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老板道歉大反转!罗永浩重回15年前
发布时间:2025-09-15 21:53 浏览量:1
作者|钱游 来源|电商最前线
先表达观点:
第一,事情明明已经结束了,连官媒都发话了,但贾老板还不放。
第二,危机的根源不在老罗吐槽,而在西贝的傲慢应激。
第三,透明才是餐饮业最后的护城河,不透明就是等死。
西贝老板又自找麻烦
罗永浩:享受西门子待遇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本来已经要落幕。
9月13日晚,老罗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这本可以成为一个体面的收场。
图源:微博
但偏偏西贝老板贾国龙的脾气不消,他在14日凌晨的微信群中写道:“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这段话看似低头认错,但后半句又补了一刀——“罗永浩是网络黑嘴”。
图源:微博
这让事情由此开始闹大了。
因为道歉的姿态里混杂着怒气,不仅没能缓和争议,反而又添了一把火。
老罗在直播喊话:
“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在中间再劝我的朋友,我们一律绝交吧。”
“让你享受西门子的待遇”
随后还呼吁贾国龙来一次公平公正的对话。
到这一步,本来一次饭后吐槽的小插曲,彻底演变成了企业与大V之间的舆论大战。
要知道,罗永浩天生带流量体质,本就不缺观众,贾国龙却是带着“传统企业家”的倔强,硬生生把自己拉进了互联网的漩涡。
值得一提的是,9月12日晚,他们连夜召开了“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全员大会,贾国龙亲自出席,强调要“服务好顾客,把品质提升”。
图源:鞭牛士
西贝还紧急给一线员工发放了500元补贴,承诺提高薪酬。
毕竟风波之下,不只是门店生意冷清,连员工都遭遇网暴,每天接到辱骂电话。
贾国龙此刻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对外,而是稳住军心。
问题是,西贝的战术调整来得太迟。
互联网的节奏远比传统企业预想的要快,危机蔓延的速度远超补救措施的落地速度。
西贝老板怒了
但西贝恐怕顶不住了
罗永浩的吐槽不是危机,危机在于西贝自身已经站在脆弱的节点上。
近几日,贾国龙对外承认,9月10日和11日西贝全国门店的营业额日均下滑100万元,预计12日下滑幅度扩大到200万至300万元。
放在营收本就承压的环境里,这意味着雪上加霜。
餐饮市场的寒意是肉眼可见的。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7月,北京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6%;上海也下降了2.9%。全国餐饮收入虽然同比增长3.8%,但这是在低基数下的微弱增长,放在成本和租金不断上升的背景里,几乎没有舒缓作用。
尤其在中高端餐饮市场,情况更糟:海底捞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3.7%,九毛九下滑10.1%,呷哺呷哺下滑18.9%。
西贝也没能幸免。
贾国龙此前披露,公司上半年营收处于下滑区间,平均利润率只有5%。一个全国有370多家门店、1.8万员工的大型连锁,利润率压得如此之低,本来就脆弱。
图源:微博
罗永浩这几条微博,像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源:微博
而行业同行表面上声援,背后未必不幸灾乐祸。
毕竟在餐饮这个高度内卷的赛道,少一个竞争对手,市场压力就会小一点。
这也是传统行业的残酷之处:你不能期待别人给你雪中送炭。
接下来的三个月,才是西贝的真正“寒冬”。
如果“西贝=预制菜”的印象不能尽快消除,客流的流失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传统企业家
遇上互联网第一代创业人
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老罗并没有“谋划已久”,他只是饭后在微博上随手吐槽。
按互联网的常态,这类吐槽一天能过去几十起,热度维持几个小时就会沉下去。但偏偏西贝接招了,还接得很猛。
第一重错误,是传统的傲慢。
贾国龙一开始就威胁要起诉老罗,“一定会,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这种恫吓式的反应,不仅没能展现企业自信,反而让公众觉得你心虚。
一个消费者说你一句“恶心”,哪怕这个消费者是罗永浩,本质上也仍然是顾客。企业选择强硬反击,等于把自己放在了对立面。
图源:微博
第二重错误,是过期的自信。
西贝高调搞“后厨直播”,以为能证明清白,结果网友们看的不是那99%的规范,而是那1%的漏洞。
互联网不是工商检查,企业自己开摄像头,等于暴露在显微镜下,细节再小也会被放大。
第三重错误,是对网红的轻视。
贾国龙把老罗当成“过气网红”,而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正是这种心态,让他做出了硬碰硬的选择。
但罗永浩除了是网红,还是KOL,是15年前打过西门子的“战神”啊。
他说好话未必能帮你,但他说坏话,足以让一场负面变成行业级事件。
传统企业家习惯了在现实世界里“众星捧月”,对批评声有天然免疫,甚至带着不屑。
但互联网逻辑不同,消费者的吐槽如果没有计划性,你可以选择忽略或者幽默回应,就能化解。
但西贝的反应,直接把小火苗吹成了火山爆发。
预制菜没错
西贝老板的“原罪”到底是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预制菜并不是洪水猛兽。它的逻辑其实和罐头、速冻饺子类似——标准化、规模化、降低成本。
但问题在于,连锁餐饮把预制菜当作“秘密”,并试图以“新鲜现做”的口径去对外叙事,这才让矛盾积累到今天。
正如罗永浩所说:
“我不反对预制菜,我反对的是卖预制菜却装作不是。”
行业的解决办法其实并不复杂:透明标注。
就像老乡鸡那样,每道菜清楚写明是现做还是预制,让消费者自己选择。你愿意吃快餐,那就用快餐的价格,没人会反感。
你卖的是中高端,那就要在菜品环节给出更高的价值。信息不对称才是最大的雷。
目前,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监管文件早已经在路上。
六部委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只是第一步,未来更关键的,是立法层面的明确要求——强制餐饮企业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给消费者知情权。
这既是消费者的呼声,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站在更大的视角来看,餐饮行业正面临转型:
一方面,成本上升、消费趋紧,倒逼企业走向中央厨房、供应链规模化。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新鲜、透明的需求更强烈。两股力量的博弈,决定了未来餐饮业格局的走向。
所以在电商最前线看来,西贝这次摔了一个大跟头,但未必是坏事。
如果它真的如贾国龙所说,“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把透明和尊重消费者放在第一位,也许能重新赢得口碑。
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反面教材,让其他连锁餐饮意识到:再大的品牌,也不能挑战消费者最朴素的认知。
西贝的危机,或许正是行业变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