨主义者,非得顿顿饭都得是锅气十足的现炒。萨莉亚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大量使用预制菜,但人家价格摆在那,主打一个极致性价比。

食客们吃得明明白白,自然没人找茬。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感。

西贝的问题就在于,它一边摆出高端餐厅的架势,把人均消费拉到两三百,一边又在定义上玩弄辞藻,试图掩盖自己并非“纯手工”的真相,这种做法,把自己推进了一个自己挖的坑里。

这么一来,战局瞬间逆转。罗永浩站在了所有消费者的身后,而西贝,则被推到了大众的对立面,为了自证清白,西贝使出了公关大招:组织媒体参观后厨,全程直播。

西贝一直以来给自己打造的品牌人设是“健康、卫生”,是妈妈们可以放心带孩子去吃的餐厅。然而,直播镜头下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冷冻西兰花、冻了九个月的鸡翅、在仓库里躺了一年的冷冻羊腿。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所谓的“后厨重地”,竟然还有隔夜的羊排,一锅没有鸡的鸡汤,甚至还有连厨师证都没有、坦言自己不会炒菜的员工。门店负责人还透露,他们的羊肉都是每年一次性集中采购,然后冷冻分发。这一切,与消费者心中那个“新鲜、健康”的西贝形象形成了毁灭性的反差。

当消费者看到那些长得离谱的保质期时,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种直接的背叛。我花着高价,是来吃一份新鲜和安心的,你却给我端上来一盘可能比我孩子年纪还大的冷冻食材,这种情感上的伤害,远比事实层面的争议要严重得多。

创始人贾国龙亲自指挥公关,号召一万八千名员工对抗罗永浩,甚至让未经训练的员工直面媒体,这种毫无准备的“透明”,最终让西贝的底裤都被掀了个干净。正应了那句老话:老板亲自下场做公关,通常都是一场灾难。

危机发酵后,贾国龙在内部群里的一段表态流出,他承认应对方式有错,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不是歉意,而是一种巨大的委屈。

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几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传递出的潜台词是:“我的东西明明很好,是你们不懂欣赏,是你们在无理取闹。”这哪里是认错,他似乎始终没弄明白,这场危机的核心,从来都不是他与罗永浩的个人恩怨,而是西贝与万千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危机。

贾国龙曾公开表示,觉得西贝人均两三百的价格并不贵。但在广大消费者的体感中,西贝早已是“又贵又不好吃”的代名词。当后厨的秘密被揭开后,这种高定价就更显得荒谬了。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杆秤,会根据你收多少钱,来判断你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价值判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西贝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精英化的叙事,要求大众用六百块的期望值,去接受一份可能连一百块都不值的体验。当事实无法支撑高昂的定价时,消费者的反噬是必然的。

直到9月15日,西贝才姗姗来迟地发布了一封道歉信。但这封信写得极其拧巴,通篇没有承认自己使用了“预制菜”,而是用“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差异”这样含糊的措辞一笔带过。为时已晚的道歉,加上这种不情不愿的态度,更像是一次迫于压力的公关妥协,而非真诚的反思。

西贝危机的本质,是试图用自己定义的标准去“教育”市场,却忘了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试图操纵话语权的行为都无异于玩火。这不是罗永浩一个人的胜利,而是无数消费者用脚投票,捍卫常识的胜利。

对西贝而言,现在需要挽回的,绝不是一场辩论的输赢,而是那条已经断裂的信任链条。这需要做的,远比一封道歉信要多得多。真正的品牌护城河,从来不是靠营销话术构建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诚实沟通和价值认同之上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