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高管丑闻不断,两换CEO股价暴跌40%,中国咖啡机会要来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18 16:38  浏览量:2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最近瑞士食品巨头雀巢的日子不太好过,一年多时间里两位CEO接连下课,股价较2022年跌了40%,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

戏剧性的是,新任CEO菲利普・纳夫拉蒂尔此前只负责过奈斯派索单一品牌,现在要掌舵涵盖咖啡、乳制品、瓶装水等庞大业务的集团。

这操作就像让奶茶店店长突然去管整个餐饮集团,着实让人捏把汗。

大家别以为这只是外资企业的内部闹剧,雀巢在速溶咖啡领域还占着32%的份额,但现制咖啡市场早已变天。

瑞幸占有率也非常高,三顿半在精品速溶赛道拿下18%的份额,这些本土品牌的崛起轨迹,恰好和外资巨头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得先看看雀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董事长保罗・薄凯在公司待了46年,从CEO转任董事长后仍牢牢掌控董事会。

这种“老人政治”导致的后果很明显,两次CEO任命失误,高管恋情成公开秘密却无人监管,两次调查才揭开真相。

如此僵化的治理体系,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反应迟钝还容易出故障,当企业把精力耗在内部斗争上,市场敏感度自然直线下降。

反观中国咖啡品牌的操作,简直是另一个极端,瑞幸从1万家店扩张到2万家只用了13个月,靠的就是数字化供应链那套东西。

库迪更狠,直接把AI用到了供应链全链路,安徽的全球供应链基地里,AGV机器人自己算最优堆叠方案,图像识别24小时盯着生产线,这套系统支撑着它9.9元的低价策略还能赚钱。

可能有人会质疑,低价策略是不是长久之计?数据告诉你,中国咖啡市场的逻辑早就变了。

2016年人均年消费才9杯,2024年已经涨到22.24杯,增长的核心动力就是平价化。

瑞幸董事长郭谨一明确说9.9元活动会持续,成本压力靠供应链优化消化,这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精准抓住了咖啡从轻奢品变日常刚需的趋势。

更关键的是本土品牌对产业链的重构能力,云南咖啡的精品率从2021年的8%飙升到2024年的31.6%,精深加工率从20%提升到80%。

以前国产咖啡豆是低端代名词,现在瑞幸直接和巴西签12万吨采购协议,Manner深化云南产区合作,连星巴克都把云南豆的合格率从20%提至80%。

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升级,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外资品牌的反应明显慢了半拍,星巴克在中国现制咖啡的份额从2017年的42%跌到2024年的14%,不得已搞了首次大规模降价,但大杯产品均价还比瑞幸贵一倍多。

放不下身段的傲慢,是对中国市场的误判,他们守着第三空间的老黄历,却没看到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随手可得、喝得起的好咖啡。

下沉市场的爆发更能说明问题,以前觉得咖啡只是一线城市的玩意儿,现在库迪在县城的门店火得很。

数据显示下沉市场对咖啡包和胶囊的贡献率从28%提升到40%,这说明小镇青年同样需要咖啡因加持。

本土品牌用联营模式快速铺开网点,形成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价格越香的正向循环,这玩法外资学不来。

技术创新上的差距更明显,全球咖啡领域53502项专利中中国占了78.5%,光发酵技术就有413项专利位居全球第一。

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而是真能转化成竞争力的东西,比如可降解胶囊材料渗透率从12%提到30%,氮气锁鲜技术提升风味,创新让本土品牌在品质上完全不输外资。

当然,机会不等于成功,雀巢虽然动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32%的速溶份额仍很稳固。

新CEO纳夫拉蒂尔要是能稳住阵脚,凭借品牌积淀未必不能反扑,本土品牌也有隐忧,比如快速扩张带来的品控压力,供应链全球化中的风险管控,这些都是要跨过的坎。

有意思的是,这场较量背后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外资巨头讲究百年基业的稳重,却陷入了官僚主义的泥潭,本土品牌带着互联网基因的灵活,却需要建立长期主义的根基。

中国咖啡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外资撤离,也不是本土品牌的侥幸胜利,而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共振的必然结果。

看看日本年人均300杯的消费量,中国现在才18杯,增长空间摆在这儿,但这个空间属于谁?属于能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品牌,属于能平衡规模与品质的企业。

雀巢的丑闻只是一个信号,提醒所有玩家,市场不相信资历,只相信实力。

中国咖啡品牌的机会,从来不是靠对手犯错得来的,而是源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供应链的硬核创新。

从云南咖啡豆的崛起,到AI供应链的应用,再到9.9元激活的大众市场,这些都不是偶然。

当外资品牌还在纠结办公室恋情该不该解雇时,本土品牌已经在重构行业规则了。

这样的改变证明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消费品领域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证明供应链优势加上数字化能力,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当云南咖啡出口量预计激增300%,中国专利占据全球咖啡技术的七成以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类的崛起,更是一个产业的自信。

未来的咖啡市场,不会是简单的本土替代外资,而会是更高效、更贴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替代落后模式。

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还要看谁能在狂奔中保持清醒,在扩张中筑牢根基。

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