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英:救党于危难之间,毛主席一生中只为他一人抬棺下葬
发布时间:2025-09-17 23:57 浏览量:1
毛主席一辈子里,有一次亲自给一位老战友抬棺扶灵。这在他的人生中是唯一一次给人这么高的礼遇。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又为什么能让毛主席如此看重呢,本文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897年林育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境困窘,13岁时便不得不辍学外出谋生。但聪慧好学的他并未因此放弃读书,每逢空闲就借书自学,逐渐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林育英之所以能接触到马列主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堂弟林育南。1919年,林育南在老家办了个讲演社,宣传马列主义和爱国思想,这对林育英触动很大。后来在林育南的介绍下,林育英参加了不少爱国活动,还结识了恽代英等人,大家一起成立了“共存社”,算是武汉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党的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林育英与林育南、李求实等人在湖北组建了“共存社”,公开宣传共产主义理念,次年2月在恽代英和林育南的介绍下,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一批党员。
入党后,林育英全身心投身工人运动。他参与和组织了“二七大罢工”,声震全国,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高度关注。随后,他被派往湖南主持工运,并在此结识了毛主席,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崛起,逐步掌握军权。1927年4月12日,蒋在上海发动大屠杀,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几个月后,汪精卫又在武汉制造“七一五事变”,彻底背叛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林育英当时在湖南,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地下工作,最终不得不化装成僧人,辗转到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林育英因叛徒出卖而被日军逮捕,关在牢里时,他受尽折磨,可始终没有屈服。日军见他骨头硬,反而更恼火,对他施以更加残忍的虐待。一直到两年后才获救,可那时他的身体已经被摧残得很严重,再也恢复不过来了。
出狱后,组织考虑到他身体不好,就安排他去莫斯科学习,并担任中共驻莫斯科的代表。在莫斯科的那些年里,林育英一直是苏联和共产国际了解中国革命情况的主要窗口。作为党的重要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的发展经过讲得具体、生动,让外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国内的形势和动态。
后来共产国际需要有人把最新的指示尽快带回国,传达到正在转移中的红军指挥核心,林育英被点名负责。为了甩开特务的耳目,他化装成波斯商人,身上揣着密电码,在骆驼带领下翻山越岭、穿越沙漠,经历了无数艰险,才终于辗转抵达延安。
由于中央机关在上海多次被破坏,被迫转移到江西苏区。博古被推为负责人,又仰仗苏联顾问李德,使军事指挥完全僵化。1934年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被迫踏上长征。湘江战役后,红军由十万锐减到三万余,危机四伏。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果断纠正了错误,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军事领导,从而挽救了党和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突破重围,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在懋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但张国焘仗恃兵力庞大,拒绝中央领导,甚至南下另立“中央”,造成分裂。
林育英第一次真正改变历史,是在1935年推动了瓦窑堡会议。“九一八”之后,日本不断加紧侵华,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红军孤立无援。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在希特勒上台后,逐渐认识到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七大会议明确提出建立“最广泛的人民阵线”。
这份决议必须尽快带回国内,陈云和陈潭秋一致推荐林育英。于是,他化名张浩,假扮皮货商人,辗转千里回到陕北,根据他带回的精神,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彻底扭转了王明、博古一派“关门主义”的错误路线。毛主席早已批评这种做法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但一直被压制,林育英带回的七大精神,给了毛主席有力支持,从而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如学者杨奎松所说:若没有瓦窑堡会议,就不会有后来的西安事变。
更重要的是他还成了解决张国焘分裂问题的关键人物。会师后,张国焘仗着兵多,将红四方面军另立“中央”。中央多次劝说无效,局势一度危险。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发电:“国际完全同意党中央的路线。”这让张国焘担心违背国际指示而被否定。
随后他南下屡屡碰壁,1936年2月,林育英和张闻天再次致电,提出三种方案,其中第一条,北上陕甘,已获斯大林同意,最终张国焘被迫接受,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同意北上。林育英凭借威望与身份,成功遏制了分裂,保住了红军的团结。这是他留给党和革命的又一大功绩。
“卢沟桥事变”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毛主席又把重要任务交给了林育英。当时八路军一共三个师,林彪担任115师师长,林育英被任命为129师政委。毛主席还开玩笑说:“要是林育南还活着,八路军这三个师恐怕都得由你们林家来管了。”从这句话里也能看出林育英在党内的分量有多重。
可惜的是因为身体有伤,林育英没能在129师待太久,1938年初,林育英回到延安。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并没有选择休养,而是继续投入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延安工人学校和一些培养干部、工人的机构相继建立,他几乎是抱病坚持,白天开会、讲课,晚上仍伏案写材料。身边的人劝他静养,他只是摇头说:“病着病着就好,革命不能等。”
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在五一劳动节大会上讲话时,突然脑溢血,当场昏倒。虽然医生及时抢救,把命保住了,但留下严重后遗症,下肢瘫痪,从此生活无法自理。
住院期间,毛主席特意来看望他,说:“育英同志,不是我不关心你,只是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林育英听后很感慨,对毛主席说:“主席,我的病不是头一次了,您别太惦记我。”
毛主席在床边坐下,认真叮嘱:“你要好好养病,争取早日恢复。”林育英却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叹息着说:“主席,我怕自己活不了多久。死倒不怕,就怕革命的事业没人干。我只能躺在这里,什么都做不了,心里很难受。”毛主席安慰他说:“别多想,好好治病。等你身体好起来,我们继续一起干革命。”
然而病情并未好转,1941年8月,日军空袭延安,爆炸声连绵不断,给他沉重打击。很快,他病情急剧恶化,被送往中央医院抢救,靠医生全力抢救才暂时稳定下来。
随着林育英的身体每况愈下,组织担心他支撑不了多久,便紧急通知在外的堂弟林彪。林彪闻讯后立刻赶回延安,与堂兄见上最后一面。那时林育英病容明显,但见到亲人,依然强打精神交谈。经过治疗,他又硬撑了一年。
1942年,病情恶化已无可挽回,林育英心知大限将至,在一次清醒时刻,把身边的同志叫到床前。他神情凝重,却语气平静,说自己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亲眼见到革命的胜利。
到了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因多年操劳过度,在延安病逝。临终前,他对家人叮嘱说:“我快不行了,这二十年一直都在为革命奔波,可惜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死后希望组织能把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这样我就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望着毛主席。”
噩耗传来,全城笼罩在沉痛之中。林育英是党的重要领导人,毛主席等人都把他视作可信赖的战友。他去世后毛主席、朱德、任弼时、叶剑英等人轮流守灵,不离左右。8日清晨,天降细雨,延安万余干部群众自发前来吊唁。毛主席亲手写下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字迹遒劲,情意沉重。
9日公祭前,毛主席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林育英是个难得的好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很痛,我想大家也是如此。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提议由我们几个人亲自抬灵柩。”众人齐声同意。
公祭仪式后,浩荡的送葬队伍从灵堂出发,延绵数里。毛主席与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并肩抬起棺木,缓缓走向桃花岭安葬。雨水打湿衣襟,泪水交织其中。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亲手为战友抬棺。他用最朴素却最沉重的方式,送别了这位值得信赖的革命同志。